正文 63.出版人郭強(1 / 2)

朋友來電說,郭強病了,住院了,這使我大吃一驚。在我心目中,郭強簡直像一架永動機,總是在不停地運轉,似乎不用“加油”,也不需要歇息,其結果就是一本一本的有價值的新書經他的手推出。

前幾年,住在交民巷東口時,因為出門就是地鐵入口,郭強常到我那裏去。他不是夾著書稿,就是帶著校樣。夏天一臉油汗,冬天風塵仆仆,一進門就會笑著說:“王先生,您這裏真方便,地鐵跟給您家開得似的,出門就上車。我要是住在這兒得省多大勁兒。”於是,我給他倒上水,若時間緊,他簡單幾句,就匆匆而去;如果有點時間他就放下書包,長篇大套地聊起來,也許正說得開心,忽然看一下表,便會說,“不行了,不行了,得走了,改天再聊,我還得趕回社裏呢!”那時他所供職的學苑出版社還設在萬壽路育英學校,從地鐵過去大約也得一個小時。

學苑是個“文革”之後才建立的出版社,規模不大,1990年代,出版社就寄居在育英的半幢樓裏,還處在資本積累時期。那個年代許多新辦的出版社都在抓暢銷書,希望一本書就能給社裏打下“經濟基礎”。有個出版社曾經抓了一本“成才之路這是八十年代中葉的熱門話題),一下子印了上百萬冊,引起許多出版人的羨慕。有一次,我與他們的老總談起此事說一本《成才之路》成了你們的發財之路啊。”而在學苑社總編室負點責的郭強卻是另一種思路。他曾對我說“暢銷書這種東西是可遇不可求的,哪兒就讓我趕上了?關鍵是小批量,多品種。一本書印5千本,賺一萬,一年100本,利潤也很可觀。”這確實是有見識的出版人的話,不用說在那時很少見,就今天也很少有此見識的。

郭強是學中醫的,聽說他學了六年中醫,隻是因為對文史有興趣才搞出版。讀者別以為近兩年保守主義有點甚囂塵上,文史的書籍就很好賣,實際上這都是炒作。古籍、文史方麵學術專著照樣賣不出去,許多研究著作如果沒有出版補貼,根本就不會被出版社接受。許多出版人對這類書籍望而生畏。郭強真是有點與眾不同,學苑不是文史專業的出版社,他們沒有必須出這類學術著作的義務,然而郭強憑著興趣與責任很用心力、也很費力地在推出一些甚至是專業出版社都不敢問津的學術著作。其中有三部書給我留的印象很深:一是社科院文學所劉躍進的《古典文學文獻學叢稿》。這本書可以說是純學術性的論文的合集。我們從其中所收文章的篇名就可以大致知道其內容。如《從〈洛神賦)李善注看尤刻〈文選)的版本係統》、《〈玉台新詠)版本研究》、《南朝五史點校稽疑》之類,能有多大的讀者麵?此書先前還以《結網漫錄》之名出過一次,後更此名。學苑接受了它,印了4000冊(1999年)。有一次,我問郭強,這本書賠沒賠錢?“沒賠啊,”他回答得很痛快。又補充了一句,“現在庫裏沒幾本了”。他說,“賣學術書不能著急,有價值的書都賣得出去的。中國13億人,幾千本書算什麼?”可惜如此通達、如此胸懷的出版人太少,使得許多有學術價值的著作塵封箱底,同時又使一批胡言亂語的“著作”災梨禍棗。二是《詩經要籍集成》42冊,此書收錄有關《詩經》的文獻141種,許多書都是難得一見的古籍。其規模之大、卷帙之富,如果沒有基金的支持,出版社一般是不敢接受這類書籍的。記得五六年前他向我打聽,《詩經》哪裏藏的注本多?他打算像台灣黃永武出版《杜詩叢刊》(杜甫詩注本結集)一樣,出一部《詩經》注本的“叢刊”。據我所知,上海複旦圖書館古籍部可能稍勝於其他圖書館,便建議他到上海看看。後來我搬了家,中斷了關於這部書的操作過程的信息。後來看到可以碼一書架的煌煌42冊《詩經要籍集成》,才感受到郭強的魄力。還有一部書是孔凡禮先生的《孔凡禮古典文學論集》。從1980年我在文學所編《文學遺產》時就認識了孔先生。孔先生極其勤奮,他整理了蘇軾和宋代許多作家的詩文,又編寫《三蘇年譜》《宋詩紀事續補》《宋詩紀事續補拾遺》等大部頭的著作。他的考辨文字,以及各種論著的總數當在1000萬字以上。許多古典文學研究者都對老先生的研究的深入和永不疲倦的治學精神表示欽佩。老先生八十多歲了想把自己寫的論文編為一集,可是因為他一生隻教過中學,找不到補貼,沒有出版社願意接受,後來還是郭強幫忙在學苑出版了這部四五十萬字的學術著作。這件事在古典文學界受到普遍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