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對遭受光肩星天牛為害較重的法國梧桐,應采取果斷措施,把受害樹枝截掉,並在截枝蟲孔處做注藥處理。施藥時,需注意藥流出才能停止注藥。然後立即用粘性泥土封孔。
(4)在規劃設計中,注意樹木混合栽植,避免單一樹種遭受同一種天牛的為害,減少光肩星天牛的為害與擴散。
(5)樹木注幹,采用吡蟲啉乳油,按樹胸徑每1cm注射1mL的量注射。
角斑古毒蛾
角斑古毒蛾學名Orgyiagonostigma,屬鱗翅目毒蛾科。又名角斑台毒蛾、楊白紋毒蛾、核桃古毒蛾等。國內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以及河南、甘肅和江蘇等地。角斑古毒蛾除為害法國梧桐外,還為害紫葉李、月季、海棠、玫瑰、三葉草、榆葉梅、桃等多種園林植物。
為害特點
以幼蟲吃食植物的芽、葉和果實。初孵幼蟲群集葉背取食葉肉,殘留上表皮,2齡開始分散活動為害,為害芽從芽基部蛀食成孔洞,致芽枯死,嫩葉常被食光,僅留葉柄;將葉食成缺刻和孔洞,嚴重時僅留粗脈;果實常被食成不規則的凹斑和孔洞,幼果被害常脫落。
形態特征
成蟲:雌雄異型。雌成蟲體長18mm,翅退化僅殘留痕跡,體略呈橢圓形,灰至黃色,密被深灰色短毛和黃、白色茸毛。頭很小,觸角絲狀,節肯短毛;複眼灰色。足灰色有白色,爪腹麵有齒。雄成蟲體長11mm、寬3mm,前翅長14mm,翅展31mm,體灰褐色,下唇須橙黃色,觸角短羽狀、幹鏽褐色,櫛齒褐色。前翅黃褐至紅褐色,內區(內線至翅基部)前半部有白磷、後半部赭褐色;基線細白色、波浪形;內線直黑色,前半部寬、前緣中部有自鱗;外絲雙條黑色,細鋸齒形;赭黃色斑;後緣有1新月形白斑;橫脈紋黑色白邊、中央有1白色細線;緣毛暗褐色有赭黃色斑。後翅栗褐色,緣毛黃灰色。
卵:近球形,有光澤,直徑約0.8mm,卵孔處凹陷,花瓣狀;還有1環紋;初產白色,後為灰黃色。孵化前灰褐色。
幼蟲:體長35~42mm,頭部灰至黑色,上生細毛。體黑灰色,被黃色和黑色毛,亞背線上生有白色短毛;前胸兩側各有1束向前伸的由黑色羽狀毛組成的長毛;第1~4腹節背麵中央各有1簇黃灰至深褐色刷狀短毛;第8腹節背麵有1束向後斜伸的黑長毛。亞背線和氣門線淡黃白色。氣門黑色。(見圖3)
蛹:雌蛹長19mm,灰色,雄蛹長10mm,黑褐色。背麵有黃毛,臀棘較長。繭略呈紡錘形,絲質較薄。
發生規律
在河北任丘一年發生2~3代。以2~3齡幼蟲幹皮縫中、粗翹皮下及幹基部附近的落葉等被覆物下越冬。翌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寄主發芽時開始出蟄活動為害,4月下旬越冬代幼蟲化蛹,蛹期12~14天左右,4月底出現越冬代成蟲並開始產卵,產卵期14~20天。第1代幼蟲6月中下旬開始發生,第l代成蟲7月中旬發生。第2代幼蟲8月上中旬開始發生,為害至2~3齡便進入越冬場所越冬。一般從9月中旬前後開始陸續進入越冬狀態。
角斑古毒蛾成蟲白天羽化,多在下午羽化。雌成蟲羽化後不離開繭,爬在繭上,蛹殼留在繭內。雄成蟲羽化後蛹殼1/2~4/3露在繭外。雄成蟲有趨光性,一般上午靜伏不動,下午開始飛翔活動尋找雌成蟲交尾,交尾時間大多在17時左右。雄成蟲可以交尾2~3次。卵成堆產在繭外,卵塊上有淡黃色絨毛覆蓋。每頭雌成蟲可以產卵207~430粒,未交配的雌成蟲也可以產卵,但不能孵化。雌成蟲壽命9~12天,雄成蟲壽命5~6天,卵期10~12天。
初孵幼蟲聚集在葉片上取食卵殼,2天後開始取食葉片。1~2齡幼蟲排列在葉片上取食葉肉,僅殘留葉脈和表皮,待食完1片後再轉移到新的葉片上取食。2~3齡幼蟲可以吐絲下垂隨風轉移,3齡後分散取食。幼蟲具有假死性,受驚後落地卷縮。幼蟲為5~6齡,通常發育成雌成蟲的幼蟲是6齡,發育成雄成蟲的幼蟲為5齡。幼蟲期為24~30天。
防治方法:
(1)人工采卵摘除。
(2)利用雄成蟲的趨光性,燈光誘殺雄成蟲,減少雌雄交尾機會,降低幼蟲孵化率。
(3)低齡幼蟲期搖晃、振落幼蟲殺死。
(4)幼蟲初期噴施20%的除蟲脲懸浮費劑5000~8000倍液,或20%米滿乳油1500~2000倍液,或50%的辛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或20%的菊殺乳油2000倍液防治。
(5)保護和利用追寄蠅、小蜂、小繭蜂、姬蜂等天敵。
扁刺蛾
扁刺蛾學名Thoseasinensis,扁剌蛾又名黑點刺蛾,幼蟲俗稱洋辣子,屬鱗翅目刺蛾科。除為害法國梧桐外,還為害大葉黃楊、榆、楊、柳、泡桐等多種園林植物。
為害特點
低齡幼蟲在葉片葉麵上啃食表皮和葉肉,致使被啃處呈現白色網狀,大齡幼蟲將葉食成缺刻或孔洞,嚴重時吃成光杆,影響樹勢生長和發育。幼蟲體具毒刺,觸及皮膚,會疼痛紅腫。如不及時防治,有時發生擾民現象。
形態特征
成蟲:雌成蟲體長13~18mm,翅展28~35mm;雄成蟲體長10~15mm,翅展約30mm。體、翅暗灰褐色。腹麵及足色較深,前翅灰褐稍帶紫色,前翅外緣較直,臀角弧彎,內半部與外線以外帶褐色並稍具黑色霧點,外線明顯暗褐色與外緣略平行,橫脈紋為1個黑色圓點。自前緣至後緣有1條向內傾斜的褐色條紋,斜紋內側略上方有1褐色斑點,雄蛾較明顯。後翅暗灰褐色,外緣有褐邊,緣毛灰褐色。
