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3 / 3)

其實,失敗不是喻示我們無法成功,而是告訴我們:走這條路或者使用這種方法行不通。所以說,失敗越多,再犯錯誤的機會就越少,而通往成功的路就越清晰。屢試屢敗之後獲得成功的人,不但學到了行不通的道理,同時也找到了行得通的方法。

別因失敗灰心,也別因失敗內疚。正確麵對失敗,因為失敗並非罪過;但是,不是所有的失敗都可以原諒。如果明知是錯還要去做,那便是愚蠢的,難以被寬恕的。這種錯很可能源於利益、欲望、罪惡,錯上加錯,罪不可赦,應該受到懲罰。心理學家認為,故意犯錯誤的人,負疚多於滿足。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隻要不是存心犯錯,隻要不侵犯他人的生命、財產,無意間犯了錯,還是可以原諒,否則寬容也無從說起了。無心之過,雖不會受到懲罰,但不要一笑置之,應該及時找出犯錯的原因,謹記教訓,避免再犯。

著名足球運動員孫雯在我們眼裏並不陌生。大多數人都通過電視看到她在足球場上的英姿。在獲得“二十世紀最佳足球運動員”稱號後,孫雯回憶進入職業球隊的經曆時,感慨萬千:“一個人在人生低穀中徘徊,感覺自己支持不下去的時候,其實就是黎明的前夜。隻要你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前麵肯定是一道明媚的陽光。”

孫雯被父母送到了體校學踢足球後,因為沒受過正規的訓練,她的表現並不出色。為此,她情緒一度很低落。

每個球員踢足球的目標就是進職業隊打主力,孫雯也不例外。她的隊友已經有不少陸續進了職業隊,而她卻始終是那個被挑剩下的。一直對她讚賞有加的教練,總在選人過後對她委婉地說:“名額不夠,下一次就是你!”

因為這句話孫雯似乎看到了希望,又繼續刻苦地訓練。

可一年之後,孫雯仍沒有被選上。她為自己在足球道路上黯淡的前程感到迷茫,有了離開體校的打算。

教練見孫雯去意已決,默默地看著她,什麼也沒說。然而,第二天,孫雯卻收到了職業隊的錄取通知書。她激動不已地立馬前去報了到。其實,她骨子裏還是喜歡足球的。孫雯這次很高興地跑去找教練了。她發現教練的眼中同她一樣閃爍著喜悅的光芒。

教練這次開口說話了:“以前我總說下一次就是你,其實那句話是我在安慰你,留給你希望。我是不想打擊你而告訴你說你的球藝還不精,我是希望你一直努力下去啊!”

在職業隊受到良好的係統實戰訓練後,孫雯對自己充滿信心,她很快便脫穎而出。

“下一次就是你”,不僅給了孫雯希望,也應是那些正在成功路上跋涉者的希望。當某件事情越來越困難,越來越沒有希望時,有些人會選擇離開,但意誌堅決的人,決不肯輕言放棄。

順境有助於成功,逆境造就輝煌

我們最大的光榮,不在於一次也不失敗,而在於每次倒下都能夠站起來。

艾柯卡是美國汽車業最為優秀的經營巨子,他曾任職於世界汽車行業的領頭羊——福特公司。由於其卓越的經營才能,使得自己的地位不斷高升,直到坐上了福特公司的總裁位置。

然而,就在他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福特公司的老板——福特二世出人意料地解除了艾柯卡的職務,原因是因為艾柯卡在福特公司的聲望和地位已經超越了福特二世,他擔心自己的公司有一天改姓為“艾柯卡”。

艾柯卡一下從人生的輝煌跌入了人生的低穀,他坐在自己的小辦公室裏思緒良久,終於毅然而果斷地下了決心,離開福特公司。

在離開福特公司之後,有很多世界著名企業的頭目都拜訪過艾柯卡,希望他能重新出山,但都被艾柯卡婉言謝絕了。因為他心中隻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從哪裏跌倒的,就要從哪裏爬起來!”

他最終選擇了美國第三大汽車公司,克萊斯勒公司,因為此時的克萊斯勒已是千瘡百孔、瀕臨倒閉的公司。他要向福特二世和所有人證明,艾柯卡的確是一代經營奇才!

