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施肥:以油粕、骨粉的玉肥做為基肥,約放四、五個玉肥於容器角落即可,水邊植物不須基肥。追肥則以化學肥料代替有機肥,以避免汙染水質,用量較一般植稀薄十倍。
4.水位:水生植物依生長習性不同,對水深的要求也不同。
漂浮植物最簡單,僅須足夠的水深使其漂浮;沈水植物則水高必須超過植株,使莖葉自然伸展。水邊植物則保持土壤濕潤、稍呈積水狀態。挺水植物因莖葉會挺出水麵,須保持五十公分至一公尺左右的水深。浮水植物較麻煩,水位高低須依莖梗長短調整,使葉浮於水麵呈自然狀態為佳。
5.疏除:若同一水池中混合栽植各類水生植物,必須定時疏除繁殖快速的種類,如浮萍、大萍等,以免覆滿水麵,影響睡蓮或其它沈水植物的生長;浮水植物過大時,葉麵互相遮蓋時,也必須進行分株。
6.換水:為避免蚊蟲孳生或水質惡化,當用水發生混濁時,即必須換水,夏季則須增加換水次數。
5.水生植物養護
湖、池內水生植物的生長範圍應嚴格控製,防止影響水麵倒影。超出範圍的葉片,應在水麵以下隨時割除。
水生植物應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水生植物在水麵及水麵以上的枯黃部分應及時清除。
為保護水生植物不被魚類破壞,可在水生植物栽植區域四周設置圍網。
6.水生植物病害防治技術
植物一般在長期的自然和人工選擇下,形成了各自群體的生物學特征,對周圍環境有一定的適應範圍,並與其它生物形成複雜的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的生態平衡關係。當環境條件劇烈變化,超出適應限度或遭受致病生物的侵襲,使植物的正常新陳代謝遭到幹擾和破壞,此現象可認為植物發生了病害。
水生植物的病害主要可分為侵染性病害與非侵染性病害。形成致命性危害的一般為侵染性病害,是由於病原微生物如真菌、細菌、病毒、線蟲等引起的,具有傳染性,危害極大。防治不及時,造成產量下降,品質低劣,失去經濟價值。主要病害有腐敗病(鳶尾科植物)、黑斑病(莎草科植物)、紋枯病、病等,常表現出腐爛、花葉、畸形、葉斑等症狀。
現在隨著氣溫的不斷提高,水生植物各品種的病害的發生機率也比前期上升了許多,那麼在管理中怎樣去有效的去減少與防治病害呢?經過這些年來的實踐操作得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加強水肥管理”是一個關鍵的環節,尤為重要。水生植物一般給大多數人的印象是生長比較粗纊和管理相對簡單。其實不然,水生植物和其它的觀賞植物一樣,從發芽到開花結果,完成整個生長過程,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對於各類營養物質和微量元素的需求量非常大,其中包括常用的氮、磷、鉀等營養物質,同時還吸收了銅、鋅、錳等微量元素。所以,“合理的水肥管理”,能夠促使植物健壯生長,從而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因此,在日常管理中,需要加強對如下幾項措施的實施:
1.水生植物的水管理,能否借鑒水稻的栽培技術。水方麵,苗期水適當,保持淺水層,保水回清,分蘖期,淺水勤灌,後期,適時曬田,複水後,保持幹幹濕濕,做到前水不見後水。這樣一般可以起到如下幾方麵的作用:
(1)可以調節控製田間的小氣候,適度的降低田間的相對濕度,不利病害的發生;
(2)可以增強土壤的含氧量及土壤的氧化能力清除土壤還原性有毒物質,有利於根係的發育。
(3)可以控製無效分蘖,提高光合作用效能,增加碳水化合物的積累,促進植株的健壯生長,提高抗病力。