卵:長橢圓形,扁平光滑,長約1mm,初為淡黃綠色,後變為灰褐色。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21~26mm,寬16mm左右。扁橢圓形,背部稍隆起,形似龜背狀。全體綠色至黃綠色;背線白色,兩側有藍綠窄邊。體邊緣每側有10個瘤狀突起,上生刺毛;每1列體節背麵有2個小叢刺毛,第4節背麵兩側各有1個紅點,較明顯。(見圖4)
蛹:體長10~15mm,近橢圓形。前端較肥鈍,後端稍削。初為乳白色,後漸變為黃色。
繭:長12~16mm,橢圓形,暗褐色,似鳥蛋。
發生規律
在河北省任丘地區1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樹木附近淺土層中做繭化蛹過冬。越冬幼蟲於翌年5月中旬化蛹,6月上旬羽化成蟲,成蟲發生盛期在6月中下旬到7月上中旬。,
成蟲夜間活動,有強趨光性;白天隱伏在枝葉間、草叢中或其他蔭蔽物下。卵多散產在葉背麵,卵期6~8天,初孵幼蟲停息在卵殼附近不取食,經1次蛻皮後先取食卵殼,再啃食葉肉,留下一層膜狀表皮。幼蟲集中棲息習性,大齡幼蟲逐漸分散為害,高齡幼蟲晝夜取食,共8齡,自6齡起,從葉片邊緣咬食成缺刻甚至吃光全葉。老熟幼蟲遷移到樹幹基部、樹枝分叉處和地麵的雜草間或土縫中作繭化蛹,其中腐殖質多的土壤及沙壤土結繭位置較深,離樹幹較近,入土較深也較密集;而黏重的土壤結繭位置離樹幹較近,入土較淺,較為分散。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利用幼蟲下樹在土中結繭越冬,並對土壤質地有選擇的習性,在春季組織人力挖繭。
(2)物理防治:利用成蟲有趨光性的習性,可結合防治其他害蟲,在6~8月的盛蛾期,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
(3)幼蟲3齡前選用生物或仿生農藥,如可噴施含量為16000IU/mg的Bt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1.2%苦煙乳油800~1000倍液,25%滅幼脲懸浮劑15002000倍液,20%米滿懸浮劑1500~2000倍液等。
(4)幼蟲大麵積發生,可噴施20%速滅殺丁乳油2000~3000倍液,2.5%敵殺死乳油2000~2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0%菊殺乳油1000~1500倍液等藥劑進行防治。
(5)保護天敵,如刺蛾紫姬蜂、螳螂、蠍蝽等。
霜天蛾
霜天蛾學名Psilogrammamenephron,屬鱗翅目天蛾科,別名泡桐灰天蛾。在我國分布於華北、華南、華東、華中、西南各地,在河北任丘華北石油礦區除為害法國梧桐外,還為害白蠟、丁香、柳、梧桐、金葉女貞和泡桐等多種園林植物。
為害特點
幼蟲取食植物葉片表皮,使受害葉片出現缺刻、孔洞,甚至將全葉吃光。
形態特征
成蟲:頭灰褐色,體長45~50mm,體翅暗灰色,混雜霜狀白粉。翅展90~130mm。胸部背板有棕黑色似半圓形條紋,腹部背麵中央及兩側各有1條灰黑色縱紋。前翅中部有2條棕黑色波狀橫線,中室下方有2條黑色縱紋。翅頂有1條黑色曲線。後翅棕黑色,前後翅外緣由黑白相問的小方塊斑連成。(見圖5~b)
卵:球形,初產時綠色,漸變黃色。卵期20天。
幼蟲:體長75~96mm,有兩種體色。一種是綠色,頭部淡綠,胸部綠色,背有橫排列的白色顆粒8~9排,腹部黃綠色,體側有白色斜帶7條,尾角褐綠,上麵有紫褐色顆粒,長12~13mm,氣門黑色,胸足黃褐色,腹足綠色;另一種也是綠色,上有褐色斑塊,尾角褐色,上生短刺。(見圖5~a)
蛹:紅褐色,體長50~60mm。
發生規律
在河北任丘地區一年發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蟲6~7月出現,白天隱藏於樹叢、枝葉、雜草、房屋等暗處,黃昏飛出活動,交尾、產卵在夜間進行。成蟲的飛翔能力強,並具有較強的趨光性。卵多散產於葉背麵,卵期10天。幼蟲孵出後,多在清晨取食,白天潛伏在蔭蔽處,先啃食葉表皮,隨後蠶食葉片,咬成大的缺刻和孔洞,甚至將全葉吃光,以六七月間為害嚴重,地麵和葉片可見大量蟲糞。10月後,老熟幼蟲陸續入土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園林技術防治:冬季翻土,殺死越冬蟲蛹;根據地麵和葉片的蟲糞、碎片,人工捕殺幼蟲。
(2)物理防治:殺蟲燈誘殺成蟲。
(3)生物防治:幼蟲3齡前,可施用含量為16000IU/mg的Bt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4)化學防治:25%滅幼脲2000~2500倍液,20%米滿懸浮劑1500~2000倍液,50%辛硫磷2500倍液,2.5%溴氰菊酯2000~3000倍液等藥物,防治效果較好。
(5)保護螳螂、胡蜂、繭蜂、益鳥等天敵。
麻皮蝽
麻皮蝽學名Rrthesinafullo,屬半翅目蝽科害蟲。別名:黃斑蝽、麻蝽象,除為害法國梧桐外,還為害白蠟、榆、柿、合歡、桃、國槐、刺槐、泡桐、櫻花、海棠等多種園林植物。
為害特點
