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1)

郭健

朔州,東望北嶽,西鄰黃河,北抵塞外,南扼三關。

一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雄闊與悲壯,豐富與神奇,渾然一體。凝結塑造出獨特的史前文明文化、邊塞軍事文化、民族融合文化、商旅邊貿文化、佛教古建文化和絢麗的塞上風光。

資料表明,二萬八千年前和一萬年前,峙峪人和鵝毛口人,在這裏相繼點燃了文明的薪火;夏商以降,戎狄、林胡、樓煩等民族先後把這裏作為最初的家園;直到人類文明演進到信史時代,作為匈奴、突厥、柔然、鮮卑、蒙古和女真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對峙與交融的地帶,朔州成為兵之地:大將蒙恬牧馬戍邊,韓王信移都馬邑,李克用開疆拓土,楊家將血染沙場……朔州二千二百年立城史,就是一部鐵馬烽煙的戰爭史。同時,特定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戰爭環境,孕育出一代又一代曆史文化名人。

自漢至清,朔州名聞天下的著名戰將不下百人,在二十五史中有傳記或其他文獻有記載的人物近二百人,其中不乏善詩賦具賢德的班婕妤、“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的三國名將張遼、追隨李世民創成天下的尉遲恭……

“雄關雁門憑天倚,鐵馬冰河入夢裏”。今天,在內外長城之間,雄峙漠北的雁門關、北擊匈奴的殺虎口,戍邊屯軍的廣武古城堡,掩埋漢代屯軍將士遺骸的漢墓群,宋代楊家將血戰抗遼的“金沙灘”古戰場以及梵音嫋嫋的應縣佛宮釋迦塔、全國罕見的以減柱藝術築就的崇福寺……

重重邊關,累累墓塚,座座佛塔,棟棟廟宇,仍在廣袤的寂寞中述說著歲月的滄桑。

1989年,在鄧小平同誌親自斡旋下,作為中國第一個中外合資項目——安太堡露天煤礦在這裏誕生。同時,一座肩負著“服務能源基地”重要使命的城市也在晉西北宣告設立。二十年間,朔州人秉承“豪爽大氣、海納百川、百折不撓、奮力趕超”的城市精神,在風沙肆虐、幹旱寒冷的土地上,正在建成一座藍天碧水、生活舒適的最宜居城市和環境寬鬆、人氣旺盛的最宜發展城市。同時,也闖出了一條內陸欠發達地區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全麵發展、快速發展的新路。

2009年8月,在朔州市建市二十周年之際,來自北京、天津、吉林、湖北、江蘇、山西、雲南、浙江等八省市的詩人和作家們來到朔州,他們感悟於這塊土地的雄闊與悲壯,沉浸於這座城市的豐富與神奇,用詩人獨特的靈感和作家睿智的心靈,創作出一批反映朔州滄桑變遷、吟詠朔州山川形勝、謳頌朔州風情古韻、體現朔州人文精神的優秀作品。這是他們獻給朔州建市二十周年的一份厚禮,也是對朔州形象的最好傳播。在深深感動之餘,我們將這些作品結集出版,以謝各地詩人作家對朔州的厚愛!

且為序。

(作者係中共朔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