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1 / 3)

反對的話,請繞個彎後說。

無論是誰,遭到別人的直言不諱的反對,特別是當受到激烈言辭的迎頭痛擊時,都會產生敵意,導致不快、反感、厭惡乃至憤怒和仇恨。這時,我們會感到氣竄兩肋,肝火上升,血管膨脹,心跳加快,全身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狀態,時刻準備做出反擊。其實,這種生理反應正是心理反應的外化,是人類最本能的自我保護機製的反映。

繞個彎後表達反對性意見,可避免直接的衝撞,減少摩擦,特別是對於領導來說,委婉的反對使對方更願意考慮你的觀點。

春秋時期的齊景公放蕩無度,喜歡玩鳥打獵,並派燭鄒來專管鳥。一天,鳥全都飛跑了,齊景公大怒,要下令斬殺燭鄒。這時,大臣晏子聞訊趕到,他看到齊景公正處在氣頭上,怒不可遏,便請求齊景公允許他在眾人之前盡數燭鄒的罪狀,好讓他死個明白,以服眾人之心。齊景公答應了。於是,晏子便對著燭鄒怒目而視,大聲地斥責道:

“燭鄒,你為君王管鳥,卻把鳥丟了,這是你第一大罪狀;你使君王為了幾隻鳥兒而殺人,這是你第二大罪狀;你使諸侯聽了這件事,責備大王重鳥輕人,這是第三條罪狀。以此三罪,你是死有餘辜。”

說完後,晏子便請求齊景公把燭鄒殺掉。此時,齊景公早已聽明白了晏子話中的意思,於是轉怒為愧,揮手說:“不殺!不殺!我已明白你的指教了!”

這個故事就是下級繞個彎後批評領導,表達反對性意見,並被領導心悅誠服地接受的很好的一個例證。很明顯,晏子是反對景公重鳥輕人的,但他看到景公正處於氣頭上,直諫反而不妙,於是就采取了以退為進、以迂為直的方法來間接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使齊景公得以領悟其中的利害關係和是非曲直,達到了既救燭鄒之命,又得以說服景公的目的。而且,晏子也避免了直接觸犯景公,給自己引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自然,對於許多人來說,由於曆事頗多,久經世故,是能夠臨危而不亂,沉得住氣的,不會立即做出過激的反應。而且,許多人還是有一二定心胸的,不會褊狹地受情緒左右,意氣用事。但是,其心中的不快卻是不能自控的,而且由於有些人處於指揮全局的崗位上,加入了權力的因素,他們是很難避免出現憤怒情緒的。下屬的直言不諱,往往會使處於領導位置上的人覺得臉上無光,威名掃地,而領導的身份又決定了他非常需要這些東西。

過於直接的批評方式,會使領導自尊心受損,大跌臉麵。因為這種方式使得問題與問題、人與人麵對麵地站到了一起,除了正視彼此以外,已沒有任何的回旋餘地,而且,這種方式是最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對立情緒的。你的反對性意見猶如兵臨城下,直指上級的觀點或方案,怎麼會使領導不感到難堪呢?

特別是在眾人麵前,領導麵對這種已形成挑戰之勢的意見,已是別無選擇,他隻有痛擊你,把你打敗,才能維護自己的尊嚴與權威,而問題的合理性與否,早就被拋至九霄雲外了,誰還願意去追究、探索其中的道理呢?

繞彎的方法很容易使你擺脫其中的各種利害關係,淡化矛盾或轉移焦點,從而減少領導對你的敵意。在心緒正常的情況下,理智占了上風,他自然會認真地考慮你的意見,不至於先人為主地將你的意見一棒打死。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就提出,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的,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有些問題可以不必采用直接批評的方法;相反,可采用間接的方法來指出問題,有時效果反而會更好。

其實,領導也是很普通的人,通過迂回的辦法去表達自己的反對意見,並力求使領導改變主張,仍然是十分奏效的方法。你無須過多的言辭、無須撕破臉麵,更無須犧牲自己,就可以說服領導接受你的意見。

我們會發現,通過間接的途徑表達自己的意見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這大概就是古人以迂為直的奧妙所在吧!

說話能否成功,關鍵因素有很多,比如對方的性格、地位、當時的情況等,都是我們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當對方不可能答應的時候,我們就得根據具體情況,采用迂回戰術,往往也是辦成事的好法寶。

繞彎戰術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常表現為一種策略性的智慧。例如,人的心理往往會有許多不易琢磨之處,如一個人想做某件明顯不妥的事,若上前禁止的話,他可能橫下一條心硬是去做。但若支持的話,則很有可能就會打消了他去做的念頭。尤其是年齡不成熟的孩子,對待問題和事情往往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有位教授的兒子在學校挨了老師的責罵,回家後就大聲說道:“我恨這個老師,真想殺了他。”教授聽了這句話便說:“你若真的這麼恨他,殺了他也好。”隨後又加了一句:“但你要知道,殺死人的人也被處死的,這點你必須考慮到。”孩子聽了父親這幾句話後,就打消了恨老師的念頭。