成蟲和若蟲吸食葉片、嫩莖尖、幼果的汁液,呈蒼白色斑點,影響園林植物的正常生長。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8~23mm,寬10mm左右。黑色,密布刻點,並具有細碎的不規則黃斑。觸角黑色,末節基部、腹部各節側接緣中央、脛節中段為黃色。從頭端至小盾片基部有1條黃色細中縱線。頭長,側葉與中葉末端平齊,側葉的末端狹尖,使側緣成一角度。喙細長伸達第3腹節中部。前胸背板前側緣略呈鋸齒狀。腹部腹麵中央有凹下的縱溝。前足脛節加寬,略擴大成葉狀。(見圖6)
卵:長圓形,光亮,卵高2.2mm,粗1.5mm,假卵蓋直徑1.2mm。卵塊通常12粒,以2、3、4、3排成4行。卵產在寄主植物葉背麵,初產的卵淡玉綠色,近孵化時呈深黃色。
若蟲:初孵化的第1齡若蟲圍在卵塊的周緣。初齡若蟲胸、腹部有許多縱黃、黑相問的橫紋。幼齡若蟲腹背有6個紅黃色斑點。
發生規律
在華北任丘地區一年發生1代,以成蟲在向陽麵的牆縫問、樹皮縫中等處越冬,4月下旬到5月上旬開始為害,5月下旬開始產卵,若蟲5齡,8月底以後成蟲陸續越冬。
防治方法:
(1)成蟲越冬期進行人工捕捉,或清除枯枝落葉和雜草,集中燒毀,可消滅越冬成蟲。
(2)摘除卵塊銷毀。
(3)若蟲發生初期,抓緊時間於若蟲未分散之前噴施6%吡蟲啉乳油3000~4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脂8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5%功夫乳油3000倍液。
觀賞木本植物的常見病蟲害
芍藥褐斑病
分布與危害芍藥褐斑病又稱芍藥紅斑病、芍藥及牡丹輪斑病,是芍藥栽培品種上最常見的重要病害。河南洛陽等地發生。該病使芍藥葉片早枯,連年發生削弱植株的生長勢,植株矮小,花少而小,以致全株枯死,嚴重影響了切花產量和“白芍”的產量。牡丹也受侵染。
症狀褐斑病主要危害葉片,也侵染枝條、花、果殼等。早春葉片展開即可受到侵染,葉背出現針尖大小的凹陷斑點,逐漸擴大成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病斑,直徑約5~24mm,葉邊緣的病斑多為半圓形。葉片正麵病斑上有淡褐色的輪紋,不太明顯。病斑相互連接成片,使整個葉片皺縮、枯焦,葉片常破碎。幼莖及枝條上的病斑長橢圓形,紅褐色,病斑長3~13mm;葉柄基部或枝幹分叉處發病呈黑褐色的潰瘍斑,病部容易折斷。葉柄上的病斑和莖上的相似;萼片、花瓣上的病斑均為紫紅色小斑點。
在潮濕條件下,葉片病斑的背麵產生墨綠色的黴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發病嚴重時病斑正麵及枝幹上的病斑也有少量的黴層。
病原褐斑病的病原菌是牡丹枝孢黴CladosporiumpaeoniaePass.,屬半知菌亞門,絲孢菌綱,叢梗孢目,枝孢菌屬。
發病規律病原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病葉、病枝條、果殼等殘體上越冬;在南京地區,由於葉片的腐爛,病原菌不能在葉片上越冬。病原菌自傷口侵入或直接侵入,但傷口侵入發病率更高。在自然界,下雨時泥漿的反濺使莖基部產生微傷口,也有利於該病原菌的侵入,葉片等處茸毛的脫落,也可以造成微傷口。潛育期短,一般6天左右,但病斑上子實層的形成時間則很長,大約病斑出現1.5~2個月左右才產生子實層,因此再侵染次數極少。
在生長季節該病均可發生。在南京地區,3月下旬開始發病,6~7月份為發病盛期;北京地區則4月底至5月初才開始發病,7~8月份為發病盛期。
褐斑病發生的早晚、嚴重程度與當年春雨的早晚、降雨量的大小密切相關,春雨早、降雨量適中發病早、危害重。田間病殘體的數量、立地條件與發病有關,病殘體數量多,發病重;土壤貧瘠、含沙量大,植株生長不良均可能加重病害的發生。
芍藥栽培品種抗病性差異顯著。據北京、南京等地報道,“東海朝陽”、“紫袍金帶”、“小紫玲”、“蘭盤銀菊”、“粉霞點翠”、“鳳落金池”等品種抗病性強。“紫芙蓉”、“胭脂點玉”、“無暇玉”、“娃娃麵”、“粉邊金魚”、“粉珠盤”、“黑紫含金”等品種最易感病。
種植過密,株叢過大均可造成通風不良,加重病害的發生。
防治措施:
(1)減少侵染來源。秋季割除芍藥的地上部分,殘茬越短越好,並及時處理病殘體。休眠期發病重的地塊噴灑波美3度的石硫合劑,或在早春展葉前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2)加強栽培管理,控製病害的發生。株叢過大要及時分株移栽,栽植密度不要過大,以利通風透光,降低田間小氣候的濕度;肥水管理要好;及時清除田間雜草;種植圃早春覆蓋塑料薄膜,對病殘體上越冬菌源的傳播起到隔離作用,能大幅度地降低發病率。
(3)化學防治。在芍藥展葉後、開花前,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落花後可交替噴灑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和1%波爾多液與0.1%多菌靈。7~10天噴1次,雨後重噴。
(4)栽培抗病品種,並加強養護管理,保持寄主的抗病性。
芍藥鏽病
芍藥鏽病是芍藥的一種常見病害,我國各栽培區均有發生,牡丹也受侵染,雪鬆、蜀檜、龍柏、河南檜等鬆柏類樹種在我省易大量發生。
