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沒一撇的話,等等再說。
人是有思想的動物,好做夢,好幻想,好構思未來,這是生命發展有本能,也是好事。想,你可以胡思亂想、狂想,但說卻不能胡說、狂說,尤其是與人相處的做事,更是應謹慎一點。說話有三種不同的態度:
一種是事不成熟,就對外說;一種是八字沒一撇就對外說;一種是事成以後,才對外說。這三種風格,也反映了三種人往往是愛吹牛,愛自吹自擂之人,他為了一時之快,為了顯示自我,為了盡快顯示自我,為了盡快博取自信,就口沒遮擋地將話說出來了。
當然,許多騙子公司、騙子個體戶也是走的這條路線。
這種八字還沒一撇的事,對外提前公布大都是屬於前麵二種人,當然也有個別例外,如在探求改革沒有把握時先放出風聲來聽聽群眾的意見,這是特例。
至於等事情已完成後再說的人,則是十分穩重的人,這種人說一是一,說二是二,一般是說到哪裏做到哪裏,決不玩虛的。
還有一種是事情有把握地發展,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此時說的人,也是尊重客觀的人。
總之,生活的教訓告訴我們:八字沒一撇的事最好壓在心時,等等再說。
你自己對那事還沒有主見,還隻是一個構想,還有待進一步論證,此時說出去,別人一深究時你又拿不出係統有據的方案,則反而會損害自己的形象。
我記得在我讀高中時,看到一則報到,說是一東北人發明了一種將變成油的技術,而且許多報紙還轉載了這篇文章。那個發明人到處作報告,到處找投資開發者,到處引進資金。
幾年後,我又看到關於此人此事的報到,純粹是一個騙子。
我認為,就算他不是騙子,也不應該在八字還沒一撇時,還在試驗階段的東西向外大力渲染,那樣到最後多半會收不得場。
另一個“偉大的騙子”——牟其中,最善於玩的就是這種把戲——無論是投資還是捐款,都是在八字沒一撇時,對外胡吹海吹。他本人的理論是:玩實的不如玩虛的。這種人,最後必將危機四伏,一遇頂真的人就會露陷。
還有一個我身邊的故事:
一個寫書的人,一日與一出版社的編輯部主任閑聊。寫書的人,說他正在寫一部叫《大漢帝夢》的書,他還把構想跟那編輯說了,說得有鼻子有眼的。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三天後,編輯部主任打電話給那寫書的人,說那部《大漢帝國夢》他要了,請將稿件目錄樣章發給他。
這下那個吹牛的寫書人就慌了手腳,不答應,則會損壞自己形象,失了信以後也不可能再在他那裏出書了;若答應,但實事是還沒開始呀!結果是他說他在外地,過兩天再將目錄樣章發過去。
兩天,他隻好埋頭在家中做目錄,寫樣章。兩天後發了過去,那編輯部主任收到了。又二天後,寫書的又收到電話,請將全稿發過來,我們決定出了,而且還作為本年度的重點書推上市。
露陷了,他無論怎麼趕夜班也是趕不出來的了。他隻好說了實話。最後被那編輯部主任責怪了一番,從此便再沒有跟這個寫書人聯係了。
由此可見,八字沒一撇的事,是萬萬不能亂說的,就算要說,也要講清楚,不讓人產生誤會,否則,到最後傷害的還是自己。
因此,你以後若有這種事,一定要等等再說,等成熟了再說出來,豈不更令人可信?!
