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卷八(十五則)(1)(2 / 3)

談叢失實

【原文】

後山陳無己著《談叢》六卷,高簡有筆力,然所載國朝事,失於不考究,多爽其實,漫析數端於此。其一雲:“呂許公惡韓、富、範三公,欲廢之而不能,及西軍罷,盡用三公及宋莒公、夏英公於二府,皆其仇也。呂既老,大事猶問,遂請出大臣行三邊,既建議,乃數出道者院宿,範公奉使陝西,宿此院,相見雲雲。”案呂公罷相,詔有同議大事之旨,公辭,乃慶曆三年三月,至九月致仕矣。四年七月,富、範始奉使,又三公入二府時,莒公自在外,英公拜樞密使而中輟,後二年莒方複入,安有五人同時之事?

其二雲:“杜正獻、丁文簡為河東宣撫,任布之子上書曆詆執政,至雲至於臣父,亦出遭逢,謂其非德選也。杜戲丁曰:‘賢郎亦要牢籠。’丁深銜之。其後二公同在政府,蘇子美進奏事作,杜避嫌不預,丁論以深文,子美坐廢為民,杜亦罷去。一言之謔,貽禍如此。”案杜公以執政使河東時,丁以學士為副,慶曆四年十一月進奏獄起,杜在相位,五年正月罷,至五月,丁公方從翰林參知政事,安有深文論子美之說?且杜公重厚,當無以人父子為謔之理,丁公長者也,肯追仇一言陷賢士大夫哉?

其三雲:“張乖崖自成都召為參知政事,既至而腦疽作,求補外,乃知杭州而疾愈。上使中人往伺之,言且將召也,丁晉公以白金賂使者,還言如故,乃不召。”案張兩知成都,其初還朝為戶部使、中丞,始知杭州,是時,丁方在侍從,其後自蜀知升州,丁為三司使。豈有如前所書之事。

其四雲:“乖崖在陳,聞晉公逐萊公,知禍必及己,乃延三大戶與之博,出彩骰子勝其一坐,乃買田宅為歸計以自汙,晉公聞之,亦不害也。”案張公以祥符六年知陳州,八年卒,後五年當天禧四年,寇公方罷相,旋坐貶,豈有所謂乖崖自汙之事。

茲四者所係不細,乃誕漫如此。蓋前輩不家藏國史,好事者肆意飾說為美聽,疑若可信,故誤人紀述。後山之書,必傳於後世,懼詒千載之惑,予是以辨之。

【譯文】

後山居士陳師道(字無己),著有《談叢》六卷,文字優美通順,簡潔有力。然而他所記載的本朝大事,失於不考證核實,大多不符合事實,這裏隨便舉出幾件:第一件:“許國公呂夷簡厭惡韓琦、富弼、範仲淹三公,想要罷他們的官而不能。等到對西夏的戰爭結束,朝廷任用韓、富、範三公及莒國公宋庫、英國公夏諫為樞密院和中書門下省的長官。這些人都是呂許公的政敵。呂夷簡年事已高,朝廷大事還征求他的意見。於是他就請求朝廷派出大臣宣撫河北、河東、陝西等沿邊地區。建議被批準後,朝廷就按次序令赴邊的大臣在樞密院宿夜。範仲淹奉命出使陝西,夜宿此院,與其他四人相見。”按:呂夷簡罷相後,雖然皇上下詔令他與在位大臣同議大事,他卻推辭了,那是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三月間的事,到九月他就退休了。到慶曆四年七月,富、範二公才奉派為宣撫使。再說韓、富、範三公進入二府執政時,宋庠尚在外地,夏英公雖曾授樞密使卻中途擱淺,兩年後宋庠才重新進京,哪裏有五個人同時在二府之事呢?

第二條是:“杜衍(溢號正獻)、丁度(溢號文簡)任河東宣撫使時,任布的兒子上書朝廷,極力詆毀曆屆執政大臣,甚至說‘至於臣父,也是出於機遇被朝廷重用。’意思是說連他父親也不是靠德才被選拔上去的。聽到這件事,杜衍便對丁度開玩笑說‘你對令郎也要好好籠絡才是。’丁度從此就特別恨杜衍。以後杜、丁二公同在朝廷執政。杜衍的女婿蘇舜欽(字子美)當時任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他遭人誣陷的事件發生後,杜衍為避免嫌疑,不參預此事的處理,丁度卻盡可能對蘇舜欽課以重罪。結果,蘇舜欽因此罷官為民,杜衍也因此罷官。一句玩笑,竟留下這麼大的災禍。”按:杜衍以執政大臣身份為河東宣撫使時,丁度以學士身份為副使;慶曆四年十一月進奏院事件興起大獄時,杜衍尚在相位上,到慶曆五年正月才罷相,直到五月,丁度才從翰林學士提拔為參加政事,執掌大權。哪裏能有嚴法重辦蘇舜欽一事?再說杜公為人穩重、厚道,應當沒有拿別人父子開玩笑之理,丁公也是位長者,哪裏會為一句玩笑話記仇從而陷害朝廷中的賢臣呢?

第三條是“張乖崖自成都被召回朝中任參知政事,到京都後腦瘡發作。他就要求到外地做官,於是在被任命為杭州知州,不久以後病好了。皇上派宮中內侍去探訪他,還說將要召他回京。晉國公丁謂用白金賄賂這個使者,使者回到宮中,對皇上謊報說張的腦瘡如故,皇上就不召他了。”按:張兩次做成都長官,第一次回朝任戶部使、中丞後,才任知杭州。這時,丁謂正擔任侍從;以後,張從四川調任異州(今南京市)長官時,丁正任三司使,豈能發生前麵所記述的那種事?

第四條是說:“張乖崖在陳州任知州時,聽說晉國公丁謂將萊國公寇準從朝廷中排擠出去,知道災禍肯定要降臨到自己頭上,於是就將當地三個殷實大戶召來一起賭搏,他用彩骸子贏了在座所有的人以後,便用這些錢買房置地,作為歸老林下的打算,實際上是以此來玷汙自己的清名,從而打消政敵的疑慮,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丁晉公聽說這件事後,也就不害他了。”按:張公在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任陳州(今河南省淮陽市)知州,祥符八年去世。五年後正當真宗天禧四年,寇準才罷相,立即因事被貶道州,豈能有所謂乖崖自汙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