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常見的居家養殖植物(2 / 3)

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不僅是現存最大的古代皇室行宮,而且是中國古典園林的最高典範。它以樸素淡雅為主色調,因山就水的設計越自然之外,園景相扣中唯美地流淌著東方文化之美。因為它在咫尺之間將中國各大名園名寺的精華之處集於一莊之中,山水的錦繡、氣魄、規模、藝術等在它的揮灑之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頤和園

把無限的乾坤打造在有限的方寸裏,把南方的溫婉與北方的霸氣融合入景。巧奪天工的天然之美使疏密適宜景致盡顯皇家園林的氣派,又不失私家園林的溫文爾雅。

獅子林

獅子林的小巧之中滲透著哲理的神采斐然,相互堆疊的假山使人大有趣謎的情致,形似情意盎然的山林卻又突顯怪趣俊秀的風采。

留園

留園的設計和建造使人們看到了古人在空間設計上的巧妙與智慧,它的設計深諳了中國深厚的采光學、建築美學、江南風水藝術學等高深的學問,留園建築的高低參差、小徑的迂回蜿蜒、亭台的交錯通達等,使整體效果的立體感和韻律美看起來收放自如的灑脫。

古蓮花池

古蓮花池,顧名思義主要是以蓮為景,但是它的取勝之處卻是它處處流露出的以人文底蘊,芙蓉依然嫋嫋生香,幾許暗香悄然襲來,古蓮花池也是兼具了中國南北方園林之美,碧水含詩,濃情墨意,不得不使這座恬靜的水苑惹人憐愛。

清暉園

清暉園的清靈飄渺是嶺南人以自己的審美眼光對中國園林的又一精美詮釋。以水榭為中心,毫無繁瑣,匠心獨具,雕樓畫棟的華貴中處處洋溢著清幽質樸的雅然氣息。盡管景色層疊,但是刻意營造之中又透著渾然天成的成分。

何園

何園的建造蘊含了深厚的文化精髓,有為人仰望的建築之美,無論是自生的怡人清風,還是東邊的序曲,西邊的餘韻,一切都因為它集眾家之所長而讓人無不佩服。皇家園林大氣堂皇和江南園林的小巧素雅,都可以讓眾人在何園內一睹為快。

靜思園

靜思園是屬於現代主題的經典園林,它給人呈現的是以靜為景,以石為思,靜以致遠的人文意境。積聚了江南古典園林之精華,並聞名於所收藏的精品奇石。有很多的精品之作被縮小在這個園林盆景裏,相信它也會向後人表達出當今人們的思想曆程。

3.中國名樹

我國保存了不少穿越曆代曆史輪回,卻依然昂首屹立的古樹。其中泰山岱廟中的漢柏,就是漢武帝劉徹封禪時所植之樹。

將軍柏

享譽海內外的將軍柏,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的嵩陽書院之中,因為是中國最古老的柏樹,所以人稱“原始柏”。據傳是當年漢武帝在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年)遊嵩山時,看見這兩株高大無比的株柏樹,一時興起而將其封為“將軍”的。

古大槐樹

古大槐樹,又因洪洞縣而被稱為“洪洞大槐樹”,它位於洪洞縣城西北外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盡管洪洞縣本身沒有什麼引人注目的建築,但是無論酷寒炎夏,都有絡繹不絕的遊客前來瞻仰這位古樹的蒼老容顏,有的人賦詩題詞以抒發幽情,有的人仰望盤桓眷戀的古槐而久久不肯離去。據古書記載,明朝時賈村西側有一座殿宇巍峨、寺院宏大的廣濟寺,寺廟裏不僅僧眾很多,而且香客不絕。多是因為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寬闊的樹陰覆蓋了整個車馬大道。汾河灘上的鳥兒們在樹上構窩築巢,甚為壯觀。當時的明朝政府還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之事,而當時的移民們都喜歡在大槐樹下集聚。

軒轅柏,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橋山黃帝廟內,此樹高近20米,下圍約有10米,是中國最大的柏樹,但是它的聞名於世是因為有關它的異聞傳說,傳說它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始祖軒轅氏黃帝親手所植,所以它又叫做“黃帝手植柏”,以神州古樹之首的地位而被萬眾尊仰。

