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紫羅蘭花期很長,家庭蒔養掌握光、溫、水、肥適當,可長時開放。室溫高(25℃以上)忌直射強光,應設法遮擋。室溫低(15℃左右)宜較強的漫射光,應在明亮處擺放。不可過於蔭蔽影響正常生長。澆水要適量,水溫與室溫要接近。經常保持盆土與周圍環境濕潤,空氣清新,注意防避煙塵及幹旱萎蔫和水澇爛根。室內蒔養不宜放用有機肥。如培養土中腐殖質含量高,生長期每半月可追施一次微量複合化肥。盛夏寒冬禁肥。為保持株姿勻稱秀美,當葉片過於繁茂時,適當疏剪,保持花葉清新和諧。
病蟲害:
常有根腐病和冠腐病危害。可用65%敵克鬆600-800倍液防治。也可用多菌靈進行土壤消毒。
7.天竺葵
天竺葵
【概況】天竺葵又名石蠟紅、洋繡球,為牻牛兒苗科牻牛兒苗屬植物。天竺葵葉密,四季翠綠,一交夏令競相開放,鮮豔奪目,異常熱鬧,是一種常開不敗的好花。天竺葵在歐美栽培十分普遍,是盆花和花壇植物的主要種類之一。至今,美國對天竺葵的應用和改良做了大量工作,天竺葵已成為美國三大盆花之一,戈德史密斯和泛美兩家種子公司,已把天竺葵種子列為主產品,銷往全世界。在歐洲,德國、西班牙和匈牙利等國都十分重視天竺葵的生產和育種,匈牙利還將天竺葵定為國花。我國栽培天竺葵主要在20世紀30年代從美國引進,以上海、南京等地栽培較早,到目前約有70年的曆史。但對天竺葵的認識還不夠,一直停留在老品種和傳統生產模式上,發展不快。直到近年來才開始批量生產,現已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麵。如開發新品種、新類型的話,其銷售的前景十分廣闊。
【形態特征與品種】天竺葵為多年生草本。基部稍木質化,莖多汁。葉心髒形,綠色,常具馬蹄形環紋。傘形花序頂生,花蕾下垂,花冠有紅、白、淡紅、橙黃等色,還有單瓣、半重瓣、重瓣和四倍體品種。常見的品種有真愛(TrueLove),花單瓣,紅色。幻想曲(Fantasia),大花型,花半重瓣,紅色。口香糖(BubbleGum),雙色種,花深紅色,花心粉紅。紫球2·佩巴爾(Purpurball2Penbal),花半重瓣、紫紅色。探戈紫(TangoViolet),大花種,花純紫色。美洛多(Meloda),大花種,花半重瓣,鮮紅色。賈納(Jana),大花、雙色種,花深粉紅,花心洋紅。薩姆巴(Samba),大花種,花深紅色。阿拉瓦(Arava),花半重瓣,淡橙紅色。葡萄設計師(DesignerGrape),花半重瓣,紫紅色,具白眼。迷途白(MaverickWhite),花純白色。
常見同屬觀賞種有蔓生天竺葵(P.peltatum)。其品種有紫晶(Amethyst),花紫紅色;蘭巴達98(Lambada98),花粉紅色;香恩(Shany),花半重瓣,深紅色;彭維(Penve),花半重瓣,粉紅色;龍卷風(Tomado),花單瓣,白色。另外有四倍體天竺葵的雀斑(Freckles),花粉紅色;四倍紅(TetraScarlet),大花種,花鮮紅。
【生物學特性】天竺葵原產非洲南部。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環境。耐寒性差,怕水濕和高溫。生長適溫3~9月為13~19℃,冬季溫度為10~12℃。6~7月間呈半休眠狀態,應嚴格控製澆水。宜肥沃、疏鬆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冬季溫度不低於10℃,短時間能耐5℃低溫。單瓣品種需人工授粉,才能提高結實率。花後約40~50天種子成熟繁殖
