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卷一(二十九則)(2)(1 / 2)

文煩簡有當

【原文】

歐陽公《進新唐書表》曰:“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夫文貴於達而已,繁與省各有當也。《史記·衛青傳》:“校尉李朔校尉趙不虞、校尉公孫戎奴,各三從大將軍獲王。以千三百戶封朔為涉軹侯,以千三百戶封不虞為隨成侯,以千三百戶封戎奴為從平侯。”《前漢書》但雲:“校尉李朔、趙不虞、公孫戎奴,各三從大將軍。封朔為涉軹侯,不虞為隨成侯,戎奴為從平侯。”比於《史記》五十八字中省二十三字,然不若《史記》為樸贍可喜。

【譯文】

歐陽修《進新唐書表》說:“《新唐書》所記的事情比舊本多,而文字卻比舊本簡略不少。”文章貴在暢達,該繁就繁,該簡就簡,應酌情而定。《史記·衛青傳》說:“校尉李朔、校尉趙不虞、校尉公孫戎奴,都是三次跟隨大將軍衛青擒獲匈奴王子,所以朝廷用一千三百戶封李朔為涉軹侯,用一千三百戶封趙不虞為隨成侯,用一千三百戶封公孫戎奴為從平侯。”《前漢書》隻是說:“校尉李朔、趙不虞、公孫戎奴,都是三次跟隨大將軍,朝廷分封李朔為涉軹侯、趙不虞為隨成侯、公孫戎奴為從平侯。”比《史記》的五十八字少了二十三個字,但卻不如《史記》樸實豐滿,令人喜愛。

地險

【原文】

古今言地險者,以謂函秦宅關、河之勝;齊負海、岱;趙、魏據大河;晉表裏河山;蜀有劍門、瞿唐之阻;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吳長江萬裏,兼五湖之固,皆足以立國。唯宋、衛之郊,四通五達,無一險可恃。然東漢之末,袁紹跨有青、冀、幽、並四州,韓遂、馬騰輩分據關中,劉璋擅蜀,劉表居荊州,呂布盜徐,袁術包南陽、壽春,孫策取江東,天下形勝盡矣。曹操晚得兗州,倔強其間,終之夷群雄,覆漢祚。議者尚以為操挾天子以自重,故能成功。而唐僖、昭之時,方鎮擅地,王氏有趙百年,羅洪信在魏,劉仁恭在燕,李克用在河東,王重榮在蒲,朱宣、朱瑾在兗、鄆,時溥在徐,王敬武在淄、青,楊行密在淮南,王建在蜀。天子都長安,鳳翔、邠、華三鎮鼎立為梗,李茂貞、韓建皆嚐劫遷乘輿。而朱溫區區以汴、宋、亳、潁,嶻然中居,及其得誌,乃與操等。以在德不在險為言,則操溫之德又可見矣。

【譯文】

古今論述地形險要的,都說秦地憑借函穀關、黃河的形勝,齊地依仗大海和泰山,趙國和魏國依靠黃河,晉國外河裏山,西蜀占有劍門關、瞿唐峽的險阻,楚國以方城山為城垣,漢水為護城河,吳國有萬裏長江和太湖的險要,都能夠憑借有利的地形建立國家。隻有宋國、衛國周圍,四通八達,沒有一處險要可資防守。然而東漢末年,袁紹占有青、冀、幽、並四州,韓遂、馬騰等分占關中,劉璋割據蜀地,劉表據有荊州,呂布奪得徐州,袁術包羅南陽、壽春,孫策攻取江東,中國險要的地方,都被分割完了。曹操最後才得到兗州,據此崛起,結果消滅了群雄,傾覆了漢室。評議的人,還以為曹操挾持皇帝,提高自己的地位,所以才能成功。但是唐朝僖宗、昭宗時期,藩鎮割據,王氏據有趙地一百多年,羅洪信在魏地,劉仁恭在燕地,李克用在河東,王重榮在蒲州,朱宣、朱瑾在兗州、鄆州,時溥在徐州,王敬武在淄州、青州,楊行密在淮南,王建在蜀地,皇帝建都長安,鳳翔、邠州、華州三鎮鼎足而立,不聽詔令,李茂貞、韓建都挾持過皇帝。然而朱溫憑借小小的汴州、宋州、亳州、潁州,孤立地處在中間,等到他誌得意滿的時候,卻和曹操一樣掃平群雄,滅亡了唐王朝。如果說興盛是依靠德行而不是依靠險要的地形,那麼曹操和朱溫的德行又在哪兒呢?

史記世次

【原文】

《史記》所紀帝王世次,最為不可考信。且以稷、契論之。二人皆帝嚳子,同仕於唐、虞。契之後為商,自契至成湯凡十三世,曆五百餘年。稷之後為周,自稷至武王凡十五世,曆千一百餘年。王季蓋與湯為兄弟,而世之相去六百年,既已可疑,則周之先十五世,須每世皆在位七八十年,又皆暮年所生嗣君,乃合此數,則其所享壽皆當過百歲乃可。其為漫誕不稽,無足疑者。《國語》所載太子晉之言曰:“自後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皆不然也。

【譯文】

司馬遷《史記》所記載的帝王世係,最為不可信。就拿稷和契來說,二人都是帝嚳的兒子,同在唐堯、虞舜時代做官。契的後代是商,從契到成湯共十三代,曆時五百餘年。稷的後代是周,從稷到武王,共十五代,曆時一千一百多年。論輩份周文王的父親王季應當和商湯是兄弟,而時間竟差了六百年,這已經是十分可疑的了。而周朝的先人十五代,必須每代在位七八十年,又都是晚年得子,才符合此數。而他們的壽命,又都要超過一百歲才行。《史記》記載的荒誕無稽,是毋庸置疑的。《國語》記載太子晉的話說:“從後稷奠定基礎,安定人民,經過十五代至文王才得到天下。”這些都是不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