鳳凰鬆

至今已有1400餘年的鳳凰鬆,位於在安徽省九華山的閔園之中,相傳是一位名為懷渡的神僧親手所植。鬆針有茂密遮天、蒼翠欲滴的清麗之美,因為它的主幹略呈扇狀形似鳳凰展翅,故得名。因它的古老而被人譽為“天下第一鬆”。

迎客鬆

迎客鬆是黃山四絕之一,主要位於安徽省黃山玉屏樓東的文殊洞頂,迎客鬆的生命力極為頑強,因為壽逾千年的它們大多是破石而生,枝幹蒼勁有力,形態優雅安然,外延的枝椏猶如向客人熱情招呼的手。

銀杏王

銀杏王,位於山東營縣城西浮來山上的定林寺內,樹高25.4米,幹徑15.7米,不用走到銀杏王樹之下人們就會被它磅礴的氣勢所震到,整樹以華蓋為冠,蔭遮千米,形似山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把它列為世界名樹之一,因為它已有3300餘年的悠久曆史。

古梅

章台古梅,位於湖北荊州市太師淵路上的章華寺內,章台古梅為原生臘梅,高約3米,冠幅6.5米。距今已有2550餘年曆史,相傳為楚靈王建章華台時所植,盡管曆經風霜雪雨,但至今依然是老幹蒼虯,枝繁葉茂。曆代文人墨客都對其爭相詠歎,清人就留有“香凝白雪爭千載,影瘐江南剩一枝”的詠梅名句。

阿裏山神木

阿裏山神木,俗稱“周公鬆”位於在台灣嘉義縣的東阿裏山中,高約53米,這株看似人形的老紅檜,已有高達3000餘年的樹齡。可惜近年已被雷擊劈開。

天巴河古榕

天巴河古榕,位於在廣東新會縣城郊的天馬河中,這棵巨大的古榕樹枝葉婆娑、根莖相連,覆蔭麵積可達上萬平方米。大文學家巴金曾寫的一篇《鳥的天堂》,使這棵本來小有名氣的古樹當即成了聞名於世的傳奇。

玉峰寺

有上百年曆史的玉峰寺,位於麗江城北的雪山南麓之地,是麗江城郊五大喇嘛寺之一,其他的四個寺廟分別是福國寺、普濟寺、文峰寺、指雲寺。玉峰寺建於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之前有九個院落那麼大的規模,現在隻剩下了大殿及上下兩院。寺院周圍鬆柏成群,泉水潺潺如歌,風景秀麗如畫。寺院內外種有山茶、櫻花、含笑(十裏香)、山玉蘭(夜合歡)等名貴花木,其中以“萬朵山茶”最為著名。

除此之外,我國還有很多著名的古樹,如廬山三寶樹、泰山五大夫鬆、慶雲唐棗、鎮江焦山宋槐、杭州吳山宋樟、北京譚柘寺帝王樹、麗江玉峰寺山茶、張家口雲泉寺古柳等等。

4.盆景藝術

盆景塑造形象的藝術,不僅可以具體反映當時的自然景觀和社會生活流行趨勢,還可以表現人的思想感情。如何去欣賞作為一種藝術品的盆景也的一門學問,它也需要欣賞者有一定的思想、閱曆和修養才能理解盆景的內涵所在。

盆景

俗語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所以,對於盆景的欣賞需要一定的藝術修養,而如果想提高藝術修養,就需要不斷積累審美的經驗,還要通過實踐的訓練。欣賞盆景的藝術價值其實就是對盆景的審美。那麼應該從哪些方麵抓住盆景的美呢?