天竺葵多采用扡插繁殖方法,每年4-5月和9-10月扡插最好。春季扡插的當年冬季或來年早春可以開花,秋季扡插的次年晚春可開花。插穗從生長勢強、無病粗壯的枝條中選取,每穗長約6-8厘米,有2-3個節,在節下用快刀削平,將下部葉片剪掉,留頂端1-2個葉片,在通風陰涼處放1天,待切口幹後,再用草木灰或木炭灰塗抹切口,以防腐爛。扡插基質可用沙質壤土,拌以40%的礱灰或河沙,插前用開水澆透消毒,待冷涼後即可扡插。先用竹簽或竹筷打洞,再把插穗插入,以免直接將枝條插入時擦破切口莖皮組織,影響生根。插入深度為全長的2/3左右。插後用手指將插穗周圍捺緊,使插穗入土部分與基質密切結合,有利吸水。以後經常噴水保持濕潤,切不可濕度過大,否則插穗易腐爛。溫度保持在22-25℃之間,約20天可生根。栽培
1.土攘選擇。天竺葵要求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盆栽用土可用腐質土、礱糠灰、園土各1/3,再加入少量過磷酸鈣混合拌均即可。
2.澆水。天竺葵耐幹旱、怕積水。因此,在生長過程中,應本著:"不幹不澆,澆則澆透,寧幹勿濕"的原則,適當控水。澆水過多,盆土含水量過大,會引起徒長或爛根。春秋生長開花旺盛時,可適當多澆些,但也應以保持盆土濕潤為宜。冬季氣溫低,植株生長緩慢,應盡量少澆水。
3.施肥。在栽培時,除施足基肥外,在生長季節,特別是開花盛期,可每隔7-10天施1次稀薄的液肥。用腐熟的畜禽糞加水稀釋更好,也可用腐熟的餅肥水澆施。施肥前3-5天,少澆或不澆水,盆土偏幹時澆施,更有利於根係吸收。
4.注意光照。天竺葵原產南非,喜陽光充足、溫暖、通風良好的環境條件。春季和初夏光照不太強烈的情況下,可將花盆置於光照充足的地方,使其接受充足光照,但在盛夏初秋炎熱季節中,宜放在蔽蔭處,忌強光直射,否則,枝葉會受到灼傷。
5.修剪。為使株形美觀,多開花,在春季如植株生長過旺,可進行疏枝修剪。開花後及時剪去殘花及過密枝。休眠期還進行1次修剪,剪去發黃的老葉,疏去過密的枝條,對過長枝進行短截,以備休眠期過後,抽生新枝,繼續孕蕾開花。另外,天竺葵本身具有特殊的氣味,很少遭受蟲害。故無需防治。
【病蟲害防治】生長期如通風不好和盆土過於潮濕,易發生葉斑病和花枯萎病。發現後應立即摘除以防感染蔓延,並噴灑等量式波爾多液防治。蟲害主要有紅蜘蛛和粉虱危害葉片和花枝,可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殺。
【產後處理】天竺葵盆栽適用於廳室、餐車、會場等公共場所擺放,形成一種熱烈的氣氛。點綴家庭陽台、窗台和案頭效果更佳,全年開花不斷,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露地散植或擺設,裝飾岩石園、花壇或花徑,也能表現出天竺葵的株形和色彩的美。
8.臘梅
臘梅花
臘梅別名然黃梅、黃梅花。臘梅科臘梅屬。落葉灌木,高3米左右,單葉對生,葉片橢圓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楔形,長7-15厘米,全緣,表麵粗糙;兩性花,單生於一年生枝葉腋,花梗極短,被黃色,帶蠟質,具芳香,12-3月開花。栽培變種有磬口臘梅;柴油心臘梅;狗繩臘梅。臘梅原產我國中部,性喜陽光,但亦略耐蔭,較耐寒,耐旱,有“旱不死的臘梅”之說。對土質要求不嚴,但以排水良好的輕壤土為宜。
