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市賦——《朔州賦》
頌曰:雁門開泰兮桑幹發祥,朔州人文兮山高水長。豪爽大氣兮古道熱腸,海納百川兮胸羅萬方,百折不撓兮千錘是鋼,奮力趕超兮壯誌慨慷。轉型跨越兮風雷動,強勢崛起兮日月驚。激三千以騰飛兮大鵬,向九萬而迅征兮朔州!
作者:熊國章(朔城區文聯主席、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協會會員、中外散文詩學會理事)
(第二節)市歌——《神往》
桑源流長門神故鄉朔州向你張開懷抱朔風浩蕩千秋古道長豪爽大氣染滄桑古道熱腸海納百川迎八方啊朔州我心中的家鄉長城在望萬代駿馬壯百折不撓傲風霜駿馬飛揚奮力趕超追夢想啊朔州我夢中的神往作詞:郭善彬(朔州市廣播電視局局長、電視台台長)
作曲:李衛東(中國一級作曲、中國唱片總公司音樂製作人)
(第三節)市樹——小葉楊
塔形小葉楊:樹冠塔形,側枝及小枝直上生長,冠形美麗。
形態特征:落葉喬木,高達15米,樹冠長圓形。
當選理由:
一、朔州市
上世紀50年代,便開始大麵積種植,是當年植樹造林的主打樹種,至今全市種植麵積約180萬畝,據不完全統計約有近3000萬株,人均擁有小葉楊20株左右,占人均擁有樹種之首。
二、小葉楊
迎風而生、麵沙而長,不畏風雪、不嫌貧瘠,盡管它長得不那麼挺拔,也不那麼亭亭玉立、楚楚動人、顯赫高貴。但是,它默默為我們抗風擋沙,為我們增添綠色風景,為我們立起一道綠色長城。它是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征,它是朔州人民與風沙艱苦抗爭的見證者。
三、朔州
要建設最宜居、最宜發展城市,核心是綠色朔州。我們要發揚小葉楊的精神,艱苦創業、拚搏努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努力把朔州建設成為一座璀璨奪目的塞上明珠。
(第四節)市花——蜀葵
蜀葵:別名一丈紅、戎葵、胡葵。在朔州俗稱“大花”,具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文學上稱其為“和諧花”、
“生日花”。
文學影響:據《西墅雜記》記載,明代成化甲午年間,日本使者來到中國,見欄前蜀葵花不識,問之才明白,遂題詩雲:“花如木槿花相似,葉比芙蓉葉一般。五尺欄杆遮不盡,尚留一半與人看”。蜀葵伸過五尺欄杆,尚有一半在外,足有一丈高。蜀葵別名一丈紅。據說,取蜀葵的葉片研汁,用布揩抹在竹紙上,稍幹後用石壓平,就成了葵箋。唐代許遠曾製此箋分贈白居易、元稹,彼此做詩唱和。
蜀葵在文學史上的影響可見一斑。
當選理由:
一、蜀葵花葉肥碩,枝幹高直,花蕾較大,花色純正。
特別是高達一丈的枝幹,衝天而長,花開當空,在花卉中也是非常罕見的現象,當地老百姓俗稱大花,這與朔州豪爽大氣的民風特別貼近。
二、蜀葵的別名叫戎葵、胡葵,顧名思義有民族融合之意。朔州曾是古代華夏多民族彙聚融合之地,選擇蜀葵作為市花,有著深遠的曆史意義。
三、蜀葵素稱和諧花、生日花,在建立和諧社會的今天,朔州又迎來建市二十華誕,選擇蜀葵有著豐富的現實意義和時代意義。
四、蜀葵花色豔麗,特別是選用中國紅顏色的蜀葵作為市花,非常吉祥喜慶。
五、蜀葵在朔州還叫一丈紅,而且屬於枝節開花,喻示著朔州市的發展和老百姓的生活紅紅火火、節節高。
六、蜀葵在朔州當地種植相當普遍,無論老百姓的庭院,還是道路兩旁,以及園藝設計,都有它的靚影,以其雅俗共賞的特性和頑強的生命力,深受人們的喜愛,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