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餓了,吃點食物,人們稱之為“點心”。究竟“點心”一詞是怎麼來的呢?
“點心”一詞最早見於唐代中葉。據《能解齋漫齋漫錄》載,唐代中葉,有鄭修為江淮留後(官名),有一天,家人準備好了早餐,請夫人就餐。夫人對她的弟弟說:“治妝未畢,我未及餐,爾可點心。”這是點心一詞的始起,是早晨進食的意思。宋代莊季裕的《雞肋篇》有:上微覺餒,孫見之,即出懷中蒸餅雲“可以點心”的記載,意即隨便吃點食物以緩和糖之饑腸。因此,點心在別於“正餐”,不是吃飽了肚子而是聊以充饑。
隨著我國經濟的日益繁榮,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們對於飲食開始講究起來。普通小吃則應時而變,不斷擴展和完善,不僅求其味美,也求其形美。一席盛筵加上幾道工藝精湛、製作精巧、栩栩如生的“點心”,真是賞心悅目,客未下箸,已先為之陶醉了。這就是“點心”登上宴席的特有魅力,這樣就成為“宴點”而盛行於世。
我國地域遼闊,點心品種繁多,花式各異,馳名中外。很多傑作都出自手法高超的師傅,人們遂尊稱為“點心師”,並成為白案工作的技術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