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速之客(2 / 3)

黛玉聞言正中下懷,笑道:“那還等什麼?快著吃飯呀。”

飯罷,黛玉扶了雪雁,正想走出去,就見一個品貌不俗,且極清爽靚麗的,剛剛三十歲年紀的女人走進來。

雪雁忙喚了一聲:“蘇姨娘來了?”

蘇姨娘笑笑:“我來看看姑娘好點兒沒有。”

黛玉忙含笑道:“多謝姨娘惦記,好多了。姨娘請坐。”

蘇姨娘一把拉住她的手,珠淚盈眶:“姑娘,謝天謝地,你總算是好了。我真怕你一時戀著咱們太太,跟了去,丟下老爺和我跟吳姨娘,可怎麼辦呀?”

雪雁低聲對黛玉說了一句,黛玉明白,這是母親的陪房丫環。自是與自己有些情分,就邀著蘇姨娘一同在府裏散散步,說說話。

三個人在府裏緩緩的走著,身後不遠又跟上來雲雁、春雁、秋雁三個丫頭。

順著遊廊走下去,眼裏不盡對林如海的欣賞能力歎為觀止。遊廊的壁上雕刻著江南山水、鳥草花樹,還有此間的人文典故。花園裏,一條從外麵引進來的溪水經過人工改造,沿著看上去是天然生成而又經過雕琢過的山石,由一條竹管牽引上了小山,又形成一個小瀑布垂下來,滋潤著下麵的花草,又循環回到山下麵的一個人工石洞,再次又有竹管帶上去。仔細看了看,周圍是果樹,此時正是春夏之間,各種花蕊綻放,陣陣香氣襲來。漸漸天色黑下來,這才又轉回院子裏,見林如海還沒回來,蘇姨娘讓黛玉回去歇息,自己在此等候。

在散步的閑聊中,得知眼下就在揚州府邸,林如海是皇上欽點的巡鹽禦史。這一晚上,黛玉撚轉難眠,又想起自己的那個夢境,——在21世紀的家,揚州城內,父親是教育部門的一個官員,也叫林如海,母親是某大學的一位教授,名喚賈敏。還有一個七歲的弟弟——是收養的,名喚林絳鈺,一家四口人其樂融融。又想到今年初夏,十八歲的她,被同學說轉,一同進入某電影學院,才到紅樓劇組試鏡,就撞上警幻仙子,把一個十八歲的大姑娘硬是縮回到如今的模樣。夢裏的父親母親,女兒不孝,不能在那裏為你們盡孝了,夢裏的弟弟呀,我把爸媽就托付給你啦。坐起來,雙手合十,默默禱告著。

次日清晨,黛玉起個大早,極想去探望父親林如海,盡一盡做女兒的孝心,要做個好女兒,不能總讓父親為自己操心,自己也要略盡綿薄孝心吧。帶著雪雁,才走到父親的院門口,就見那蘇姨娘走出來,看到她,笑了:“老爺早起又被人找了去。姑娘,別擔心,老爺說,沒什麼大事兒。讓姑娘好好歇息。”

黛玉問了問,得知蘇姨娘也沒什麼事情,就邀著她一同散步,沿著路徑,又走到花園一側,行過去,是一個精巧的月門。再往裏走,沒多遠就是林如海的書房與會客廳。蘇姨娘略遲疑了一下,還是陪著黛玉走進去。雪雁朝其他跟著的人使個眼色,別人會意的留在外麵,她隨後跟著走進去。

書房裏各色畫軸整齊的擺放在書架上,一部部線裝書分類布在四周的書櫥內,《詩經》、《尚書》、《儀禮》、《周易》、《論語》、《史記》??????等儒家經典史籍,還有《資治通鑒》、《權謀策》、《孫子兵法》、《山海經》、《道德經》、《三國誌》、《西遊記》、《封神榜》、《全唐詩》?????等,還有幾部外國書籍,她看出來是英文、德文、法文與阿拉伯文的,稍翻了翻,竟然是一個個聖經故事、一些寓言典故、蘇格拉底的論述。再看下去,還有幾幅油畫,看著想著,非常敬佩林如海的知識淵博,有這樣的父親,是黛玉的驕傲。楠木條桌上還有一幅未畫完的畫卷,黛玉一看,竟然是自己。確切的說,是放大了的自己。那該是母親了,由此看來,父親對母親的愛很深很深。陣陣墨香沁入鼻息,引的黛玉不禁陷入遐思。

“哈哈,如海兄,你總該走出傷情,嫂夫人已經遠去,兄和玉兒侄女還得過下去不是?為著侄女,也要好好的活下去。”朗朗之聲傳來,頗為清馨悅耳。

這是誰呀?聽上去應該是父親相熟之人。身邊的蘇姨娘急忙拽了拽黛玉的衣襟,聽聲音是朝著這裏來的,一個女孩兒家,應該回避才是。可是,桌麵上的母親畫像也不能讓外人看到。她急忙把畫像收拾好,放在書架上。回頭再看,蘇姨娘已然不在了。

就聽見雪雁的聲音:“老爺,老爺回來了。”

林如海的聲音:“裏麵是誰?是玉兒?玉兒在裏麵?”

“是。爹爹回來啦。”

“早就聞聽賢侄女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就是隻聞其人,未見其人。”

“一個小孩子家,哪如賢夫人,是蘇、杭、揚三地的女中文壇魁首。”

黛玉出迎不是,留又不妥。待要走出去,抬頭一看,林如海與一位器宇不凡、一襲海藍色衣著的中年男人正站在書房門外。

林如海溺愛的對黛玉說:“玉兒,還不快見過你査叔叔。”

黛玉忙上前施禮:“玉兒見過査叔叔。”

査啟文,是五品同知的官階,在揚州知府衙門協理知府,與天津蘆鹽巨商査氏家族,是族中叔侄兄弟關係。

林如海是欽點巡鹽禦史,現在揚州,自是與知府衙門常打交道。

“侄女免禮。”査啟文臉上一絲驚羨閃過。

二人落座。雪雁呈上香茗,黛玉接過去,先呈給査啟文,後呈給林如海。

査啟文拿出一塊沉香木玦:“來的倉促,侄女,這是叔叔我的一點兒小玩意,拿著把玩兒吧,萬一有個什麼難處,在運河兩岸還有點兒用處。”

“這?”黛玉看看林如海。

“玉兒,還不快謝過你査叔叔,這可是別人求也求不來的。”林如海看了看木玦,心下明白,這是他們査家的信物,隻有自己的家人才持有的。

黛玉隻好拜謝、收下,而後施禮退出書房。

黛玉一走,二人的臉色頓時沉重下來。

近來,河南又起旱災,大片的莊稼還沒灌漿就枯萎,缺水迫使大批農民背井離鄉,來到較為富庶的揚州附近,這給當地帶來了極大地壓力,揚州知府張大人隻好到附近的鄉鎮去疏導、籌糧、放粥,人多,又在極度慌亂中,且良莠混雜,難免火yao味兒濃點兒,一個言語不到,當地人與外來的災民起了爭執,騷亂中,知府張大人被擊中頭部,如今是昏迷不醒。林如海一麵向朝廷遞折子告急,一麵與張大人的副手査啟文商量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