自然美是盆景的傳神所在,因為盆景的材料是以大自然真真切切的樹木和山石為主,更重要的是植物具有生命的特征,因此自然美對於盆景美來說相當的重要。在一個樹的盆景裏,樹的根、樹幹、枝葉、花果和整體的姿態美以及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形成的顏色美,都是自然美的體現。

對於根的美也分很多種,而且有專門以根為主要欣賞對象的“提根式”、“連根式”及“附石式”等盆景。提根出土的盆景有龍蟠虎踞之勢,連根而居的盆景有一種生命的張力,紮根石隙中的附石式盆景大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架勢。它們都可以表達出人的一種心理和意願。

過藝術加工的幹,雖然有些刻意的心思在裏麵,但不失它的自然和神韻。如直幹剛勁挺拔,曲幹蒼古多姿,各具特色。幹皮則有老有嫩,有的粗糙,有的光滑,如黑鬆的幹皮和竹類植物的光滑形成鮮明的對比,有些半枯朽的樹幹和欣欣向榮的枝葉形成鮮明的對比。樹幹的色彩也並不單調如一,有黑色、褐色、綠色、紫黑等。

樹葉一般都會因樹種的不同而不同,有針狀、扇形、掌狀、瓜子形等各類奇特的樹葉。葉的質地有硬有軟,有厚有薄,有革質的,也有紙質的。葉的色彩更是赤、橙、黃、綠、青、藍、紫等各具別色。

花果

花果的形態及色彩是樹木最具神奇色彩的地方。在花木類盆景中常常可以看到花枝招展的杜鵑、金雀花、石榴花、梅花等曼妙的身姿。觀果盆景的形態也很多,如火棘果、桐妃果、胡頹子、佛手果。它們的果實也有繽紛絢麗的色彩。

樹木盆景整體美就在於,把它的根、葉、果等各部分形態與色彩美有機的結合起來。

(1)季節變化美。由於盆景植物多是真實的自然植物,所以它們的形態和色彩也都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如春季葉鮮芽嫩,夏季葉茂枝繁,秋季果實碩碩,冬季枝幹蒼勁。而且樹木會隨著樹齡的增長而漸漸顯出一種曆盡滄桑的姿態。

(2)山石自然美。山石的質地、形狀和色澤等都會影響山石的自然之美。

可以表現山水各色景色的山石有硬質、鬆質之分,其中硬質有英德石、樹化石,而砂積石、海母石、浮石屬於鬆質。山石的天然形狀包括外形及皴紋,按照外形來分,有峰狀的斧劈石;有層疊狀的千層石;有渾圓狀的卵石;有嶙峋狀的英德石。按照皴紋而分,有斧劈皴的斧劈石;有亂柴皴的蘆管石;有折帶皴的千層石;還有皴紋交錯的英德石。石筍石多為青灰色,樹化石多為黃褐色,斧劈石多為深灰色,宣石多為純白色。所以它們的表現力各有千秋,一般春山會用石筍石來表現,而冬山會用宣石用來表現。

盡管盆景會取材於自然山水,但並不是說把山水的特色都全盤照搬做機械的模仿,而是將大自然的山水、樹木景色進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煉,並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藝術上的深加工,使之達到凝聚自然界各家之長的藝術境界。所以在造景的技術上要求主次、聚散、對比、疏密等既分散又統一的布局。

對於畫境美的表現需要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如主次分明,疏密得當,虛實相生,巧拙互用,平中見奇,露中有藏等等。但是這種藝術手法並沒有那麼簡單就可以達到,它需要通過對盆景進行一係列的培植、修剪、造型、雕琢、布局、拚接等技術手法來實現。

對於盆景的藝術鑒賞力,不僅要求要有自然美、整體美、畫境美,還要有能表現出深遠的情趣的意境美。也就是要使人們在欣賞的時候,不單單隻是去欣賞它的外在美,還要應景生情產生美的意願和理想,達到一種景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

意境美對人有強烈的感染力。如果盆景達到一定的意境美,就會有耐人尋味、百看不厭的魅力。如果觀賞者進入的意境可以與盆景作者產生共鳴,那麼這個作品也就算得上是完成了對意境美的闡述。

意境,是在盆景創作中最難表現的一種美,是盆景藝術中表達美的最高境界。而且在盆景的欣賞中,最需要審美水平的也是意境美。盆景的新葉、老幹屬於它的自然美;主幹的挺拔,枝葉的蒼勁是它的畫境美;而由它的蒼勁挺拔讓人聯想到的不畏風暴,堅貞不屈才是它的意境美。但是對盆景所產生的聯想也是因人而異,一般都會因欣賞者的思想、修養、閱曆等因素帶有一定的主觀成分。

