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耳忠言,請有策略地說。
聖人說:聞過則喜。生活中有幾人可以如此?所謂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不過,為什麼良藥一定要苦得讓人難以下咽?忠言為什麼非得讓人聽了難受?難道沒有其他的辦法嗎?
有一個員工不小心做錯了一件事,主管批評她,並要扣她的獎金,結果那個員工自殺了。
有一個學生被老師批評之後,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用紅領巾上吊自殺。
有一個兒子受不了父母的批評指責,揮刀殺死他們。
之所以批評者好心沒有得到好報,是因為那個被批評的人沒有真正意識到其中的“好”,反而認為是有害的。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隻要被批評者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好意,他當然會從善如流。或許當我們去批評別人的時候,都希望對方象唐王一樣,而自己可以象魏征那樣直言不諱,可這並非良策。批評是一種人際互動,方法得當事半而功倍,方法不當事倍而功半。
批評是對人的一種否定,其實質是懲罰,在改善人的行為時,鼓勵總是比懲罰效果明顯,一定不能濫用懲罰,懲罰是消極的,尤其是過度懲罰非旦不能達到預期目的,還會扭曲行為,那個殺了父母的兒子就是如此。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古人把“忠言”與“苦藥”等同,足見批評的話確實不中聽。因此,開展批評時,要講究一點語言藝術,像藥師把“良藥”外包上糖衣一樣,把批評的話變得順耳、悅耳一些。
現實生活中卻不完全是那麼回事,幾乎人人都愛聽讚美之詞,不願意聽評批之語,逆耳忠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批評者不懂批評的方法,不善於把握批評語言的分寸。
批評講究藝術,才能既達到批評的目的,又不至於傷害每個人都有的自尊心。批評若能做到“良藥不苦口”,才算是真正做到家了,以下幾條原則是批評藝術的集中表現。
一是使用旁敲側擊法,效果會更好。
不直接批評對方,而用打比方、舉例子的辦法提醒對方,促使對方解除疑慮或恐懼,提高認識改正缺點。有時,無聲的行為更甚於有聲的批評。
例如有一個大老板開辦了許多大商店。他每天都要到商店去看看。一天他發現一個顧客在櫃台前等著買東西。誰都沒注意到他。售貨員站在櫃台的另一邊正在聊天。這時,這個大老板沒說一句話,隻是自己站到櫃台後麵,給顧客拿了他要買的東西。他的這種行動便是對售貨員的無聲批評。
二是批評的重點不在錯誤。
一般的批評,隻是把重點放在對方的“錯誤”上,卻並不指明對方應如何去糾正,因此收不到積極的效果。積極的批評,應在批評時,提出建設性意見,以利於對方改正。被批評者也會更加認識到你批評得很有道理,心悅誠服。
三是設身處地地替對方想一想。
設身處地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讓被批評者站在批評者的角度,讓他想一想:“如果你是我,你想想,我出了這樣的錯,你批評不批評?”讓他換個位置來認識自己的過錯。二是讓批評者站在被批評者的角度,假如我是他,我對自己的過失是否已經有了很深刻的認識,甚至會主動檢討而不希望被人嚴厲嗬斥?
雙方均為對方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在作出批評與接受批評方麵就容易協調起來了。批評者也就能視對方過錯認識程度的深淺而把握批評程度的分寸。
四是批評要注意場合。
某些批評本來是公正有理的,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效果不錯。但如果選的時間、地點不對,效果會截然相反。比如某人常常在同事麵前被老板批評,他一定會感到羞辱窘迫,甚至是不滿、憤怒。事後他最先想到的是同事們會有什麼看法和想法,而不會注意到老板批評的內容。這樣批評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會讓他產生其他想法。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批評取得更大的效果,就應該注意說話的時間、地點,該一對一批評的就不能有第三者在場。當著不相幹的第三者或眾人之麵直接批評某人,不僅使被批評者沮喪或氣惱,還可能會使在場的每個人都感到尷尬,擔心“下次會不會輪到我”,從而與你在心理上產生疏遠感,等於是批評一個,得罪一群人。
