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茅山(1 / 2)

茅山派,道教最為著名與主要的教派之一。為西漢初年三茅真君所創,故名。此派主修上清、靈寶和三皇等經書,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後聖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等為最高神,主張思神、誦經、修功德,兼修辟穀、導引和齋醮。該派代表人物除茅山大宗師陶弘景外,先秦時有仙人展上公、郭四朝等,秦漢時有高道李明、左慈等,兩晉時有祖師魏華存、楊羲、許謐、許翽與著名的道教大師葛洪等,南北朝時有科儀大師陸修靜、孫遊嶽等,隋唐時有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以及著名詩人李白等,高道輩出,為道教正宗與道門主流。北宋時與龍虎山、合皂山同為道教三大符籙派,號稱三山符籙,以茅山上清經籙為三宗最高。唐朝盛行茅山派道法。

唐朝道教傳奇人物比較多,有名的有張果、葉法善、羅公遠、呂洞賓。張果,居中條山,可能有長壽秘訣,會閉氣功。生活於武則天和唐玄宗時期。葉法善,括州括蒼(今浙江仙居)人,精通道術。曆高宗、中宗、睿宗、玄宗四代,活了107歲,書法家李邕的《有道先生葉國重神道碑》傳說是葉法善迫使李邕在夢中寫的,又稱《追魂碑》。羅公遠,唐玄宗時期人物。呂洞賓(798—?),字岩,號純陽子,唐京兆(今西安)人。64歲時遇鍾離權得道,傳說較多,有江淮斬蛟、嶽陽弄鶴、客店醉酒、黃粱一夢等。

茅山在江蘇句容。茅山是中國著名道教名山,上清派發祥地,道教稱之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中國南朝齊、梁道士陶弘景所創。因在茅山築館修道,尊三茅真君為祖師,故名。

漢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陝西鹹陽茅氏三兄弟茅盈及其弟固、衷於茅山采藥煉丹,濟世救民,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師,茅氏三兄弟得道於茅山,開茅山道派。後有陶弘景創立了道教茅山派,《黃庭經》是茅山派的重要經典,也是後代全真道派的功課經。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經營數十年,從而使茅山成為上清派的中心,故後世也稱上清派為“茅山宗”。他編寫的《真誥》一書記錄茅山道教的傳授曆史,人數在百人以上。

在唐代,以傳授上清經法為主的茅山宗一派,出了很多知名道士,如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吳筠和李含光等等。通過他們的活動,茅山宗逐漸成為在全國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其中,王遠知是茅山宗第10代宗師,為茅山宗進入唐代以後的興盛,打下了重要基礎。王遠知出身於官宦之家,極得唐高祖和太宗的器重。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死後,在高宗調露二年9公元680年)被追贈為大中大夫,諡號升貞先生。四年後又獲贈紫金光祿大夫稱號。吳筠頗有才氣,文章詩賦在當時都有佳評,得到唐玄宗的欣賞。玄宗曾問他關於道法的事,他回答說:“道法之精,無如《五千言》,其諸枝詞蔓說,徒非紙劄耳。”吳筠著有《玄綱論》、《神仙可學論》、《形神可固論》等,對道教煉養義理學說有很大貢獻。第13代宗師李含光,世家大族子弟,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中宗神龍元年(705)入道,開元年間從司馬承禎學道於王屋山,在嵩陽生活了20多年。玄宗對他極為敬重,在《命李含光建茅山壇宇敕》中稱他“道高紫府,學總黃庭”。天寶年間,李含光得到玄宗所賜的玄靜先生稱號。晚年他居住在茅山紫陽觀。

北宋中期以後,這一派漸漸衰落。上清派曆代宗師都得到過朝廷封號。在北宋中後期,它終於成為“經籙三山”之一。上清派第23代宗師朱自英曾為真宗祈神賜子,後來生了仁宗,被封為“國師”。第35代宗師任元阜,曾受南宋寧宗詔令,做大道場禳除水災。第44代宗師王道孟,為元帝祈雨驅蝗,得到“真人”封號。

茅山祖師陶弘景,漢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陝西鹹陽茅氏三兄弟來茅山采藥煉丹,濟世救民,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師。齊梁隱士陶弘景創立了道教茅山派。唐宋以來,茅山被列為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茅山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齊、梁三代,經曆可謂複雜。雖然梁武帝對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譽。但在南梁時期,舉國崇佛的大環境下,陶弘景作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於壓力出走遠遊。最後以道教上清派宗師的身份,前往鄮縣禮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見《陶弘景叢考》齊魯書社2003年出版)。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謙之的新天師道一世而亡的下場。後人皆將此事視作齊梁佛道交融的例證來宣講,卻從未分析陶弘景禮佛的真實原因。山東大學王家葵博士通過考證認為,陶弘景此舉,實非出於自願,而是為維護茅山道眾的生存不得已而為之。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約詩雲:“我有數行淚,不落十餘年,今日為君盡,並灑秋風前。”王博士認為這是陶弘景被迫受戒後,假借悼念沈約之實,訴說自己痛苦之心境。據宋賈嵩《華陽隱居內傳》記載,陶氏著作有三十二種,二百三十三卷之多,可惜現大多已佚失。今尚存有《真誥》、《太玄真一本際經·道性品》、《真靈位業圖》、《登真隱訣》、《本草集注》、《陶隱居本草》、《藥總訣》、《導引養生圖》、《養性延命錄》、《集金丹黃白方》、《太清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曆》、《華陽陶隱居集》等。如此看來,蘇東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實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