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西晉永嘉年間,有一位天竺(今印度)的和尚來到中國,他會表演斷舌的把戲。表演之前先張開嘴伸出舌頭讓客人們看,然後用一把刀割斷舌頭,鮮血流淌,灑到地上,他把半截舌頭放在盤子裏,傳示眾人,大家驚歎不止。過了一會,他把舌頭含在口中,稍停片刻又張口伸舌讓人們看,那舌頭長得好好的,和原來完全一樣。又據說唐文宗開成年間,趙地(今河北)有個和尚頗有名氣,朝廷三次下詔召見他,他都不肯赴京,文宗一怒之下命令把這和尚割下舌頭,扔到火裏燒成灰燼。和尚就製作了一個金舌頭放在口裏,每天像往常一樣念經不止。於是,人們都稱他為金舌和尚。

一般的人沒有上述兩位和尚的神異的法術,割下舌頭不可能再長好,更不可能用金舌代替。舌頭被活活截斷的慘痛是難以忍受的,可是,在曆史上卻有不少人受過截舌的酷刑。

漢初時,曾把截舌作為死刑的一種附加手段;當時對謀反、叛逆大罪應當夷三族的重大案犯要用“具五刑”處死(參見本書《淩遲》),其中同時犯有誹謗、辱罵等罪行的犯人在黥麵、割鼻、斬腳趾之外,還必須先截斷舌頭。後來,直到明清仍然使用的淩遲在施行時,對有的犯人也常常要先截舌,這是為了禁止他臨刑叫喊或辱罵;有的犯人在截舌的同時還要被打落牙齒。

有時是將人先殺死而後截舌,作為一種報複的手段來泄憤。漢代郭解負氣任俠,有位儒生卻鄙棄他。某日在某公府宴會上,一位客人讚美郭解,那儒生聽著不耐煩,說:“郭解為人奸邪,常犯公法,怎麼能讓人說他好呢?”那客人是郭解的好友,見儒生貶低郭解,心中懷恨,不久就暗殺了那位儒生,並且割下了舌頭。

漢以後,割舌的刑罰屢見記載。漢末董卓作亂,曾誘降北方反叛者數百人,讓武士們在他麵前把那些人有的截舌、有的斬手足、有的鑿眼、有的用大鑊煮死。一時沒有死的人就在宴席旁邊掙紮、慘叫,滿座賓客嚇得拿不牢筷子和湯匙,但董卓卻能照樣大吃大喝,談笑自若。三國時,魏國諸葛誕舉兵討伐司馬氏,殺死忠於司馬氏的樂進之子樂琳,有位典農都尉平時常在樂琳麵前說諸葛誕的壞話,這時也被抓住,諸葛誕罵道:“你隻會憑著三寸長舌撥弄是非,今天我豈能饒你!”於是命令武士用竹簽刺透他的舌頭拉出來橫在口外,然後才把他殺死。十六國時,後趙石季龍的太子石宣殺其弟石韜,石季龍寵愛石韜,於是逮捕石宣為石韜報仇。他命令把石宣幽禁於席庫,用鐵環穿透石宣的下齶骨,用鎖鎖上,又在鄴城(今河北臨漳)北門處堆積起一垛柴草,柴垛的頂上豎起一根高竿,高竿上安裝著轆轤,把石宣帶到這裏之後,石韜的親信郝稚、劉霸二人拔著石宣的頭發,抽出石宣的舌頭,牽拉著石宣登上柴垛,又用繩穿著石宣的頷骨,用轆轤把他絞起來,吊在高處,再挖眼剖腹,同時截手斷足,最後才放火把柴垛點著,把石宣的屍骨也燒成灰燼。石宣慘死的過程中,截舌隻是所受各種酷刑的一項。石串龍對待自己的兒子尚且下這樣的狠手,他對其他人使用虐刑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後來,夏國的赫連勃勃也是一個凶殘之徒,他坐在城樓上處理公務時,總要把長矛利劍放在身邊,看著誰不順眼就親手把他當場殺死。群臣中敢笑他者就割裂嘴唇,敢勸諫的就截斷其舌,然後推出去斬首。南朝梁時的侯景,性殘忍,好殺戮,殺人的時候總是先砍斷手和腳,或截舌割鼻,受刑的人往往過了一天多才死去。侯景作亂失敗後,他的謀士王瑋被擒,押送到江陵,梁元帝蕭繹知道他有文才,不想殺他,左右的文士們妒忌王瑋的才能,巴不得除掉他,有人就進言說:“王瑋為侯景作的檄文很有文采,何不找來看一看?”蕭繹一看,那檄文中有兩句是:“項羽重瞳,尚有烏江之敗;湘東一目,寧為四海所歸?”蕭繹原被封為湘東王,曾瞎了一隻眼睛,這句話正揭到他所忌諱的短處,因而大怒,立即命令武士把王瑋的舌頭拉出來釘在木柱上,支解而死。北魏酷吏於洛侯處死王隴客時,也曾將他拔舌(參見本書《斷手》)。隋代魚讚也是著名的酷吏,他讓部下為他溫酒,稍微不合他的意思,就下令割掉他們的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