從表麵上看,晏子在數燭鄒的罪狀,實際上卻是在批評齊景公的重鳥輕士,並指出了它的危害。間接而巧妙的批評,使景公心悅誠服,主動改正了自己的錯誤。
造成批評難、難批評的原因很多,《領導廣角》中說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批評的語言藝術不高。
批評下級:宜循循善誘,忌“電閃雷鳴”。
導者在批評下級時,要注意方法,講究藝術。下屬對領導的批評是相當敏感的,尤其關注“弦外之音”是否含有不信任的意味。“以理服人,威信自生;以勢壓人,無威無信”。因此,領導者在批評下屬時,應該是說服而不是壓服,應該是鼓勵而不是威脅,應該是尊重而不是鄙視,應該是循循善誘而不是“電閃雷鳴”。要善於從正麵肯定下屬為完成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不失時機地給予適當的讚揚和鼓勵,讓下屬首先從領導者那裏獲得安慰和自信,進而指出他的不足以及改進的意見。如果一味刺耳地批評或者不冷不熱地采取“我不管,你自己看著辦”的態度,不僅會挫傷下屬的自尊心,讓下屬對你“敬而遠之”,時間長了還會使其產生逆反心理而消極怠工,甚至“破罐破摔”。
批評同級:宜義正辭和,忌“聲色俱厲”。
同級之間,彼此的職責和地位相等,相互之間沒有統屬關係。在開展批評時,往往容易使被批評者產生“越界幹涉”、“出風頭”、“多管閑事”、“故意找茬”等誤解。因此,在開展批評時,除了要態度誠懇、分寸適度外,既要有理有據、客觀公正,更要和顏悅色,善於用平和的語氣、中聽的措辭,以消除對方對批評的反感。批評時,宜采取商討式、雙向交流式,一般可用“我想”、“我覺得”、“我個人認為”等語氣來向被批評者表明其批評意見純是個人的看法,使被批評者感到你是為了溝通,而不是為了教訓人,這樣才容易使對方接受。切忌用“你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我早就料到會是這樣”這類語言。
批評上級:口氣要宜間接委婉,忌以眾議壓人。
被質問會給人產生一種不信任感,會把對方逼到敵對、自衛的死角。被訓斥會讓人覺得低人一等,被藐視,感覺人格上受到汙辱,會使對方感到很壓抑、反感。而口氣溫和、委婉,會使對方心理上產生內疚感,從而愉快地接受批評。因此批評時,態度要誠懇,語氣要溫和。得體的語調、表情或其他的身體語言,可以避免在彼此意見溝通時產生敵意。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於領導者來說,應具有“聞過則喜”的雅量。然而,如果批評時以“眾議壓人”,就會觸犯領導者的威信和尊嚴,十有八九是要碰壁的。因此,批評領導,宜用“商計式”、“啟發式”、“迂回式”的語言。
有一則故事可以給我們以啟發。齊景公酷愛狩獵,非常喜歡喂養能捉野兔的鷹。飼養員燭鄒不小心讓一隻老鷹飛走了。景公知道後,命令將燭鄒推出去斬首。這時晏子走出來,對景公說:“燭鄒有三大罪狀,哪能就這麼輕易殺了,待我公布他的罪狀後再處死吧!”景公點頭同意。晏子當著眾人的麵對燭鄒說:“燭鄒,你為大王養鳥,卻讓鳥跑了,這是第一條罪狀;你使大王為了鳥的緣故而殺人,這是第二條罪狀;把你殺了,讓天下諸侯都知道大王重鳥輕士,這是第三條罪狀。”說完,轉過來對景公說:“好啦,大王請你處死他吧!”景公聽後臉紅了,說:“不用殺了,我聽懂你的話了。”
以上幾種批評的方法若運用得合理恰當,能給批評方和被批評方都帶來相對平和的心態和較好的結果,反之不但會傷了和氣,還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和分歧。批評的目的是為了問題的解決,因而批評方式的采用是為批評目的服務的。隻有批評方式恰當而合理,別人才會欣然接受,這樣的說話方式別人才最愛聽。
事實上,每個人都不願受批評。批評畢竟是件令人排拒的事,但隻要講點委婉批評的技巧,每個人也都樂意接受批評。批評是一門藝術,批評別人要使其口服心服,就要講究竅門,下麵談談一些可行的批評辦法。
請教式批評。
有一個人在一處禁捕的水庫網魚。遠處走來一位警察,捕魚者心想這下糟了。出乎意料,警察走來後,不僅沒有大聲訓斥他,反而和氣地說:“先生,你在此洗網,下遊的河水豈不被汙染了?”這番話令捕魚者十分感動,連忙道歉。
暗示式批評。
某單位工人小王要結婚了,工會主任問他:“小王,你們的婚禮準備怎麼辦呢?”