5.虞美人

虞美人

虞美人屬罌粟科罌粟屬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學名是Papaverrhoeas,別名麗春花、賽牡丹、小種罌粟花、蝴蝶滿園春。原產歐、亞大陸溫帶,世界各地多有栽培,比利時將其作為國花。如今虞美人在我國廣泛栽培,以江、浙一帶最多。是春季美化花壇、花境以及庭院的精細草花,也可盆栽或切花。

虞美人株高40~60cm,分枝細弱,被短硬毛。葉互生,羽狀深裂,裂片披針形,具粗鋸齒。花單生,有長梗,未開放時下垂,花瓣4枚,近圓形,花徑約5~6cm,花色豐富。蒴果杯形,種子腎形,千粒重0.33克,壽命3~5年。

虞美人耐寒,怕暑熱,喜陽光充足的環境,喜排水良好、肥沃的沙壤土。不耐移栽,能自播。花期5~6月。

虞美人有複色、間色、重瓣和複瓣等品種。同屬相近種有冰島罌粟(P.nudicaule)和近東罌粟(P.orientale)。冰島罌粟為多年生草本,叢生。葉基生,羽裂或半裂。花單生於無葉的花葶上,深黃或白色。原產極地。近東罌粟屬多年生草本,高60~90cm,全身被白毛。葉羽狀深裂,花猩紅色,基部有紫黑色斑。原產伊朗至地中海。

虞美人和罌粟同屬一科,從外形上看,虞美人和罌粟很相似,但實際上區別卻非常大。虞美人的全株被毛,果實較小;而罌粟花植物體光滑無毛,果實較大。虞美人花未開時,蛋圓形的花蕾上包著兩片綠色白邊的萼片,垂獨生於細長直立的花梗上,極像低頭沉思的少女。

待到虞美人花蕾綻放,萼片脫落時,虞美人便脫穎而出了:彎著的身子直立起來,向上的花朵上4片薄薄的花瓣質薄如綾,光潔似綢,輕盈花冠似朵朵紅雲片片彩綢,雖無風亦似自搖,風動時更是飄然欲飛,原來彎曲柔弱的花枝,此時竟也挺直了身子撐起了花朵。實難想像,原來如此柔弱樸素的虞美人草竟能開出如此濃豔華麗的花朵。

虞美人姿態蔥秀,嫋嫋娉娉,因風飛舞,儼然彩蝶展翅,頗引人遐思。虞美人兼具素雅與濃豔華麗之美,二者和諧地統一於一身。其容其姿大有中國古典藝術中美人的豐韻,堪稱花草中的妙品。

注意:虞美人全株有毒,內含有毒生物堿。誤食後會引起抑製中樞神經中毒,嚴重可致生命危險。

虞美人是後世對虞姬的稱呼

虞姬,項羽的寵姬,名虞。項羽困於垓下,曾作詩曰:“虞兮虞兮奈若何!”見《史記·項羽本紀》。

秦末人士,有美色,善劍舞。公元前209年,項羽助項梁殺會稽太守,於吳中起義。虞姬愛慕項羽的勇猛,嫁與項羽為妾,經常隨項羽出征。項梁死,項羽為次將,施升上將軍,虞姬與項羽形影不離。

楚漢之戰,項羽困於垓下(安徽靈縣),兵孤糧盡,夜聞四麵楚歌,以為楚地盡失,他在飲酒中,對著虞姬唱起悲壯的《垓下歌》,虞姬為楚霸王起舞,含淚唱﹕“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義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拔劍自刎,死後葬於垓下,今安徽靈縣東南有虞姬墳。

栽培技術]