症狀發病初期,葉背有黃色、黃褐色小顆粒,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後期在葉麵出現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灰褐色病斑,其直徑為4~12mm,病斑上有輪紋及小點。在葉背的夏孢子堆裏長出圓柱形的紅褐色刺毛狀物,長1~1.5mm,這就是病菌的冬孢子堆。
病原芍藥鏽病病原為鬆芍柱鏽菌Cronartiumflaccidum(Alb.etSchw.)Wint,屬擔子菌亞門,鏽菌目,柱鏽屬,柵鏽菌科。
發病規律該菌轉主寄生,要在兩種寄主植物上寄生才能完成侵染循環。以菌絲體在鬆樹上越冬,其性孢子和鏽孢子期產生在多種鬆樹上。夏孢子和冬孢子期產生在芍藥上。鏽孢子於4~6月產生,借風力傳播,侵害芍藥,以後產生夏孢子,引起再次侵染。後期在夏孢子堆中長出冬孢子堆,冬孢子堆萌發產生小孢子,再侵染鬆類。如果在7~8月間,氣候高溫高濕,或地形低窪易於積水的地區,發病常較重。
防治措施:
(1)芍藥在越冬前,割除地上部,並集中燒毀,或深埋土中,以減少越冬菌原。
(2)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地作種植圃,並采用高畦栽植,這樣可預防病害發生。
(3)冬季對芍藥地進行翻耕,把地表的帶病殘體翻入土中,來年可減輕病菌侵染。
(4)噴1:1:160波爾多液,開花前噴1次,開花後噴2次,兩次間隔10~14天;或65%代森鋅500~600倍液,或97%的敵鏽鈉250~300倍液,其中加0.1%的洗衣粉更好。
大葉黃楊白粉病
大葉黃楊白粉病是我國北方各栽培區均常發生的一種病害。常引起葉色發白發黃,瘦弱,導致植株早衰,嚴重影響觀賞價值。此外,月季、百日紅、牡丹、葡萄、丁香等易感染發病。
症狀該病的白粉大多分布於大葉黃楊的葉正麵,也有生長在葉背麵的,單個病斑圓形、白色,多個病斑連接後不規則。將白粉層抹去時,發病部位呈黃色圓形斑。感病嚴重時病葉發生皺縮,病梢扭成畸型,植株矮小,落花落果直至死亡。
病原大葉黃楊白粉病的病原菌為真菌門中的半知菌亞門的正木粉孢黴菌Oidiumeuoymi~japonicae引起,該病菌隻產生菌絲體和分生孢子,未見閉囊殼。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在落葉上越冬,靠風雨傳播。種植過密、養護管理差,不及時修剪時發病較重。
防治措施:
(1)清除病葉、病殘體集中燒毀。
(2)扡插繁殖時,插穗密度不要過大。
(3)發病時可噴施800~1500倍液粉鏽寧,或50%代森鋅800~1000倍液,或70%的甲基托布津700~800倍液,或50%的多菌靈500~800倍液,都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一品紅灰黴病
灰黴病是一品紅的常見病害,危害多種草本和木本花卉,不論是插條還是盆栽植株均發生。上海、南京、長沙、南昌、廣州等地發病較嚴重,常引起花序、嫩枝、葉變褐腐爛,影響觀賞。
症狀灰黴病危害花序、花枝和嫩梢。花序受侵染後,最初花叢和花托出現褐色病斑,繼而迅速變褐枯萎、腐爛。病害可沿花柄向下蔓延而危害花枝,致使植株頂端的嫩梢變成黃褐色,枯死。在受害部位均長出灰褐色的黴狀物,此為灰黴病的重要特征。對牡丹、百日紅等則使葉表和枝條上產生一種煤黴,遠看樹葉變黑,苗木生長不良,
病原一品紅灰黴病是由真菌門,半知菌亞門BotrytiscinereaWers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
發病規律一品紅灰黴病在陰冷潮濕的天氣發生最嚴重。在溫室和家庭養殖,當溫度低和潮濕時最容易發病。尤以重瓣花品種發病嚴重。對小葉女貞、百日紅、牡丹等北方露地栽培花木來說,夏秋多雨高溫高濕季節發病最嚴重。大多是由於蚜蟲危害後,感染灰葡萄孢菌引起。
防治措施:
(1)加強栽培管理提高室內溫度。注意通風透光,降低濕度。家庭或賓館盆栽的一品紅,一旦發生此病,應立即將病株移至通風、透光良好的環境中,置於陽光下,可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或將下部葉子去掉燒除,通風幹燥。
(2)藥劑防治發病嚴重的花圃或溫室,在發病初期可噴灑1%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800倍液,或噴0.3~0.5度的石硫合劑。
(3)及時防治蚜蟲,提高苗木抗性。
女貞葉鏽病
女貞葉鏽病,我省南部地區也時有發生。
症狀病葉正麵生圓形褐色病斑,逐漸凹陷,葉背麵相應部分則隆起。病部葉肉增厚,呈黃色或紫紅色,以後在隆起的病斑上生出許多杯狀鏽孢子器。鏽孢子器在葉柄上也有發生,感病葉柄稍腫大。病情嚴重時,葉麵呈畸形而死亡。
病原女貞鏽孢鏽菌AecidiumklugkidstianumDiet.,屬擔子菌亞門。
發病規律此病危害各種女貞,4~6月為病害發生盛期,春季多雨,有利於發病。山區苗木受害嚴重。
防治措施:
(1)隨時清除落葉,集中燒毀。
(2)噴施波爾多液(1:1:200)或生長期噴65%代森銨500~600倍液,或97%的敵鏽鈉250~300倍液,加0.1~0.2%洗衣粉更好。