接管克萊斯勒公司後,艾柯卡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辭退了32個副總裁,關閉了16個工廠,從而節省了公司很大的一筆開支。整頓後的企業規模雖然小了,但卻更精幹了。另一方麵,艾柯卡仍然用那雙與生俱來的慧眼,充分洞察人們的消費心理,把有限的資金都花在了刀刃上。根據市場需要,他以最快的速度推出新型車,從而逐漸與福特、通用三分天下,並最終創造了一個震驚美國的神話。

1983年,在美國的民意測驗中,艾柯卡被推選為“左右美國工業部門的第一號人物”。

1984年,由《華爾街日報》委托蓋洛普進行的“最令人尊敬的經理”的調查中,艾柯卡居於首位。同年,克萊斯勒公司營利24億美元。

有人曾經在這一時候呼籲艾柯卡競選美國總統。如果說在福特公司的艾柯卡是福特的“國王”,那麼在克萊斯勒的艾柯克無疑就是美國汽車業的“國王”。

艾柯卡之所以能創造這麼一個神話,完全是由於他堅韌的性格,他能夠在哪裏跌倒就在哪裏爬起來。正是由於這種堅韌的性格,才使艾柯卡的事業進入了第二個春天。人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如果跌倒了就此趴下,永遠不會到達勝利的巔峰,而跌倒了再爬起來的人,才會有成功的希望。

我們來看看一個人的簡曆。

1818年(9歲),母親去世。

1831年(22歲),經商失敗。

1832年(23歲),競選州議員落選。

同年(23歲),工作丟了。想就讀法學院,但未獲入學資格。

1833年(24歲),向朋友借錢經商。

同年年底(24歲),再次破產。

1834年(25歲),再次競選州議員,這次贏了。

1835年(26歲),訂婚後即將結婚時,未婚妻死亡。

1836年(27歲),精神完全崩潰,臥病在床6個月。

1838年(29歲),爭取成為州議員的發言人——沒有成功。

1840年(31歲),爭取成為選舉人——落選了。

1843年(34歲),參加國會大選——又落選了。

1846年(37歲),再次參加國會大選——這回當選了。前往華盛頓特區。

1848年(39歲),尋求國內議員連任,失敗。

1849年(40歲),想在自己州內擔任土地局長的工作,遭到拒絕。

1860年(51歲),當選美國第16屆總統。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這個人就是林肯。生下來就一無所有的林肯,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地跌倒,他也曾經絕望至極,但他還是一次次地爬了起來。林肯在競選參議員落敗後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此路艱辛而泥濘。我一隻腳滑了一下,另一隻腳也因而站不穩;但我緩口氣,告訴自己,這不過是滑了一跤,並不是死去而爬不起來。”

外界環境有時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障礙,但如果在我們的心裏一直有一種執著的精神,就可以跌倒後再爬起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人有了夢想才使得這個世界充滿了生機。但夢想的最終目的是現實,是通過我們不遺餘力地努力將之轉換為現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會一帆風順,會經常遭受挫折和不幸。但是成功者和失敗者非常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失敗者總是把挫折當成失敗,從而使每次挫折都能夠深深打擊自己的勇氣;而成功者卻在遭遇一次又一次挫折時,隻是把挫折當作了跌倒,他們總是選擇再爬起來。

“跌倒後再爬起來”看起來是一句鼓舞失敗者最好的話,但是要真正實現起來,需要的是自我鼓勵的勇氣和敢於硬拚、敢於戰鬥的精神。

外界環境能給我們的前行帶來很多障礙,但那決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因素始終在我們的心裏。持身涉世,決不可隨境而遷。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機會也不會總順風而來,蘊藏在逆境中的機會有時更加巨大,足以改變人的一生,所以,對於逆境也應該抱著一種樂觀的心態。

人生的際遇無外乎兩種,一種是順境,一種是逆境。隻有跌倒後敢於爬起來的人,才能適應各種環境。我們要感激順境,不怕逆境,因為順境可以幫助我們成功,逆境也可以將我們推向另一個更高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