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蠟梅,釋名黃梅花,此物非梅類,因其與梅同時,香又相近,色似蜜蠟,故得此名。花:辛,溫,無毒。解暑生津。”清初《花鏡》載:“蠟梅俗稱臘梅,一名黃梅,本非梅類,因其與梅同放,其香又近似,色似蜜蠟,且臘月開放,故有其名。”
臘梅又稱黃梅花、雪裏花、蠟木、蠟花、巴豆花。屬於臘梅科臘梅屬植物,為落葉灌木,高2~4米。枝、莖方形,棕紅色,有橢圓形突出的皮孔。芽有多數
覆瓦狀的鱗片。葉對生,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圓或寬楔形,橢圓狀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全緣。花先葉開放,芳香,直徑約2.5厘米。花被多片,蠟質,半透明;花托橢圓形,長約4厘米,果時半木質化,呈蒴果狀,宿存,外被絹絲狀毛,內含數個瘦果,每果一枚種子。花期12月到次年2月,果期次年6~9月。
臘梅主要分布於黃河流域以南地區,各地均有栽培,秦嶺地區及湖北有野生。栽培品種較多,據趙天榜《中國蠟梅》一書所載:蠟梅有4個品種群,12個品種型165個品種。它們中間有純黃色、金黃色、淡黃色、墨黃色、紫黃色,也有銀白色、淡白色、雪白色、黃白色,花蕊有紅、紫、潔白籌。其中最佳者為河南鄢陵縣所產的鄢陵蠟梅,素有“鄢陵臘梅冠天下”之譽。代表品種有‘素心蠟梅’:《鄢陵文獻誌》稱‘鄢陵素心蠟梅’,其心潔白,濃香馥鬱。因其花開時不全張開且張口向下,似“金鍾吊掛”,故又名金鍾梅。
臘梅是我國特產的傳統名貴觀賞花木,有著悠久的栽培曆史和豐富的臘梅文化。唐代詩人李商隱稱蠟梅為寒梅,有“知訪寒梅過野塘”句。《姚氏殘語》又稱蠟梅為寒客。臘梅花開春前,為百花之先,特別是虎蹄梅,農曆十月即放花,故人稱早梅。蠟梅先花後葉,花與葉不相見,花開之時枝幹枯瘦,故又名幹枝梅。蠟梅花開之日多是瑞雪飛揚,欲賞蠟梅,待雪後,踏雪而至,故又名雪梅。
又因臘梅花入冬初放,冬盡而結實伴著冬天,故又名冬梅。
由於臘梅其獨特的個性,是冬季觀花的最佳樹種,也是城市美化、香化、淨化空氣的首選樹種之一。同時,由於蠟梅根係發達,生長適隨性及根部萌蘖力強,也是進行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的優良樹種。它可作為叢生花灌木為街道綠化所用,也可以培育成小喬木作為行道樹種,既可在公園的假山、湖畔群植或者片植形成梅山、梅園、梅圃等大型景觀,也可以在視野寬闊的草坪板塊中點綴、孤植形成小品。它不僅可以在庭園中露地栽植,顯得自然灑脫,也可以增育成造型盆景,獲得巧奪天工的意境,還可以折剪一枝作插花。
臘梅除了其觀賞價值外,在古代就有作菜肴或點心的曆史。以花卉入饌,多出於保健去病、益壽延年的目的。何國珍編著的《花卉入肴菜譜》就列有蠟梅豆腐湯、蠟梅玻璃雞片等花饌品種。其花還可有其它食用方法,如花風幹後加入茶葉,可製成臘梅花茶,或直接用花數朵,衝入開水代茶,有濃鬱香氣,並有緩解咳喘之效。花還可做菜配料,如在燒魚、蝦仁、豆腐時或做湯時放入,味美氣香。