(3)苗圃實施輪作,清除發病寄主。
玉蘭炭疽病
玉蘭炭疽病是廣玉蘭、白玉蘭、紫玉蘭等樹種均易發生的一種病害,在河南省各玉蘭分布區均有此病害發生,病情嚴重時,葉片枯死凋落。
症狀發生於葉片,病斑近圓形或不規則形,多發生於葉緣,直徑10~20um,灰白色,邊緣暗褐色,其上密生許多黑色小粒點(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盤)。
病原玉蘭炭疽病ColletotrchummagnoliaeCamara,屬半知菌亞門。
發病規律在夏季幹熱和秋季高溫高濕時期,葉子受盤長孢菌侵染,葉子或嫩莖上產生近圓形或橢圓形紫褐或淡褐色的病斑,上有黑色小點,即為菌團,常發生在葉緣或葉尖,造成葉枯或早期落葉。
防治措施:
(1)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用肥、水,注意通風、透光,嚴格控製苗圃空氣濕度,使植株生長健壯。
(2)清除病葉,集中燒毀,杜絕侵染源。
(3)發現病株,及時噴施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50%多菌靈500~600倍液,或1:2:150~200倍波爾多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
桂花炭疽病
桂花炭疽病是我省桂花栽培中一種常見較嚴重的病害。河南省主要分布於南陽,鄭州等市。
症狀葉片、葉柄、嫩枝、莖幹均可受害。初期葉尖變褐,並向內擴展,可達到葉麵的1/3至1/2,病斑邊緣明顯。葉柄發病時,病部變褐,向葉片發展,主、支脈逐漸變褐乃至整葉變褐;病斑也可以從小葉柄向下蔓延,引起總葉柄、小枝乃至整枝變褐壞死,發病後葉片和小葉柄不斷脫斷,嚴重時葉片全部脫光,枝條幹枯而死。枝、葉病斑均產生小黑點。
病原病原為真菌門,半知菌亞門,盤長孢狀刺盤孢菌發病規律該病菌喜歡高溫、高濕,容易侵染生長衰弱的植株。多從傷口侵入,因此在高溫、通風不良的環境下發病較嚴重。苗木在起苗和運輸中受到損傷,特別指出的是,運輸過程中用塑料薄膜包紮或放置過密,待苗圃上盆後,緩苗期生長不良,會造成嚴重發病,甚至全株死亡。恢複生長後病害隨即減輕。
防治措施:
(1)園藝防治:起苗時,土球要大一些,用稻草等通氣性好的保濕材料包裝;運輸時竹筐堆積層次不應過多,應有隔層以利通風;運到後,及時上盆,精心養護,促進植株恢複生長,及時清除病葉並銷毀,以防病害傳播蔓延。注意株間通風、透光。室內盆栽,應放置在通風處,並定時移至陽光下。發病期間少施氮肥,適當增施鉀肥。
(2)藥劑防治:起苗後運輸前,噴內吸性殺菌劑,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噴50%多菌靈500倍液1次;定植發病後噴70%炭疽福美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600倍液。
碧桃褐斑穿孔病
分布及危害碧桃褐斑穿孔病,在河南鄭州等地均有發生。該病主要危害碧桃的葉片,也能危害新梢。常造成葉片上出現不同大小近似圓形的或不規則的孔洞,影響美觀,也影響植株的光合作用,嚴重時葉片脫落。同時,該病也危害桃樹、櫻花、梅、李、杏等。
症狀病株葉片首先出現紅褐色小斑,隨後逐漸擴展為圓形或近圓形、直徑為1~4cm、呈褐色的病斑;邊緣清晰,有時呈紫色或紅褐色,略帶環紋;後期病斑兩麵出現灰褐色黴狀物(以葉正麵為多),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中部幹枯脫落,形成穿孔,病害嚴重時,全葉布麵穿孔,引起落葉。
病原該病病原菌為是核果穿孔尾孢菌CercosporacircumscissaSacc.,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綱、叢梗孢目。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體在病落葉上越冬,也可在枝梢病組織內越冬。翌年春季在氣溫升高和降雨時,形成分生孢子,並借風雨傳播,侵染葉片、新梢和果實。該病的發生與氣候、栽植密度等有關,一般多雨的年份或黴雨季節期間,發病較重;栽培密度過大,通風透光不良,或夏季灌水過多,也是促使該病發生的有利條件。
防治措施:
(1)加強栽培管理。碧桃園要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宜多用農家肥。注意排水,防止土壤表麵積水。對粘重土壤要進行改良。適時修剪整形,剪除病枝,清除病落葉並集中燒毀。適當密植,使其通風、透光。
(2)化學防治。碧桃發芽前,可噴灑波美3~5度石硫合劑。發病期可噴灑等量式波爾多液;50%苯來特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65%代森鋅600~800倍液。每隔7~10天1次,共噴2~3次。
萬年青炭疽病
炭疽病是萬年青發生普遍、危害嚴重的病害。在天津、廣州、武漢、合肥、福州等地發生嚴重。不論是花圃、庭院或家庭盆栽的萬年青常見此病,能引起葉片黃化幹枯。