繁殖:播種繁殖。9---10月播種於預先整理好的苗床中,發芽適溫20~C,因種子很小,苗床土必須整細,播後不覆土,蓋草保持濕潤,出苗後揭蓋。

管理:出苗後要間苗,定植株行距為30厘米左右,待長到5--6片葉時,擇陰天先澆透水,後再移植;移時注意勿傷根,並帶土,栽時將土壓紫。平時澆水不必過多,經常保持濕潤即可。生長期每隔2---3周施5倍水的腐熟尿液一次。非留種株在開花期要及時剪去凋萎花朵,使其餘的花開得更好。蒴果成熟期不一致,需分批采收留種。

[用途]

虞美人花姿美好,色彩鮮豔,是優良的花壇、花境材料,也可盆栽或作切花用。用作切花者,須在橢半放時剪下,立即浸入溫水中,防止乳汁外流過多,否則花枝很快痿縮,花朵也不能全開。

6.非洲紫羅蘭

非洲紫羅蘭

產地分布:

原產於非洲東部熱帶的坦桑尼亞,現世界各地廣泛栽培。

形態特征:

全株有毛;葉基部簇生,稍肉質,葉片圓形或卵圓形,背麵帶紫色,有長柄。花1朵~6朵簇生在有長柄的聚傘花序上;花有短筒,花冠2唇,裂片不相等。

生長習性:

非洲紫羅蘭性喜半陰、溫暖濕潤環境。生長適溫20~22℃,適宜光照強度在10000~12000lx之間。夏季忌強光和高溫,在栽培設施上噴灑遮蔭劑或用遮陽網,遮去較強的光線,並噴水降溫、增濕,但要注意良好通風。栽培過程中,應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適當澆水,勿令過濕,以免莖葉腐爛。水溫與空氣溫度的差異應低於5℃,否則,葉麵上會產生大量的黃色斑點。

若光照不足,就會開花少而色淡,甚至隻長葉不開花;若光照過強又會造成葉片發黃、枯焦現象,可放在光線明亮又無直射陽光處養護。生長適溫16℃至24℃,冬季不得低於10℃,栽培中要避免溫度暴升暴跌,否則植株很容易死亡。夏季放在通風涼爽處養護,避免悶熱潮濕的環境和烈日暴曬。平時澆水不宜過多,要等盆土稍幹時再澆水,盆土積水往往是引起植株腐爛的主要原因。生長期每7天至10天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複合化肥,肥料中氮肥含量不能太多,否則會葉片長得很繁茂而開花很少。

園林用途:

植株矮小,四季開花,花形俊俏雅致,花色絢麗多彩。由於其花期長、較耐陰,株形小而美觀,盆栽可布置窗台、客廳,案幾良好的點綴裝飾,是優良的室內花卉。現在栽培的均為雜交種,園藝品種甚多,有上千個。有單瓣和重瓣,花色有白、粉、紅和藍等。

繁殖培育:

非洲紫羅蘭通常播種、扡插或分株繁殖。播種繁殖在春秋兩季,以中秋播最好,發芽率高,長勢健壯,翌年春季即可開花。早春播8月間可見花,但高溫酷暑期不好過,往往長勢細弱病害發生較多。非洲紫羅蘭種子細小,宜用含黏粒少的純淨細麵沙作基質裝新燒製苗盆,壓平,澆開水消毒滅活後撒播。種子可摻3倍細沙均勻撒開,防止出苗過於稠密,不必覆土,播後加蓋玻璃,再罩上一層字跡均勻的報紙,放光照充足、20℃至25℃處保持濕潤,約20天發芽出苗。待苗出齊逐漸揭掉遮蔽物,苗盆放疏蔭處,經分苗移植1次至2次,最後定植內徑10厘米至12厘米盆中,從播種到開花約需240天。扡插繁殖宜在春季選擇生長充實的葉片,帶葉柄2厘米至3厘米取下,插在顆粒均勻的純淨細沙或蛭石等基質中,插入葉柄與基質麵持平。適度遮陰,保持基質及周圍環境濕潤,適溫20℃至25℃,約20天生根,2個至3個月後幼苗長成,即可上盆,從扡插到成株開花約4個至5個月。分株繁殖可於春季選2年至3年生的老株,結合翻盆換土,掰下小株分栽,當年即成形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