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今南京市)地處江東,建城到今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曾是六朝勝地,十代名都。春秋時金陵有吳頭楚尾之稱,故在飲食上有吳楚的飲食習慣。戰國時期,越國大夫範蠡在秦淮河畔的長千裏建“越城”。楚國威王在江邊石頭山(今清涼山)建“金陵邑”,在生活習慣上金陵遂兼有吳、越、楚三國風情特色。
公元229年,孫吳定都金陵(當時稱建鄴),其後又有東晉及南朝的宋、齊、梁、陳等五代建都於此(又改名為建康),史稱六朝時代(公元229~589年)。金陵作為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飲食文化也開始形成自己的鮮明風格。孫吳時期金陵飲食文化,實際上代表整個長江中下遊和南中國的特色。東晉時期變化較大,由於北方飲食風尚的影響,金陵又形成兼有南北風味的飲食文化。到南朝時期,佛教風靡,金陵寺廟林立,正如杜牧所讚歎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雲中”。這時金陵飲食習俗中又融進了素齋的成分。
明代亦在金陵建都,築成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池,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地方;清代金陵是全國南方的政治經濟中心;太平天國在此建都,改稱“天京”。辛亥革命後,1927年國民政府又定都於此。金陵的飲食文化隨著朝代的更迭,更得到長足的發展。
金陵,這豐富多彩的文化古城,曆史文化名人都曾留下傑作。諸葛亮曾謂金陵“鍾山龍盤,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唐代大詩人李白遊“金陵”留下《登金陵鳳凰台》等不朽的詩篇。宋代王安石的,《桂枝香》詞,寫出金陵秀麗雄偉的大好河山,感慨國家興亡,堪稱千古絕唱。此外孔尚任的《桃花扇》,吳敬梓的《懦林外史》,曹雪芹的《紅樓夢》等都曾為秦淮歲月留下了精彩的一頁。
金陵作為山水勝地,文化故都玄武湖濱,莫愁樓上,紫金山巔,雨花台下,自是佳話如雲,不勝枚舉。早年金陵曾有“四十八景”之說,近年重新評定,亦有四十景之多,可見其風景之優美。
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曾在金陵小倉山房築隨園,寓居40年。在此,他著有《隨園食單》一書,書中搜集了金陵風味食品57種。清乾隆年間,金陵蓮花橋回民飯店的鬆餅製作最精,而陶家“十景點心”形狀奇特,五彩繽紛,食之甘味異常。袁枚曾引他人之言曰:“吃孔方伯薄餅而天下之薄餅可廢;吃陶方伯十景點心而天下之點心可廢。”可見金陵風味食品之絕。而今金陵宴點繼承了前代的遺風,在風味和造型等方麵更加考究,從而集宴點之大成,創金陵之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