小王不好意思地說:“依我的意見,簡單點,可是丈母娘說,她就隻有這個獨生女……”主任說:“哦,咱們單位還有小李、小張都是獨生女。”這段話雙方都用了隱語。小王的意思是婚禮不得不辦。而主任則暗示:別人也是獨生女,但能新事新辦。
有許多時候,我們往往會遇到不便直言之事,隻好用隱約閃爍之詞來暗示。一位顧客坐在一家高級餐館的桌旁,把餐巾係在脖子上。這種不文雅的舉動很是讓其他顧客反感。經理叫來一位侍者說:“你讓這位紳士懂得,在我們餐館裏,那樣做是不允許的。但話要說得盡量含蓄。”
怎麼辦呢?既要不得罪顧客,又要提醒他。侍者想了想,走過去很有禮貌地問了那位顧客一句話,說:“先生,你是刮胡子呢,還是理發?”話音剛落,那位顧客立即意識到自己的失禮,趕快取下了餐巾。
侍者沒有直接指出客人有失體統之處,而是拐彎抹角地問了兩件與餐館毫不相幹的事。表麵看來,似乎是侍者問錯,但實際上正是通過這種風牛馬不相及的事情來提醒這位顧客,即使顧客意識到自己的失禮之處,又做到禮貌周到,不傷麵子。這就是委婉的妙用。
模糊式批評。
某單位為整頓勞動紀律,召開員工大會,會上領導說:“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單位的紀律總的是好的,但也有個別同誌表現較差,有的遲到早退,也有的上班吹牛談天……”這裏,用了不少模糊語言:“最近一段時間”、“總的”、“個別”、“有的”、“也有的”等。這樣既照顧了麵子,又指出了問題。他沒有指名實際上又指名,並且說話又具有某種彈性。通常這種說法比直接點名批評效果更好。
安慰式批評。
年輕的莫泊桑向著名作家布耶和福樓拜請教詩歌創作。兩位大師一邊聽莫泊桑朗讀詩作,一邊喝香檳酒。布耶聽完說:“你這首詩,句子雖然疙裏疙瘩,像塊牛蹄筋,不過我讀過比這還壞的詩。這首詩就像這杯香檳酒,勉強還能喝下。”這個批評雖嚴厲,但有餘地,給了對方一些安慰。
漸進式批評。
漸進式批評就是逐漸輸出批評信息,有層次地進行批評。這樣可以使被批評者對批評逐漸適應,逐步接受,不至於一下子“談崩”,或因受批評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1949年9月,陳毅作為上海市市長到北京參加政協會議,由於住房緊張,他主動從豪華的北京飯店搬出來,把房子讓給傅作義將軍,自己住進了陳舊的小平房。他還代表上海市贈給傅作義兩輛名牌小汽車。這在部隊引起很多議論,說:“像這樣的大戰犯不上就便宜他了,憑什麼騰房子,送汽車?”陳毅聽到後,在一次會議上批評這些同誌說:
“同誌們,我的老兄老弟們,要我陳毅怎麼講你們才懂啊!我陳毅不住北京飯店,照樣上班,照樣罵人!他可就不一樣了!你們知道不知道,傅先生到電台講了半小時話,長沙那邊就起義了兩個軍!為我軍減少了很大傷亡!讓傅先生住了北京飯店,有了小汽車,他就會感到共產黨是真心要做朋友的。”他越說越冒火,用手指敲著桌子說:“我把北京飯店讓給你住,再送你十輛小汽車,你能起義兩個軍?怎麼不吭聲呢?”
他的火氣出完了,又心平氣和地說:“我們是共產黨嘛,要有太平洋那樣的胸懷和氣量咧,不要長一副周瑜的細肚腸!依我看,你想把中國的事情辦好,還是那句老話,團結的朋友越多越有希望!”
在這段批評中,陳毅先是擺出事實,讓戰士們了解傅作義將軍所作的貢獻,然後表明自己的態度與觀點,接下來細講道理,對這樣的批評,大家聽後,不但沒有怨氣,反倒覺得一身輕鬆。
生活中,要理解人們的合理需要,愛護人的自尊心,隻有這樣才能把話說到別人心坎裏去。如果不能根據交際對象的心理,選擇恰當的語言形式,話一出口先挫傷他人的自尊心,必然引起對方的不快,甚至爭吵。試想,售票員請人讓座時說:“那麼大小夥子一點也不自覺。”在勸女同誌道謝時說:“別人給你讓座,你也不知道說個謝”,後果會如何呢?
在批評人時,最關鍵的是克製“我”的情緒。
在批評之前你首先要觀察自己,你覺得自己的心情緊張嗎?對對方心存不滿嗎?把你的感受——憤怒、埋怨、責怪、嫉妒等先清理一下是有好處的。
有經驗的批評家認為,在開口批評人家之前,先檢討一下自己所持的是什麼態度,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情緒不好是很難掩飾的,而這種情緒有極強的傳染力。一旦對方感覺到這一點,立刻會激起同樣的情緒,立即會拋開你的批評內容,計較起態度,這種互為影響的情緒會把批評帶人僵局。因此智者不可不慮。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批評,這是正常的血液循環,沒有它就不免有停滯和生病的現象。”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裏,就像我們身上要沾染許多病菌一樣,在我們的思想意識和言談行為上,也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缺點、錯誤,積極開展批評,才能使我們保持身心健康。但是,在開展批評時,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這裏也要有藝術性。否則難以達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