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信仰療法”的創造人瑪麗 貝克 艾迪,曾一度認為生命中沒有幸福和快樂等美好的東西,隻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她的前任丈夫在婚後不久就不幸去世;第二任丈夫又無情地將她拋棄;她隻有一個兒子,卻由於她這位母親貧病交加,自身難保,不得不在兒子4歲那年把他送給別人代養,後來兒子下落不明,長迭31年母子無法相見……一連串的打擊,讓瑪麗 貝克 艾迪對生活充滿了絕望,時常湧現輕生的念頭。
可是在麻省理安市的一天,她的命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那天很冷,她在城裏走路時突然摔倒在結冰的路麵上,脊椎發生扭曲,使她不停地痙攣,結果昏了過去。醫生認為她將不久於人世,即使奇跡出現讓她活過來,她也絕對不能再走路了。
瑪麗 貝克 艾迪不想在床上結束自己的生命,於是用《聖經》來喚醒體內神奇的力量。她後來說,她讀到馬太福音裏的句子:“有人用擔架抬著一個癱子到耶穌跟前訴苦……耶穌對癱子說,放心吧,你的罪赦了……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來,回家去了。”
她後來說,耶穌的這幾句話使她產生了一種力量、一種信仰、一種能夠醫治她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開始行走”。
“這種經驗,”艾迪太太說,“就像引發牛頓靈感的那枚蘋果一樣,讓我找到了好起來的方法以及怎樣也能使別人做到這一點……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一切的原因就在你的信念,而一切的影響力都是心理現象。”
這就是信念的力量,隻要改變自己的信念,就能改變自己的生活。
作家諾曼 卡曾斯在其所寫的《一個病理的解剖》一書中,描述了一個關於本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卡薩爾斯的故事。這是一則關於信念和更新的故事,我們都會從中受到深刻的啟示。
卡曾斯與卡薩爾斯會麵的日子,恰在卡薩爾斯90大壽前不久。卡曾斯說,他實在不忍心看那老人所過的日子。他是那樣衰老,患有嚴重的關節炎,連穿衣服都得需要別人幫忙;呼吸很吃力,患有嚴重的肺氣腫;走起路來搖搖晃晃,上半身不時地向前張;雙手有些腫脹,10根手指像禽鳥的爪子一樣彎曲著……
在早餐之前,他想彈上一段鋼琴,那是他擅長的幾種樂器之一。他很吃力地坐到鋼琴凳上,然後又吃力地把那雙顫抖、彎曲、腫脹的手放到琴鍵上。
霎時,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卡薩爾斯突然像完全變了個人似的,神采飛揚,眉飛色舞,隨著身體有節奏地搖動,動聽的旋律也開始響了起來,從背後看上去,他簡直就是一位身體健壯、活力四射的年輕鋼琴家。卡曾斯描述說:“他的手指緩緩而舒展地移向琴鍵,好像迎向陽光的樹枝嫩芽,他的背脊直挺挺的,呼吸也似乎順暢起來。”彈奏鋼琴的念頭,完完全全地改變了他的心理和生理狀態。當他彈奏巴赫的一首名曲時,是那麼地純熟是巧。絲絲入扣口隨之他彈奏起勃拉姆斯的協奏曲,手指在琴鍵上像遊魚似的輕快地跳動。“他整個身子像被音樂融解了一樣,不再僵直佝僂,取而代之的是柔軟和優雅,他的雙手不再為關節炎所苦惱。”在演奏完畢離座而起時,那動作跟他當初就座彈奏時截然不同。他精神飽滿,腰杆挺拔,走起路來十分輕快,在餐桌前大口地享受美食,然後走出家門,漫步在海灘的徐徐清風中……
如果我們總是把信念當作一張信條,那麼它隻能被我們在口中說說而已。但信念實際上是一種指導原則和信仰,可以讓我們明確人生的意義和方向;信念是人人可以支取的力量之源,且取之不盡;信念像一張早已安置好的濾網,能夠過濾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信念也像腦子的指揮中樞,指揮我們按照自己所相信的去看待事情的變化。卡薩爾斯對音樂的熱愛,讓他重又煥發出了青春的風采,他對音樂藝術孜孜不倦追求這種信念,讓他從一個已近風燭殘年的老人轉變成一個活潑的精靈。更準確地說,正是因為有這種信念的存在,所以他才能頑強地活下去。
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顆明珠,既能在陽光下熠熠發亮,也能在黑夜裏閃閃發光。成功人士都深知信心的重要性,因為沒有信心的人生必然會被困難所壓倒。
將正確的選擇堅持下去
一位工作了30多年、成績斐然的經理馬上就要退休了。一天,年輕的接班人向他請教幾十年來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老經理說:“其實,獲得成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成功的關鍵隻有五個字:正確的判斷。”
“可是,如何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呢?”年輕的經理問道。
“當你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之後,通過經驗就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了。”老經理回答。
“那麼,如何才能得到經驗呢?”年輕的經理又問。
“通過錯誤的判斷!”老經理斬釘截鐵地回答。
工作中,實現每一個目標都需要付出代價,換言之,就是要具備完成目標的條件。我們一定要通過一個一個的目的去完成實現目標的條件。目標定了,一定要先做目的,這樣做就是從理想到了現實。人不能隻憑借目標活著,這樣活的人就是理想主義者,所以人一定既要有目標又要有現實。
為了做出正確的判斷,就需要合理地分配時間。人生需要建立不同成長階段的奮鬥目標,要把握實現目標所需要的時間。要做出正確的判斷還要講究邏輯。在邏輯上特別講究邏輯的取點,做事也好,看人也好,你要站在正確的判斷上看目的。好心好意為什麼不能得到好的結果?就是因為取點不對。時間隻是一個條件,還要有能力,還要配置重要的條件,在這樣三位一體的平台上,加之正確的判斷,成功的幾率就會變得很大。
蘇格拉底把他的學生帶到果林邊,這時正是果實成熟的季節,樹枝上沉甸甸地掛滿了果子。
蘇格拉底對他的學生說:“你們各順著一行果樹,從林子這頭走到那頭,每人摘一枚自己認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不許走回頭路,不許做第二次選擇。”
學生們出發了,在穿過果林的整個過程中,他們都十分認真地進行著選擇。
等到學生們都到達果林的另一端時,蘇格拉底已在那裏等候著他們了。
“你們是否都選擇到自己滿意的果子了?”蘇格拉底問。
學生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都不肯回答。
“怎麼啦?孩子們,你們對自己的選擇滿意嗎?”蘇格拉底再次問。
“老師,讓我再選擇一次吧!”一個學生請求說,“我走進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認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後來我發現,果林裏比我摘下的這枚果子更大更好的多的是。”
另一個學生緊接著說:“我和師兄恰巧相反,我走進果林時,就發現了一個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還想找一個更大更好的,當我走到林子的盡頭後,才發現第一次看見的那枚果子才是最大最好的,老師,請讓我也再選擇一次吧!”