症狀病害多發生在葉尖或葉緣處,初為水漬狀黃色小斑,逐漸擴展呈圓形、橢圓形斑直至不規則大斑,大達幾厘米,病斑中央灰白色或灰褐色,有不明顯雲紋,邊緣深褐色;後期病斑生有許多黑色小點,排列呈輪紋狀,最後病斑幹枯。病害嚴重時可蔓延至葉柄上。
病原病原為真菌門,半知菌亞門,萬年青刺盤庖孢。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盤在病葉上越冬,病害盛期在8~10月。圃地栽管理粗放的發病重,盆栽精細的發病輕。老葉受害較多。室內通風不良或受介殼蟲侵害,易於發病。
防治措施:
(1)加強栽培管理:室內盆栽萬年青,應放置在空氣流通、陽光充足之處,施用氮肥不宜過多,適當增施磷、鉀肥和農家肥,發現病葉及時除去,並及時銷毀。避免噴灌。
(2)藥劑防治:減少侵染來源,加強對介殼蟲的防治。發病前可噴灑1%波爾多液,發病後噴施70%炭疽福美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600倍液,或75%百菌清700倍液。
杜鵑葉腫病(杜鵑餅病)
分布及危害杜鵑葉腫病又名杜鵑餅病。分布於河南省信陽等地。該病是杜鵑上的一種常見病害,常造成杜鵑葉、果和梢畸形,降低觀賞價值。同時,該病也危害茶、山茶及石楠科等植物。
症狀杜鵑葉腫病主要侵害葉片及嫩梢,也侵害花和果實。發病初期,葉片正麵出現淡黃色、半透明的近圓形病斑,爾後變為淡紅色。病斑逐漸擴大,變為黃褐色,下陷,而葉背的相應部位則隆起呈半球形,產生不同大小的菌癭。小菌癭直徑為3~10mm,大菌癭直徑為23mm左右。菌癭表麵著生有灰白色的粉層,即病原菌的子實層(擔子和擔孢子)。白粉層脫落後菌癭表麵褐色至黑褐色。病葉枯黃早落。有時受侵染葉片大部分地或整片加厚,猶如餅幹狀,故稱為餅病。當葉脈受害時,由於局部腫大使葉片變成卷曲狀,畸形。病斑可以相互愈合,使整個葉片增厚、肥大。新梢發病時,枝條頂端產生肉質蓮座狀葉,或形成瘤狀物,瘤狀物後期幹縮成囊狀物。花瓣受侵害則變得異常肥厚,尤其是常綠品種杜鵑,症狀非常顯著,使整雜花變成一個硬的或肉質的球狀物,稱之為“杜鵑蘋果”。果實發病變肥大,果呈囊腫狀,可食。杜鵑地上部分各種器官發病後多為紅褐色,均被有白色粉層。
病原杜鵑葉腫病的病原菌很多,但都是外擔子菌屬Exobasidium中的真菌,形態基本相似。我國常見的種有:半球狀外擔菌、日本外擔菌E.japonicumShirai和杜鵑半球外擔菌E.rhododendriCram等,均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外擔菌目、外擔菌屬。
發病規律病原菌以菌絲體在病植物組織內越冬;擔孢子由氣流傳播;潛育期為7~17天。生長季節有多次再侵染。菌絲體在寄主細胞間隙擴展、蔓延,剌激寄主組織產生大量的增生組織,形成腫瘤症狀。杜鵑葉腫病在生長季節中有2個發病盛期,即春末夏初及夏末秋初,但春末夏初時發病較重。該病是一種低溫高濕病害。當月平均氣溫為15~20℃時,空氣相對濕度在80%以上,或多雨的條件下發病嚴重。栽培密度過大、通風透光不良、偏施氮肥等均可有利於該病的發生。
防治措施:
(1)合理密植,改善通風透光條件,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
(2)減少侵染來源。發芽展葉前,噴灑波美3~5度的石硫合劑,殺滅越冬菌源;發病初期,子實層未產生以前及時摘除病葉、剪除病枝梢等發病部位。
(3)化學防治。在杜鵑抽梢時噴灑1%等量式波爾多液進行保護。發病期間落花後噴灑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或波美0.3~0.5度石硫合劑3~5次有效。
白粉虱
學名:Trlaleurodesvaporari0rumwestwood同翅目,粉虱科。
別名:溫室粉虱、溫室白粉虱。
分布:河南省均有發生。
寄主及危害
寄主主要有倒掛金鍾、瓜葉菊、大竺葵、茉莉。扶桑、金盞花、萬壽菊、一串紅、一品紅、月季、牡丹、繡球、大麗花等70多種觀賞植物。該蟲以成蟲和幼蟲群集在寄主植物葉背,吮吸汁液危害。嚴重時導致葉片退色、凋萎、直至幹枯,直接影響寄主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長發育。此外,成、幼蟲還能分泌蜜露,誘發煤汙病。
形態特征
成蟲體淡黃白色,體長1.0~1.2mm,翅展2.0~2.3mm。複眼赤紅色,觸角短絲狀,7節。翅兩對,膜質,覆有白色蠟粉,前翅有一長一短兩條脈,後翅有1條脈。卵橢圓形,初產淡黃色,後變紫黑色。卵表麵覆有白色蠟粉。若蟲體長0.5mm,扁平,橢圓形,黃綠色。體緣及體背具數十根長短不一的蠟絲,兩根尾須稍長。腹背末端具淺褐色排泄孔。擬蛹橢圓形,中央突起,淡黃色。蛹體周圍有縱向褶皺,蛹背有10~11對剛毛狀蠟刺。
生物學特性
河南省1年發生10多代,在溫室內可全年繁殖,世代重迭嚴重,以各種蟲態在溫室植物上越冬。成蟲喜歡群集在上部嫩葉背麵取食和產卵,隨著植物的生長,成蟲不斷向上部嫩葉上轉移。一般是最上部嫩葉以成蟲和初產卵最多,稍下部葉片上以初孵若蟲最多,再下部葉片上以2~3齡若蟲最多,最下部葉片上以蛹最多。每雌可產卵100~200粒,卵期約6~8天,若蟲期約89天,擬蛹期約6~7天。成蟲營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成蟲具有趨光、趨黃色和嫩綠色的特性。