2.肥料方麵,可采取“前促、中控、後保”法,注重早期施肥,約60%~~70%的氮肥作基肥,花前花後結實期30%~40%,強調中期限氮和後期補氮,主攻結實期。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合理配置氮、磷、鉀,增施磷鉀肥,適量施氮肥為原則,生長期每隔15天施用肥料一次,連續施用2~3次。若氮肥施用過多,則易導致植物瘋長、抗逆性差、易倒伏、易感病等問題。一般施肥時,可以結合灌溉時進行。
3.日常管理中,藥劑防治也不容忽視。但是,藥劑防治隻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和補救措施,應掌握“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如在病發前期或病發初期就要用藥,常用殺菌藥劑一般有80%大生、75%百菌清、70%甲基拖布津、5%井岡黴素等,濃度宜掌握在800~1000倍左右,畝用量在150克/畝,施用時以7天為一個周期,連續施用3次。
植物的栽植密度應該合理化,栽培時應該適時的抽稀調整,及時的清除雜草和枯枝落葉,增加通風度和除濕率,以改善植株的生長空間,減少水生植物的感病、致病率。
另外,可適當改進耕作製度,合理輪作,土壤冬耕翻深,減少病原體越冬寄生率。
總而言之,在管理過程中,要不斷的改善和提高栽培技術,培育壯苗以提高植株抗病蟲害
7.幹旱對水生植物的影響
幹旱與洪水是淡水湖泊水生植物多樣性麵臨的兩個主要自然幹擾因子。湖泊的幹旱是指在水生植物生長季節,降雨量顯著低於往年而導致湖泊水位顯著降低,致使湖泊水深大幅度下降,甚至大麵積幹枯的現象。幹旱可影響淡水湖泊水生植物的分布麵積,個體密度,群從類型,群落物種多樣性指數,生物量等。到目前為止,已有大量地研究探討洪水對淡水湖泊水生植物多樣性的影響,卻未見關於幹旱與淡水湖泊水生植物多樣性關係的研究
中間研究地點的自然概況,水生植物物種多樣性,群落物種多樣性指數,植被分麵麵積與覆蓋率的求算及生物量的研究方法不再詳細敘述,隻說結論。
洪水對淡水湖泊水生植物多樣性有較大的影響,其可調節水生植被的植物種類組成,分布,生長,遺傳等,研究結果表明,幹旱對淡水湖泊水生植物多樣性也有顯著的影響,但與前者不同。前者以破壞性為主,常給水生植物帶來巨大的生存壓力,而後者以促進為主,能在短期內豐富水生植物多樣性。如湖北省的長湖(此方研究地點就是此處),2000年的幹旱導致了其浮水植被與沉水植被分布麵積的顯著擴大,水生植物群從類型數目與優勢種數目的增加,群從蓋度與生物量的上升,以及群落物種多樣性指數提高等。幹旱對水生植物多樣性影響的作用機理是通過水生植物對幹旱條件下水生態係統內部能量供應狀況變化的反應體現出來的
幹旱年降水量的劇減使湖泊水位大幅度下降,水深顯著變淺,風浪大幅度減輕。使得浮水植物有了相對穩定的棲息水體,不致於被風浪吹散,加之幹旱年日照強度較常年顯著增強,同期水體溫度大幅度提高,使得浮水植物物種迅速繁殖,種群個體數量在短期迅速增加,形成了多個常年少有的浮水植被麵積明顯增加,從百分之三點七一增加百分之十二點六三,沉水植被麵積也顯著擴大,從百分之四十一點三二增加至百分這五十三點八四。可見,幹旱對挺水植被不利,但對浮水植被與沉水植被均有利,可使浮水植被與沉水植被的分布麵積顯著增加。
沉水植被麵積擴大的原因在於沉水植物種類常具有發達的地下莖,且地下莖遍布並能存活於湖心深水區,雖然常年因水體較深而處於休眼狀態,故這些區域在常年為裸地。但一旦水深變淺,日照增強(幹旱條件下),沉水植物的地下莖很快被激活,萌發出幼苗迅速繁殖,其個體數目急劇上升,導致幹旱年沉水植物種類的分布區大幅度向湖心擴展。同時,幹旱年不少圈養區水深降低到魚類無法正常活動的程度,或圈養區成了棄養區,沉水植物受魚類的啃食大為減輕。
挺水植物則不然,幹旱條件下其分布麵積反而大幅度縮小,因其對水有強烈的依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