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書話,所收的文章都與書有關,可分三大類。一是寫我過去讀書生活的。半生碌碌,可述者唯有讀書。那時的中國,很少有個人生活,讀書本來是非常個人化的行為,但當時的讀書也打著很深的社會烙印。如果有關注社會風俗研究的,研究一下幾十年的不同層次人群的讀書生活也是很好的社會學的題目。從中可以有許多發現。二是評史。雖然我讀書很雜,特別是年輕的時候,大多是碰上什麼書就讀什麼書,沒有一定的計劃,但總的說來我還是偏愛讀史,而且不管讀什麼書都愛從史的角度去考察評論。本書的篇幅較長的文章都是評史的。像《宋文鑒》本是一本北宋詩文總集,或說北宋詩文名篇的選本,可是隱繞著這部書的編選和後來的刻印出版卻充滿了政治鬥爭,因為各派力量處於膠著狀態,編好了卻不能出版,後來民間出版力量的介入,此書才得以問世。現在看起來十分有趣。又如藍英年先生的《尋墓者說》和《冷月葬詩魂》兩本書都是講與俄國、蘇聯文學藝術有關的人和事的。現在六七十歲的一代的知識人,年輕時有不少俄國和蘇聯文學藝術迷。雖然斯大林按照主流的說法也很左,但他對俄國傳統的文學藝術如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浬夫、奧斯托洛夫斯基(不是蘇聯那位,是俄國劇作家)、契訶夫、托爾斯泰等俄國曆史上作家不僅不否定、不批判,還大力歌頌弘揚,在國內外大力宣傳,因此,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起,蘇俄文學藝術如滔滔河水大量湧向中國,大批的中國知識人受其影響,從五十年代起學習蘇聯文學藝術幾乎成為年輕人課外政治閱讀品。蘇聯文學藝術雖然也以歌功頌德為主,但由於它有豐厚的文學藝術傳統,而且主政者還在提倡這個傳統,因而這些作品不像中國極左時期文學藝術那樣簡單化、樣板化(藝術都是個性化的,一成樣板,還有什麼藝術)。這些是形成青年人喜歡和迷戀蘇俄文學藝術的根本原因。然而蘇俄文學藝術創作中也有不少血淚,我們看到了殿堂,沒有看到基座下的白骨,藍英年先生把這些不為人知的事翻騰出來,攪亂了一些人的蘇聯文學藝術夢,但對蘇俄文學藝術認識的演變也體現了人們認識的發展。三是書評。杜甫有詩雲“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許多知識人操觚撰文成書有著許多艱辛,我們從中獲取了知識或思想,但卻緘默不語,仿佛自己所說所寫都與他人的勞動無關,我以為這是不可取的。我讀了好書就有為它寫篇評論的欲望,這兩年寫書評不少,用以表達我對這些作者的感激。本書中收錄了其中的一部分。
王學泰於2010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