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在乎的是教育,就像是後世的那樣,再窮不能窮教育,崇禎皇帝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對於教育的看重。
自崇禎五年開始至今,除去國庫源源不斷的撥款之外,崇禎皇帝的內帑已經往教育方麵補貼了近萬萬兩白銀,換算成後世的財政,幾乎就是幾百個億扔在了教育上麵。
而大明的百姓也很認同這一點。
百姓們沒有傻子,誰要真認為百姓們傻,那才是真正的傻子。
朝為田舍郎,暮登子堂,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些簡單直白的勸學名言,早幾百年就已經出現在了中原堂口。
誰傻啊,現在的大明從軍是第一選擇沒錯,可是從軍已經不僅僅要求是身家清白沒有案底那麼簡單,早在崇禎二十年的時候就已經要求從軍者必須是從縣學畢業。
這簡直就是開辟地頭一遭,曆史上還從來沒聽哪個朝代有這種要求,然而在大明就這麼堂而皇之的出現了,出現的是那麼合情合理合法……
拋開從軍的強製性要求之後,無論是從政還是從商,或者是進入官方做一些吏,同樣都對學問方麵有要求,有學問的一切好商量,沒學問的該幹嘛幹嘛去,願意種地也行,樂意經商也行,樂意移民到海外也行,反正從軍從政是沒指望了。
更別提人人都豔羨的大學,招生的最基本條件就是通過了州學的考試,之後才有機會進入大學讀書。
讀書能夠改變命運,實打實的好處就在麵前擺著,就算是沒有那些勸學名言,那些一點兒也不傻的百姓們自然樂意讓孩子去讀書,哪怕是自己拿錢都樂意,更別提還有各種各樣的補貼了。
供孩子讀書幾乎就是刻在中原堂口骨頭裏的本能,改不了。
如果將中原所有的堂口都拉出來對比一下,除了蟎清和蒙元這兩個朝代沒辦法之外,剩下的有一個算一個,幾乎都是如此。
看誰都是戰五渣,看人家好的就想拿來學習學習然後變成自己的,敢反對的就埋土裏去,曆代王朝幾乎都一個鳥樣,根本就沒什麼進步。
幾千年的曆史給中原堂口帶來最寶貴的財富不是曆史,也不是什麼文物古玩,是重視教育,是開放和自信,是那種隻要自己本身不出問題,誰來都得低頭跪好的驕傲!
所以當社學教員人員開始顯現出不足的時候,禮部幾乎是立即就炸了鍋。
培養讀書人跟種樹其實差不多,如果從一開始沒有種好,那樹是很難長得高長得壯,更難長的直。
社學就是剛剛種下的樹苗,屬於生根發芽的階段,這個階段出了問題,縣學、州學乃至於大學都會跟著出問題。
當然,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也很簡單,京城師範大學應運而生,專門培養人手去各地學校執教。
哪怕是這些人以後隻能從教員往禮部這條路子上麵走,依然阻止不了大量的讀書人將目光投向京城師範大學。
因為人口大爆炸帶來的另一個後果就是知識浪費,單純死讀書的那些讀書人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變得不值錢了。
除了民生和文治上麵的問題,軍方同樣不讓人省心。
南北工業集團這兩個原本一家的貨現在為了爭奪五軍都督府的訂單,幾乎能把人腦子打成狗腦子,動不動就會互相懟上一波。
除此之外,軍方現在的重心顯然已經開始轉移了。
沙皇俄國已對沒有什麼好關注的了,往西伯利亞地區還有北山以北的那些地區移民是戶部的事兒,跟軍方關係不大。
官方現在更為關心的是崇禎皇帝想要埋的那塊土地。
正好夾在了莫臥兒和奧斯曼土耳其中間。
崇禎皇帝當然有任性的資本,既然崇禎皇帝想要埋在那裏,那地方別管現在是誰的,以後就必須是大明的,反正不能讓自己家皇帝埋別人家的土地上去。
PS:今獻祭《戰國趙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