防治措施:
(1)在植物檢疫中。注意檢查新進入塑料大棚和溫室的各類花卉,杜絕將蟲帶入。
(2)清除大棚周圍雜草,以減少蟲源。
(3)利用白粉虱成蟲的趨黃性,可在植株旁懸掛或栽插黃色木板,並在板上塗粘油,振動花卉枝條,促使成蟲趨向黃板而被粘在黃板上,起到誘殺作用。
(4)若蟲或成蟲期,可用2.5%溴氰菊脂、20%速滅殺丁2000~8000倍液或80%敵敵畏、50%二嗪農乳油1000倍液,均勻噴於葉背,效果較好。
(5)注意保護天敵,如麗蚜小蜂、長棒角蚜小蜂、中華草嶺、紅點唇瓢蟲等。
桃蚜
學名:MvzusPersicae(Su1zer)同翅目,蚜科。
別名:桃赤蚜、煙蚜。
分布:河南省各地均有分布。
寄主及危害越冬及早春寄主以桃為主,還有海棠類、鬱金香、牡丹、百日草、金魚草、金盞花、櫻花、蜀葵、梅花、夾竹桃、香石竹、大麗花、菊花、仙客來、一品紅、白蘭、瓜葉菊等多種觀賞植物,該蟲以若蚜、成蚜集中在嫩梢和葉背刺吸汁液,造成葉片向正麵不規則卷縮,以致最後幹枯。同時,其排泄物也可誘發煤朽病,影響觀賞價值。
形態特征
無翅胎生雌蚜體長1.5~2mm,綠色、黃綠色、淡綠色或紅色。複眼紅色或黑色。觸角第2節以上、足附節和腹部末端灰黑色。腹管圓筒狀,末端稍膨大,有瓦紋,灰黑色。尾片末端純圓,有曲毛6~7根。有翅胎生雌蚜,體長1.8~2mm。頭、胸部黑色。複眼紅色。觸角第3節,有10~15個排成1行的圓形感覺孔。翅較長大。腹管、尾片同無翅蚜。卵長橢圓形,約1mm,初產時淡綠色,後變漆黑色。若蚜和無翅成蚜相似,但體較小,淡紅色或黃綠色。
生物學特性
華北地區1年發生約20代,以卵在桃樹等腋芽或以無翅胎生雌蚜冬季在菠菜及十字花科蔬菜上越冬。越冬卵於翌年3月上旬開始孵化,先群集於桃、李、杏等早春寄主的芽上危害,後轉害花和葉片,以4月底和5月間繁殖危害最盛,並不斷產生有翅蚜擴散危害。5月下旬遷至夏季寄主煙草、十字花科蔬菜上繁殖危害。10月至11月間遷回桃樹等越冬寄主上,交尾產卵越冬。其天敵有蚜繭蜂、蚜小蜂、瓢蟲、草嶺、小花蝽、食蚜蠅等。
棉蚜
學名:AphisgossypiiGlsover
分布:河南省各地均有分布。
寄主及危害寄主主要有扶桑、蜀葵、石榴、一串紅、倒掛金鍾、茶花、豆球、菊花、牡丹、常春藤、紫葉李、垂竹、夾竹桃、蘭花、梅花、大麗花、紫荊、仙客來、雞冠花、玫瑰等近300多種花木。該蟲以成蟲和若蟲群集在寄主的嫩梢、花蕾、花朵和葉背,吸食汁液,使葉片皺縮,影響開花。其排泄物可誘發煤汙病,影響觀賞價值。
形態特征無翅胎生雌蚜體長l.5~1.8mm,夏季黃綠色,春秋季棕色至黑色,體外被有蠟粉。複眼黑色。觸角6節,僅第5節端部有一感覺孔。腹管圓狀,基部較寬,尾片圓錐形,近中部收縮。有翅胎生雌蚜體長1.2~1.9mm,黃色、淺綠色或深綠色。前胸背板黑色,腹部兩側有黑色斑紋。觸角6節,感覺孔著生在第3、5、6節上,第3節上有成排的感覺孔5~8個。腹管黑色,圓筒形。尾片黑色,形狀同無翅蚜。卵橢圓形,長約0.5mm,漆黑色,有光澤。若蚜無翅,複眼紅色,無尾片,夏季多為黃白色至黃綠色,秋季藍灰色至藍綠色。有翅若蚜體被蠟粉,體兩側有短小的褐色翅芽,夏季黃褐或黃綠色,秋季藍灰黃色。
生物學特性
河南省1年發生20多代,以卵在木槿、石榴等枝條上越冬。翌年春季3~4月卵孵化為於母,在越冬寄主上進行孤雌胎生,繁殖3~4代,4~5月間產生有翅胎生雌蚜,飛到菊花、扶桑、茉莉。瓜葉菊或棉葉等夏季寄主上危害,並繼續孤雌生殖。晚秋10月間產生有翅遷移蚜,從夏寄主遷移到冬寄主上,產生有性無翅雌蚜和有翅雄蚜,交配後產卵,以卵越冬。其天敵有捕食瓢蟲(如七星瓢蟲、異色飄蟲、十三星瓢蟲以及大草嶺、麗草嶺、食蚜蠅、食蚜瘦蚊、蚜繭蜂等。
防治措施:
(1)於春季形成卷葉前,進行藥劑防治,生長期再噴1~2次,常用藥劑有50%滅蚜鬆乳油1200倍液。10%毗蟲晰可濕性粉劑5000倍液、50%辟蚜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
(2)在蚜蟲發生高峰前噴灑蚜黴菌400~500倍液。
(3)注意保護各種天敵。
(4)利用蚜蟲的趨黃性,在花卉栽培地或溫室內,可放置黃色粘蟲板,誘殺有翅蚜蟲。還可用銀白錫紙反光,拒棲遷飛蚜蟲。
吹綿蚧
學名:LceryapurchasiMaskell,同翅目,碩蚧科。
別名:黑毛吹綿蚧、綿團蚧、棉籽蚧、澳洲吹綿蚧。
分布:河南省各地均有分布。
寄主及危害寄主主要有牡丹、玫瑰、月季、桂花、含笑、米蘭、芙蓉、扶桑、石榴、山茶、玉蘭、常春藤、棕櫚、金桔、佛手等花木以及蘋果、梨、柿等經濟植物。該蟲以雌成蟲、若蟲群集在葉片及枝幹上吸食汁液,使葉片發黃,枝條枯死,引起落葉、落果,樹勢衰弱,甚至全株枯死,並能分泌大量蜜露,誘發煤汙病,影響光合作用。
形態特征