臘梅花含揮發油,油中有龍腦、桉油精、芳樟醇、洋蠟梅堿、異洋蠟梅堿、蠟梅甙、a-胡蘿卜素、亞油酸、油酸等化學成分,葉中含蠟梅堿、洋蠟梅堿、異洋蠟梅堿;鮮葉含氰氫酸。種子含脂肪油、脂肪酸、亞油酸、亞麻酸等成分。並有較好的藥用價值,如花蕾:性溫,味甘、微苦。解暑生津,開胃散鬱,通乳潤燥,止咳。主治暑熱頭暈,嘔吐,氣鬱胃悶,麻疹,百日咳,燙傷,火傷,中耳炎等。根及莖,辛,溫。祛風理氣,活血解毒。主治哮喘,勞傷咳嗽,胃痛,腹痛,風濕癢痛,療瘡腫毒,跌打創傷等。外用適量,研末撒。
以下介紹幾個有關臘梅的常用便方。
久咳:蠟梅花9克,泡開水代茶飲。
胃氣痛:蠟梅花或根9~15克,泡茶或水煎服。
中耳炎:蠟梅花蕾浸麻油或菜籽油內,3~5天後,用油滴耳,每次2~3滴。
風寒感冒:根(幹品)15克,生薑3~5片水煎後加紅糖適量服用。
燙火傷:蠟梅花以菜籽油浸後,塗敷患處。
暑熱、心煩頭昏、頭痛:蠟梅花、扁豆花、鮮荷葉各適量,水煎服。
急性結膜炎:蠟梅花6克、菊花9克,水煎,調入蜂蜜少許飲服。
【別名】黃梅花、黃臘梅、臘木、鐵筷子
【來源】臘梅科臘梅屬植物臘梅,以花蕾、根、根皮入藥。冬末春初采收花蕾;根、根皮四季可采;烤幹或曬幹。
【性味歸經】
花蕾:辛,涼。
根、根皮:辛,溫。
【功能主治】
花蕾:解暑生津,開胃散鬱,止咳。用於暑熱頭暈,嘔吐,氣鬱胃悶,麻疹,百日咳;外用治燙火傷,中耳炎。
根:祛風,解毒,止血。用於風寒感冒,腰肌勞損,風濕關節炎。根皮:外用治刀傷出血。
【用法用量】
花蕾1~2錢,水煎服;外用浸於花生油或菜油中成“臘梅花油”,用時搽患處或滴注耳心。
根5錢,水煎服;根皮(刮去外皮)研末,敷患處。
[生物學特性]
臘梅又稱蠟梅、臘木,為臘梅科臘梅屬落葉灌木。樹幹叢生,黃褐色。單葉對生,橢圓狀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全緣,葉麵有硬毛,具葉柄。花單生於枝條兩側,冬季落葉後開花,花蠟黃色,具芳香,稍有光澤,似蠟質。
臘梅為我國特產花木,變種和品種較多,如素心臘梅、馨口臘梅、紅心臘梅、小花臘梅等。花被為純黃色或深黃色,而內輪花被則具深紅紫條紋或紅濃紫條紋等。
性喜陽光,稍耐蔭,較耐寒,耐旱,怕風,要求深厚、肥沃和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質壤土,忌濕澇。
[繁殖與栽培]
采用嫁接、扡插和分株等方法繁殖,而以嫁接繁殖為主,嫁接可用實生苗或分株苗作砧木,進行切接或芽接。切接可於春季葉芽萌動後進行,芽接則於黴雨季節間進行。嫁接成活後要及時將砧木萌發的蘖芽除掉。
臘梅發枝力強,栽培中要進行修剪,以保持樹姿美觀。修剪可於開花後發葉前進行。長枝要適當剪短,以促進多發短壯花枝。當年生枝條大多可以形成花芽。發芽後要將幼果剪去,以便集中養分供應新的花芽形成。落葉或謝花後要施肥一次,夏季施液肥2~3次,盆栽臘梅每2~3年要進行換盆一次。
[特色與用途]
臘梅花色美麗,香氣馥鬱,冬季開花,花期達3個月之久,常用作布置庭園,成叢或成片栽植,或作盆景材料和室內插花。
臘梅花繁殖和管理
臘梅的繁殖可以用播種、壓條、嫁接、分株等繁殖方法。播種法因不易保持花卉的原有優良特性,且播種的優點是在於大量繁殖,而臘梅大都隻需培植少量幾株,故一般都不采用。采用較多的是嫁接法。嫁接又有切接和靠接兩種方法,采用最多的是切接。