2、不明朗的話,請含糊其詞說
人的情緒是很難量化的,而職場上對很多難以定性的事情也是很難做出準確答複的。所以,在職場管理中,遇有情緒失控或很難答複的事情時,恰當地說些模棱兩可的話,也就是平時人們常說的,遇事說話用“模糊術”,在無形無影中就可以有效地緩解矛盾,化解難堪。
“模糊術”可以避免陷入矛盾境地。
上司在與下屬談話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自己不好回答又不得不回答的問題。一旦失言,就會把問題弄得糟糕而不可收場,但隻要在冷靜中巧妙周旋,一定會擺脫困境。運用打哈哈的語言就是一種好方法。這種方法是用一種使用含義不確定的模糊語言,不讓對方精確地把握答語的含義,增強了語言在談話中的適應性、靈活性和生動性。
有一艘豪華客輪滿載遊客,即將到達旅遊勝地的時候,客輪突然慢慢地停了下來。原來好事多磨,誰也沒有料到,客輪出了問題。團隊成員見客輪遲遲不能啟航,急於想到達旅遊區的遊客心情開始浮躁起來,圍著他們的領隊,追問客輪何時能夠啟航,何時能夠順利地到達,有的則進行責問,更有甚者開始破口大罵,情緒激動可見一斑。這時候,他們的領隊則鎮定自若,麵帶微笑,不停地向大家打招呼:“請大家別急。客輪隻是出了點小問題,不費事的,技術員們正在做檢查,一會兒就好,客輪馬上就可以啟航,馬上就可以啟航!為了大家的人身安全,請大家再耐心等待一會兒,再耐心等待一會兒!”她不斷地進行重複,遊客們的情緒終於慢慢平靜下來。
在這裏,他們的領隊,針對遊客的既急於到達旅遊區又要一路平安的心理,麵對遊客的盤問與責備,沒有急躁,也沒有給出確切的答複,卻用一連串的“一會兒”、“馬上”等並沒有確指的詞語給予承諾,然而正是這一模糊語言的運用,使遊客們中途平靜地滯留了近一個小時,巧用模糊語言撫慰了遊客們不平靜的心。試想,如果他們的領隊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給出明確的時間答複,或者把時間說得短了一些,如“10分鍾之後,就可以啟航”。但是,如果10分鍾之後,客輪仍然不能啟航,就把自己推向風口浪尖的境地,到時再作解釋,遊客們也不會相信,到那時,怨聲再起,更難平複。或者說時間還要更長一些,也隻會增加遊客們的怨氣,於事無補。當然,也不能麵對遊客的盤問,不給任何的解釋。
用模糊語言應付論人是非者。
有些下屬總喜歡說三道四,甚至於散布流言飛語。俗話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這種人的心理,處在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嫉妒心很旺盛,他們甚至傾向於將自己的快感建立在他人的不幸之上,心裏往往巴不得他人越來越倒黴,越來越困窘。作為上司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在自己麵前講他人是非的人,就是上司的親信。其實,在領導麵前道他人是非的人,在其他人麵前自然也會講領導的是非。
跟這樣的下屬交談,不宜過於坦誠,把自己的心裏話都告訴他,對他所道的別人是非,也不要輕易讚同。當然,也不要得罪他,不能立即下逐客令,要求對方住口。在說他人是非者的心目中,上司至少還是他可以交流的對象。對於這樣的人,可以采用模糊語言的表達特效,給予回複。在那種既不好說真話又不願意說假話的情況下,隻好說些“啊唷,哈哈”之類不著邊際的“太極”話,敷衍搪塞。
這種冷淡地反應,讓這一類下屬覺得話題無法再交流下去,知難而退,從而中止談話。先用哼哈之類的模糊語言敷衍一下,然後,主動把話題引向健康的方向。實在擺脫不了,還可以選擇巧妙的借口,走為上策。
用模糊的語言應付談人隱私者。
在與下屬談話的時候,上司盡量不要觸及他人的隱私,那是在人的內心深處一塊不希望被人侵犯的領地,尊重他人隱私的神聖性,同時也是尊重我們自己。
但上司卻有被下屬問及自己隱私的危險,比如,“你的收入多少?”“夫妻感情如何?”再如,麵對女性直接問對方的年齡,刺探他人社會背景,等等。一旦被這些好事者探得一點蛛絲馬跡,可能會麵臨著傳播開去、流言四起的局麵。因此,遇到這樣的人,不能有啥說啥,可以采用模棱兩可的回答方法,既不冷落對方,又不使自己為難。
如果下屬問我們“你的收入是多少?”我們可以回答“不比你多多少”;如果下屬打聽你的出身和來曆,有意問“你是怎麼到這個單位的?”你可以說“如果你感興趣,待以後我慢慢地告訴你”;如果下屬打聽到你父輩是某一級領導或在本單位當上司,而故意問你“你在這個單位不錯吧?”你可以說“全托你的福”。
用模糊語言把對方問的問題拋給對方。
當下屬有意當眾刁難上司時,上司可以來個模糊回答法,把對方問的問題再拋給對方。
汪某是個樂於看他人笑話的人,別人高興,他就覺得難受,別人遇到了不如意的事,他就格外高興。有一天,他的主管郭某因為失誤讓上司批評了一通兒。汪某得知後,就問郭某:“聽說你最近有些不順利的事,怎麼啦?”郭某一見他那樣子,就沒好氣,但他平靜地說:“既然已經知道,還說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