成蟲雌成蟲體長5~7mm,橢圓形,暗紅或桔紅色,背麵生黑短毛,被白蠟粉,向上隆起,發育到產卵期末分泌出白色卵囊,卵囊上具14~16條縱脊,卵囊上被有白色顆粒狀蠟粉。觸角11節,黑褐色。雄成蟲體瘦小似蚊,體長3mm,翅展8mm,橘紅色。口器退化。觸角黑色,10節,念珠狀,膨大部分有一圈剛毛。前翅狹長,紫黑色;後翅退化,腹端兩突起上各生4根長毛。卵長橢圓形,長0.7mm,寬0.3mm,初產時橙黃色,後變為橘紅色,、密集於卵囊內。若蟲共3齡,各齡體皆橢圓形,眼、觸角及足均為黑色。1齡若蟲紅色,背有淡黃色蠟粉;觸角6節,末節有4根長毛;腹部末端有3對長毛。2齡若蟲背麵紅褐色,上覆黃色塊蠟粉,體表黑毛增多,己成毛簇,有雌雄之分;雄若蟲體形較長,比較活潑。紅褐色,滿布塊狀蠟粉和細長蠟絲。觸角己增長到9節;體表黑毛更發達,毛簇更顯著。擬蛹,體長2.5~4.5mm,橘紅色。眼褐色;觸角、翅芽及足均為淡褐色,體上散生淡黃色細毛;腹部末端凹陷成叉。繭長橢圓形,由白色疏鬆的蠟絲組成。
生物學特性
華東地區1年2~3代,華北地區1年2代,世代重迭。1年發生3~4代的地區,以成蟲、卵及各齡若蟲在主幹和枝葉上越冬;1年發生2~3代的地區,主要以3齡若蟲和未代卵囊的雌成蟲在枝葉上越冬。發生時期因地而異,華東地區第1代卵和若蟲盛期在5~6月,第2代在8~9月。西南地區第1代卵和若蟲盛期在4~6月,第2代在7~9月,第3代在9一10月。全年以4~7月發生較多。卵和若蟲曆期因季節而異,春季卵期14~26天,若蟲期48~54天;夏季卵期10大左右,若蟲期49~106天;雌成蟲可達2個月,雄成蟲僅5~20天。雌成蟲成熟後便分泌蠟質形成卵囊,產卵其中,產卵期約1個月之久。每一雌成蟲一般產卵200~800粒,最多可達2000粒左右。雌成蟲常以孤雌方式繁殖。若蟲經2或3齡。初孵若蟲在卵囊內停留一段時間後才爬出,第l、2齡若蟲多群集在葉背主脈附近取食,營半固定生活,每蛻一次皮,遷移一次。2齡後遷移分散到大枝、樹幹和果梗等暗處固定生活。雌若蟲老熟變為成蟲後,多群居於枝幹腋下,固定生活不再轉移。雄若蟲老熟後在枝幹裂縫及樹冠下的土縫、雜草中結白色薄繭化蛹。
該蟲的發生猖撅主要受氣候和天敵的影響。溫暖高濕是其適宜的氣候條件。氣溫200C左右,濕度又高,為產卵的適宜條件,150C下產卵顯著減少。若蟲活動的正常溫度為22~280C,繁殖的最適溫度為25~260C,高於390C或低於120C則大量死亡。吹綿蚧的天敵主要有澳洲瓢蟲、大紅飄蟲、小紅瓢蟲、六斑紅瓢蟲等,以澳洲瓢蟲和大紅瓢蟲對吹綿故的控製作用更為顯著。
防治措施:
(1)生物防治:吹綿蚧發生嚴重的地方,應釋放澳洲瓢蟲或大紅瓢蟲。釋放時間:澳洲瓢蟲以4~6月和9~10月為最好;大紅瓢蟲以4~9月為最好。放蟲數量:一個300~500株的果園,放蟲量50~200頭為宜,愈多愈好。放蟲後不能噴藥,以免殺傷天敵。一般放蟲後,1~2月可將吹綿蚧控製住。
(2)農林措施:加強肥水管理,適當整枝,使樹冠通風透光,降低溫度,創造不利於其發生的環境條件。
(3)人工防治:及時剪除有蟲枝條,集中燒毀,減少蟲源基數。
(4)化學防治:根據蟲情調查,若蟲期數量多又無瓢蟲時,應用20%蟎克乳油1000倍液;或波美1~3度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30倍液;或鬆堿合劑冬季用8~10倍液、夏秋季用16~20倍液噴殺。每隔15天1次,連續噴2~3次。
11.園林樹木的作用
我國園林樹木資源十分豐富。原產中國的木本植物多達8000種,其中喬木樹種約2500種。中國,尤其是華西山區是世界著名的園林樹木分布中心之一。很多著名的花木,如山茶(Camellia),丁香(Sy~rfnga),溲疏(Deutzia)、杜鵑(Rhododenron)、槭(Acer)、椴(Tilia)、徇子(Cotoneaster)、繡線菊(Spf~raea)等都以中國為其世界分布中心,中國還有許多特產樹種,如銀杏,水杉,水鬆、銀杉,金錢鬆、珙桐、梅花,牡丹,蠟梅、南天竹、窪花、梔子花、月月紅、木香,蝟實等。它們在世界城市園林綠化及庭園美化中起著重要作用。有些種類對世界花木育種工作作出過傑出的貢獻。目前,我國城市園林綠地中應用的樹種數量很有限,一般大城市才200~400種,而中、小城市約100種左右,這個數字與我國豐富的樹木資源是極不相稱的。園林樹木是城市園林綠化的重要題材。它們在各類型園林綠地及風景區中起著重要的骨幹作用。各種園林樹木,不論是喬木、灌木,藤本或地被植物,經過精心選擇、巧妙配植,都能在保護環境、改善環境,美化環境和經濟副產方麵發揮重要作用。
園林樹木大都體型高大,枝葉茂蜜,根係深廣.它們應用於城市綠化,能有效地起到調節溫濕度、防風.防塵,減弱噪聲、屎持水土等作用.尤其明顯舊是在炎熱的夏季,街道上種植行道樹。就可以直接遮蔭降暑,使行人感到涼爽。此外,綠色的樹木在進行光合作用過程中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使城市空氣保持新鮮。有些樹木還能吸收一些有害氣體。有些則能放出殺菌素,這些都直接有利於人體的健康.因此園林樹木大量應用於城市綠化對改善和保護環境,起著相當顯著的作用。
很多園林樹木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或硯花、觀果、觀葉,或賞其姿態,都各有所長,隻要精心選擇和配置,都能在美化環境。美化市容、襯托建築,以及園林風景構圖等方麵起到突出的作用。
許多園林樹木可以在不影匈其防護和美化兩個主要功能的前提下積極為社會創造一些物質財富,如果品、油料,木材(包括薪材),藥材,香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