“老師,讓我們再選擇一次吧!”其他的學生也一起向蘇格拉底請求。
蘇格拉底堅定地搖了搖頭說:“孩子們,再沒有第二次選擇了,人生就是如此。”
雖然說生活中處處是機會,但是,對人生具有重大影響的選擇機會並不是很多。因此,在關鍵的時候,一定要做出明智的選擇,以免造成終身的遺憾。
美國著名牧師內德 蘭賽姆,在94歲臨終時留下這樣一句遺言:“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上將有一半的人成為偉人。”也許就因為一念之差,才使世界上有了富翁與乞丐。也就是說,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什麼樣的抉擇,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當今社會,人人都要麵對競爭,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的情況愈演愈烈的情況下,根本不存在絕對安全的行業、單位,或者職位。國營企業越來越少,崗位競爭壓力漸漸增加。舉例來說,即便是你不想做的馬路清潔工、糞便清潔工,也未必沒人去做,或許你的後麵正有幾個人排隊等著應聘呢。
“在生活中你必須承擔責任,至少你應承擔點什麼,否則,你隻能爬在地上,永遠不會成功。”時代逼迫每個人必須做出選擇。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並不是每一條路都適合自己。通常,一次選擇就能獲得成功十分幸運,也十分少見。這種情況的發生,一般是源於成功者的興趣、愛好和毅力,並且較好地把握了“自知之明”。
李斯是秦朝的著名丞相,但做丞相之前,李斯也隻是一個管糧倉的小官。
有一天,李斯到糧倉外的一個廁所解手,看見一群老鼠因為他的突然到來,尖叫著四處逃散。李斯發現這群在廁所內安身的老鼠個個都瘦小幹枯,且毛色灰暗,身上又髒又臭,看上去非常醜陋。
李斯看著這些老鼠,忽然想起了自己看管的糧倉中的老鼠。糧倉裏的老鼠和廁所裏的老鼠真是天壤之別,糧倉中的老鼠一個個吃得腦滿腸肥,皮毛油亮,整日逍遙自在,並且大膽,見人也不跑。
看到這些,李斯想,人生如鼠,不在倉就在廁,位置不同,命運也就不同。再聯想到自己呆在這個小小的倉庫中做了多年的小文書,根本沒去過外麵的世界,不就如同廁所中的那些小老鼠一樣嗎?整日在那裏掙紮,過得非常艱辛,卻全然不知外麵有糧倉這樣的天堂。
於是,李斯下定決心,決定選擇另一種活法,去尋找外麵的“糧倉”,使自己由一個窮官吏發展為達官貴人。做出選擇後,第二天,李斯就離開了這個小地方,去投奔當時的儒學大師荀況,學習尋找“糧倉”之路。二十年後,李斯成為秦朝赫赫有名的丞相。
能夠做出判斷並非易事,而要做出正確的判斷更難,不僅要對事,還要對人,決策者要對有利於自身的目標進行判斷,不能忽略了自身。要弄清楚事情與人,還有與自身之間的聯係。如果三者之間沒有聯係就是沒有意義的事情。
你知道你想要什麼,你知道你要幹什麼,因為你知道你缺少什麼。針對這些問題展開的觀察、了解、比較、分析都是圍繞著目標來做的。那麼,目標與目的的關係是什麼?兩者之間誰服務於誰呢?實際上,它們並不相同,沒有重合之處。目的一般屬於短期內實現的事情,而目標要長遠一些。目的一定是匹配於目標的一個條件,所以,目的服務於目標。
弄清楚這些之後,你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因為你知道了自己想要什麼,自己要幹什麼,自己缺少什麼……也就是說,你有自知之明。然而,對於很多人而言,很難在短期內認清自己的本質、選準努力的方向。他們必須經過社會實踐的磨練,也必須審慎地做出判斷,才能逐漸地找到適合自己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