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2 / 3)

講話要出新,其次在於有新的角度。

在我們工作和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話題要經常說,或者同一個話題多人說。例如在學校裏,畢業典禮年年都要舉行,領導年年都要講話,而且通常教師、學員代表在此刻也要袒露心聲。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使自己的講話說出新意,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是一個難題。注意選擇與眾不同的角度,會使老話題講出新意,贏得聽眾。

在一次在職幹部研究生班的畢業典禮上,一位領導是這樣說的:

……有人說,人生是一本太倉促的書。是啊,三年讀研,一千多頁就這樣匆匆翻過去了。回首走過的珞,你們留下了一串串深深淺淺的足印。你們勤奮苦讀,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人生沒有寒署假,人生不是學期製。“畢業”這個詞,在英文的詞根中沒有“完成”和“結束”的意思,而是蘊含著“開始”和“進步”的意義。今天我們不是慶祝“結束”,而是歡呼“開始;不是紀念“完成”,而是宣布“前進”。祝賀你們就要從一個新的起點開始人生的又一段新的征程!祝賀你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如虎添翼,引領風騷,一帆風順,高歌猛進!

這位領導在畢業典禮上講話的不落俗套,就得益於他選擇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角度。他運用形象的比喻,說“人生是一本太倉促的書”,新穎、貼切。他從英文“畢業”一詞含有“開始、進步”的意義切人,宜稱“今天我們不是慶祝‘結束’,而是歡呼‘開始’;不是紀念‘完成’,而是宣布‘進步”’,從新的角度,講出新意,催人奮進。

講話要出新,最後在於傾訴獨特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領導講話如一般地抒情,聽眾聽慣了、聽膩了,難以“感人心”;如傾訴獨特的感情,特別真摯、不同凡響的感情,能使講話新穎獨特,具有個性,容易抓住聽眾,打動聽眾。

何厚鏵在參選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時,說了一段傾訴獨特情感的話:

澳門是我的生活、家庭和事業的根基。澳門的一切,伴著我成長,澳門人的思想,熏陶我的性格;澳門人的憂樂與我休戚相關。我對澳門的發自內心的熱愛和歸屬感,鞭策我要貢獻所長,推動澳門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使街坊鄰裏都能夠安居樂業。我深切地了解到,澳門的前途,與全澳居民及我個人的前途息息相關,彼此融會在一起。我的參選,是澳門人給我的一個機會,容許我把自己對澳門的濃厚感情作進一步升華,變成無私的奉獻。

何厚鏵的這段話,傾訴了自己對澳門這塊熱土與眾不同的厚重感情,傾訴了自己與全澳人民“休戚相關”、“彼此融會”的真切感情,講出了新意,講出了個性。正是他拳拳的愛國愛澳之情,真誠奉獻“使街坊鄰裏都能夠安居樂業”之心,深深地打動了澳門人民,贏得了澳門人民的支持和愛戴。

使講話出新的方法還有許多,如巧妙設置懸念、精心結構等等。不論運用哪一種方法,都必須緊扣講話的主題,分寸得當,恰到好處。當然,歸根結底要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更新觀念,不斷了解群眾中流行的新詞語,領導幹部在思想上語言上與時俱進,講話時才能常講常新。

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新事物、新理念不斷地湧現,新詞語、新用法也不斷地產生。如果我們不關注、不學習、不使用社會生活中正在流行的新詞語、新用法,說起話來簡直像個抱殘守缺的時代落伍者,誰還愛聽你的陳詞老調呢?那麼,如何去更新用語,使你的談吐新意盎然、與時俱進呢?《演講與口才》中說首先要從以下四個方麵著手。

一是更新稱謂語。

社會生活的變化,人們觀念的更新,相當敏感地反映在稱謂語上。改革開放以前,人們相互間通稍;“同誌”;上世紀80年代以後,相互通稱“師傅”“老師”;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文化上日益與國際接軌,“先生、女土、太太、小姐”的稱呼已為公眾所接受。如果你如今在火車上與陌生人交談,還說“同誌,您也上北京出差嗎”“那位師傅,請您幫幫忙”,別人聽了就感到別扭,稱“先生、小姐”會更有新意,令對方聽著更舒服些。

近年來,舉國上下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種親情化的稱謂悄然恢複與流行,對老年人稱“老大爺、老大媽”,對父母一輩的人稱“大叔、大嬸、阿姨”,對同輩人稱“大哥、大姐、兄弟、小妹”,社會如同一個大家庭,顯得十分親切和諧。

對有職務、職稱的人,一般以職務、職稱相稱,但近年來有兩點變化值得注意:

1)簡縮成雙音節稱渭。於總經理——於總,羅局長——羅局,張工程師——張工,陳隊長——陳隊,馮導演——馮導,高博士——高博,等等。這是符合現代漢語“雙音節化”構問規則的,私;說起來更簡便上口。但這種簡縮稱謂同音詞甚多,如牛編輯——牛編(牛鞭),龔丁程師——龔工(公公)等,在運用時要注意避免,不要鬧笑話。

2)拔高、就高稱謂。馬副廳長——馬廳長,李代市長——李市長,凡是“副”“代”等字眼一概省去。如一人身兼多職,稱渭就高不就低。鄭林,有“市長、副書記、工程師”三個職務、職稱,習慣稱他為“鄭市長”。已退休、離職的人員,隻要不是“撤職查辦”的,仍然沿用離退前的稱謂,生命不息,官銜永在。外國的情況不同,美國的黑格將軍,後來當了國務卿,但他最喜歡別人稱他“黑格將軍”。外國的市長不當了,叫做“前市長”,教授退休了,叫做“退休教授”,等等。在這點上,我們尚未與國際接軌呢。

在更新稱謂語時,還必須注意某些特殊情況。如,職務稱謂在解放軍裏是十分嚴格的。“梁副教導員、肖代營長”,既不能省略,也不能拔高,必須用全稱。我們在同部隊打交道時,就要尊重他們的稱謂規矩。

二是更新見麵語。

長期以來,中國人最通常的見麵語就是“你吃了沒有?”所謂”民以食為天”,在廣大群眾溫飽問題尚未完全解決的時期,彼此關心“吃了沒有”,是可以理解的。現在大多數人的溫飽問題已經解決,家庭生活漸入小康,彼此見麵還用這樣的見麵語,就顯得陳舊俗套、不合時宜了。

“你好廠“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這些與國際接軌的見麵語已經流行開來。在生活巾,見麵語越來越豐富多彩了。

“喲,好久不見,現如今在哪裏發財呀?”——做生意的人往往這樣問,直奔主題,“發財”“賺錢”已經成為大家追求的目標,如同當年“吃飯”一樣。

“哦,兩年不見,在哪裏高就哇?”——當幹部的見麵喜歡這樣問,他們當然關心彼此的“官運”和“仕途”了。

“Hello,你們又考試了?真煩死我了!”——中學生見麵就問“考試”,訴說應試教育帶來的苦惱。

現在,不同的人群,有著各具特色的見麵語,既反映了“族群”共性,又表現了說話者的綜合素質和口才。我們在更新問候語時要做到三點:

1)說吉祥的話。伯;遇到一個遭遇車禍、已經脫險的朋友時,不妨這樣說:“老弟呀,蒼天有眼。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畦!”吉祥的祝福語,令朋友心裏暖洋洋的。

2)說切合對方實際的話。如,你的朋友龔明最近調到市紀委工作,你見到他時不妨這樣說:“啊,龔明兄,‘公生明,廉生威’,你去當紀檢幹部名副其實了廠用衍名之法,把對朋友升遷的祝福和期盼都表達出來了。

3)不要觸及對方敏感的話題。你的朋友最近做生意失敗,瀕臨破產,見麵時你明知故問:“你最近又發大財啦?”這就有諷刺挖苦之嫌,隻會引起朋友的反感了。

三是更新讚美語。

讚美,是我們交談的永恒話題。任何人都會用這樣那樣的話語去讚美他人,任何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讚美。時代在前進,我們的讚美用語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才能使受讚美者心曠神怡,如飲甘露。

讚美男人,用“魁梧、英俊”之類老掉了牙的詞語,別人早已不愛聽了。你應該說:“你真帥!”“你忒酷,簡直酷斃了!”

“帥”除了漂亮之外,還有瀟灑的意思;“酷”,是英語cool的音譯詞,專門用來形容高倉健式的表情冷峻、性格剛毅的男子漢。這樣的讚美語很符合如今年輕人的審美觀,對方聽了會特別高興的。

讚美女孩,用“美麗、漂亮”已經土得掉渣,女孩一聽就煩。你應該說:“靚妹,你好靚麗呀廠“就憑你這副魔鬼身材,走出去回頭率絕對高!”

“靚”本來是粵方言問,現在非常流行,成了讚美女孩的時髦用語了。“魔鬼身材”“回頭率”是新新女孩的夢寐以求的目標,是對她們最高的讚美了。

過去,我們常用“吸引力”去讚美某人某事,現在用語變了:“你好有魅力耶。”“你的魔力傾倒了無數觀眾。”吸引力——魅力——魔力,大致相同的讚美意思,用語在不斷地更新換代呢。

當然,這些新潮的讚美語,目前還多用在日常生活的口語中,在比較嚴肅莊重的場合較為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