切接的時間約在3月中旬左右,最好在臘梅葉芽剛萌發至米粒大小時行,若誤了時機,等到葉芽發得過大或已發出葉後,再切接就不易成活。切接通常用狗牙臘梅的實生苗為砧木,以素心或磬石臘梅等珍貴品種為接穗。接穗宜在一個月前就選定一年生粗壯而較長的枝條,將其頂梢截去,這樣可使養分集中到枝條中段的芽上。接穗長約7-8厘米,留取1-2對芽。削接穗時不可削得太深,以稍露木質部為準。砧木樁從離地麵5-6厘米處剪,從砧木直徑的1/3處向下切,劈開4-5厘米,把臘梅接穗插入砧木切口中,對準形成層,接好後用軟麻皮綁紮牢,然後用疏鬆土壤把砧木和接穗一起封住,直至把接穗頂部蓋沒。此後要保持土壤濕潤。一個月後,鬆開封土,檢查是否成活,若已成活,則抹除砧木上的其他新芽,以促接芽成長。接著將鬆土蓋在上麵,以免剛接活的嫩芽受到風吹日曬而死亡。再過一個月後逐漸去土,讓芽苗逐漸接受陽光。用此法繁殖的臘梅生長旺盛,當年可長至50厘米左右。
臘梅也有人用分株法繁殖。若隻需繁殖少量幾株,適合采用此法。分株繁殖一般在春季2-3月間葉芽尚未萌動時行。分株時,先把母株根部靠子株一邊的土挖開,用消毒過的利刀從根部將子株與母體根須切離,另成新株。然後栽植,栽後注意遮蔭,保持土壤濕潤,待到伏天過後,每隔半月施一次液肥,當年即可長得枝葉旺盛,2-3年後開花。用此法繁殖,簡便易行,成活率高,育苗時間短,見花快
盆栽臘梅主要掌握好剪、肥、水、蟲四個措施。
1.適期修剪:臘梅發枝力強,素有“臘梅不缺枝”的諺語,通過適期修剪使其萌發更多的強壯花枝條,使其多開花。—般宜在花謝後發葉之前適時修剪,剪除枯枝、過密枝、交叉枝、病蟲枝,並將一年生的枝條留基部2對至3對芽,剪除上部枝條促使萌發分枝。待新枝每長到2對至3對葉片之後,就要進行摘心,促使萌發短壯花枝,使株形勻稱優美。修剪多在3月至6月進行,7月以後停止修剪。如果不適期修剪,就會抽出許多徒長枝,消耗養分,以致花芽分化不多,影響開花。
2.適時施肥:臘梅屬喜肥花卉,適時施肥能促進花芽分化,多開花。盆栽臘梅,因盆土有限,土壤要選擇合腐殖質高、疏鬆通氣沙質營養土壤。春季施兩次展葉肥,6月底至入伏前每10天左右施1次複合肥。伏天又是花芽分化期。也是新根生長旺盛期,再施1次至2次磷鉀肥,此時施肥宜薄宜稀,否則容易燒根。秋涼後施—次幹肥,每盆施40克至60克腐熟的枯餅粉,更好地充實花芽生長,入冬前後再施1次至2次有機液肥,供開花時所需要養分。蠟悔施肥以磷、鉀為主,氮肥少施,磷、鉀、氮大體比例是2:1:0.5。這樣施肥臘梅開的花大、花多而且香濃。
3.適量澆水:臘梅特性是耐旱怕澇,如水分過高,土壤過於潮濕,植株生長不良,影響花芽分化。因此,盆栽以臘梅應保持土壤偏幹為宜,平時不幹不澆,澆則澆透,但“三伏天”高溫季節要多澆水,保持植株正常生長,使花芽正常發育。花前或開花期尤其要注意必須適量澆水,如果澆水過多容易落蕾落花,但水分過少開得也不整齊。
4.防治病蟲:臘梅的病害較少、蟲害較多,常見有蚜蟲、介殼蟲、刺蛾、卷葉峨等,蚜蟲在嫩梢嫩葉花蕾上吸食汁液,介殼蟲在枝上吸汁為害,刺蛾、卷葉蛾咬食葉片、新芽、花蕾等。防治方法上要采取預防為主,將花盆放在采光通風好的環境生長,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如發現上述害蟲,可用50%殺螟鬆1000倍液噴殺,為了減少對養花環境的汙染也可用土辦法滅蟲,如介殼蟲可采用酸醋溶液殺滅,蚜蟲可用洗衣粉水殺滅,如果少量的可人工捕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