繞彎戰術對於一些防備心較強、心理較為固執的人來說,更是一種極好的對付辦法。上麵這個例子就是,教授先順著兒子的心理同意他的觀點,然後又采用了繞彎法,亮出同意兒子觀點和做法後的結果是他自己本身也會被處死,那麼兒子當然不願意被處死,教授的繞個彎也就成功了。

大書法家梁舟山的書法,風格獨特,高雅動人,當時京師中的達官貴人以得到梁舟山的書法作品而自豪。一次梁舟山從南方回京師,路過黃河,黃河水勢極大,無法渡河,就被河督留在衙內。一連十幾天,河督書房內有筆墨紙張,就作消遣書寫起來,幾天就把厚厚一疊宣紙寫了個淨光。既有大字條幅,也有小楷、小篆,河督辦完事回來,看他寫了滿屋的字紙十分不悅地說:“這些宣紙,都是我從產地購來,準備進京送人,你卻把它浪費了。”梁舟山十分尷尬。第二天,河督就派人把梁舟山送去了黃河。梁舟山進京後,將這件事告訴好友。好友說這河督在京做官時,曾托人向你要過字,你沒有給他,這次他故意不讓你過河,擺上筆墨紙張,給你設下套,你寫了字,他得了墨寶,不但不領情,反而把你數落一通,這實際是報上次拒絕之怨。梁舟山恍然大悟,悔恨不已。

著名的法國農學家安端 帕爾曼切在德國當俘虜時,吃過那裏的土豆,回到法國後,決意要在自己的故鄉培植它。可是很長時間他未能說服任何人。1787年,他得到國王的許可,在一塊出了名的低產田栽培土豆。根據他的請求由一支身穿儀仗服裝的、全副武裝的國王衛隊看守這塊地。但隻是白天看守,到了晚上,警衛隊就撤了。這時,人們受到禁果的引誘,每到晚上就來挖土豆,並把它栽在自己的菜園裏。通過這種迂回戰術,帕爾曼切達到了目的。

繞彎戰術並不是高深莫測的,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10歲的小姑娘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采用這一戰術。

10歲的瑪吉和媽媽相依為命。為了使瑪吉高興,媽媽答應長了工資就給她買玩具。前不久,老板去度假,委托母女倆照看他家的一條狗、一隻貓和一隻鸚鵡。老板臨回來的前一天,瑪吉去給那些小動物喂最後一次食物。她一邊喂鸚鵡,一邊不斷地自言自語:“媽媽該漲工資了!媽媽該漲工資了!”這樣,鸚鵡也學會了這句話,後來不斷說給老板聽,結果媽媽長了工資,瑪吉得到了玩具。瑪吉借助鸚鵡學舌的作用,達到了母女倆的願望,真是個聰明的孩子。

由此可見,以退為進的繞彎戰術,是一種有效的辦事策略。它表麵是退縮,實質是進攻,退是為了更好地進。就像拉弓箭一樣,先把弓弦向後拉。目的是為了把箭射出去。但運用此法要注意三點:

一是要知情,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二是要有度,退要適度,進要有力,有如拉弓,過度則弓弦易斷,不夠則不能把箭射遠;三是生拉硬扯是不能取得好結果的,隻有順應對方的話題和心態,自然而然,順理成章,才能退得巧妙,進得有力。

17、枯燥乏味的話,請創新後說

俗話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有味道。”講話也是這樣,如果總是老一套,沒有新意,索然無味,就不能夠吸引人,更談不上打動人。因此,領導講話言不在長而在精,語不在多而在新。

講話要出新,首先在於有新的信息、新的見解,人雲亦雲,講來講去都是眾所周知的“陳穀子爛芝麻”,誰愛聽?領導講話如能闡發自己精辟獨到的見解,見人之所未見,言人之所未言,才能別開生麵,推陳出新,扣人心弦。

一位領導在一次作關於“招商引資”問題的講話時,這樣說:

我是不讚成有些地方目前“招商引資”的一些說法和做法的(聽眾驚詫),因為資本從利潤較低的地方向較高的地方流動是一個客觀規律。現在全世界的資本每日每時都在流動,都在尋找利潤更高的地區、更高的產業。所以,我說呢,外資絕不是靠“拉關係”拉來的,絕不是靠“套近乎”套來的,絕不是靠“小恩小惠”勾引來的!你們如果不紮紮實實地改善投資的硬環境和軟環境,不形成利潤更高的地區和產業,外資能向你們那裏流動嗎?(鼓掌)

“招商引資”這個詞語,大家都很熟悉,也常常使用。但是,這位領導卻發表了一番新穎獨到的見解他“不讚成有些地方,招商引資’的一些說法和做法”,不落俗套,一鳴驚人。接著,運用經濟學基本州論去分析資本流動的規律。三個“絕不是靠……”的排比句,對招商引資中的問題作了中肯的批評。他獨到的見解和新穎的語言,不僅吸引了聽眾,而a也訓:大家學習和了解到了經濟學原理和資本運用的有關知識,對“招商引資”問題有了更加深刻的本質上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