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更新習慣語。
從廣義來說,上述的稱渭語、見麵語、讚美語也是一種習慣語,我們這裏所誹的,是除此之外的其他習慣語。
1)用語的褒貶色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現實生活中有的詞語感情色彩有了新的約定,我們就不能墨守成規。2004年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之一、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有一句名言:“我是國務院的一條看門狗。”本來“狗”在漢語中帶有貶義的色彩,近年受著歐美愛狗觀念的影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狗為寵物的人越來越多,”狗”的貶義色彩逐漸消失,李金華坦然自喻為“看門狗”,話語貼切而充滿了自豪感。
“我愛你,愛著你,就像老鼠愛大米。”兩年來,這句歌詞廣為流行,家喻戶曉。“老鼠”這個詞的傳統貶義在這裏改變了。
2)在社會生活中新詞語不斷湧現,有些已進入了共同語範疇,為公眾所喜聞樂見,近年十分流行的,如“願景、(政策)傾斜、(加大)力度、百分點、忽悠、搞定、鐵哥們兒、忒牛、泡湯、圓夢、緣分、小樣兒”等等,我們要密切關注,積極采用。有的詞語,在新的語用環境中意義和用法都有了改變,我們要適應這種變化。如,“幽默”是個音譯詞,原本是不能分開說的。可現在出現了“幽他一默”的用法,把它用作離合詞,表意簡潔而風趣。
3)有的新用法,似乎不合傳統的語法規則,如:很青春、特中國、不環保、忒小兒科、太維納斯……有人說:“很、特”是副詞,“青春、中國”是名詞,用副詞去修飾名詞,這不合語法。其實,這是語法上的詞類活用現象,把“青春、中國”活用作形容詞,用副詞去修飾形容詞,不是很正常的嗎?漢語裏本來就有這種用法(“他比阿Q更阿Q”),隻不過是現在用得更普遍罷了。這種用法表意鮮明、簡潔、生動,適當應用,能為我們的談吐增色添彩。
我們更新用語必須注意兩點:一是合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不得在漢語中夾用外文詞語,在莊重的場合我們就不應說“NBA決賽,公牛PK熱火”之類的話。二是有度。某些網語,如“野豬(業主)、偶(我)、1314(一生一世)”之類,這隻是某些網友之間的約定用語,而不是全民的共同語。我們不宜用多數人不懂的“新詞語”去說話。
朋友們,如果我們不斷更新觀念,在思想理念上與時俱進的同時,十分注意不斷更新我們的用語,就能使我們的談話思想內容新、語言形式新,新意盎然,充滿魅力。
18、有毛病的話,請糾正後說
人們在日常交談中,常會犯些小毛病,有些人認為這都是生活中的小細節,所以不去重視甚至用“君子行大禮而不拘小節”來寬慰自己,而不知道就是因為這些不起眼的小細節,在時刻影響著自己說話的形象,減低對方與你交談的興趣,甚至惹起別人的反感,所以應該小心防範,並設法加以糾正:
咬字不清。
有的人在談話中,常常會有些字句含含糊糊,叫人聽不清楚或者誤解了他的意思。所以,不說則已,隻要開口,就應該一個字一個字清楚準確地說出來。
話有雜音。
在說話的時候,加上許多沒有意義的雜音,這比喜歡用多餘的字句更令人不舒服。例如一麵說著話,鼻子裏一麵“哼哼”地響著,或是每說一句話之前,必先清清自己的喉嚨,還有的人一句話裏麵加上幾個“呃”字……這些雜音會使人產生一種不快之感,好像給你的精彩語言,蒙上一層灰色的紗。
用字籠統。
有許多人喜歡用一個字去替許多字。譬如,他在所有滿意的場合,都用一個“好”字來代替。他說:“這歌唱得真好!”“這是一篇好文章。”“這山好,水也好。”“這房子很好。”“這個人很好。”……其實,別人很想知道一切究竟是怎樣好法。是這房子寬敞,還是設計得很別致呢?或是材料很結實?是這人很老實呢,還是很慷慨?單是一個“好”字,就叫人有點摸不著頭腦。還有這樣的人,用“那個”代替幾乎所有的形容詞,例如:“這部影片的確是很那個的。”“這件事未免太那個了。”“這封信叫人看了很那個的。”……這一類毛病,主要是由於頭腦偷懶,不肯多費一點精神去尋找一個恰如其分的字眼。如果放任這種習慣,就容易使人聽了覺得籠統空洞,沒有內容,因而也就得不到別人適當的重視了。
過於誇張。
有的人,無論在什麼場合都喜歡用誇張的語言去強調一件事物的特性,以引起別人的注意。例如:“這個意見非常重要?”“這本書寫得非常精彩。”“這是一部非常偉大的戲劇。”“這種做法是極端危險的。”“這個女人簡直是無法形容的美麗。”……如此這般,講得多了,別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把你所誇大的字眼都大打折扣,這就使你語言的威信大為降低了。
邏輯零亂。
在敘說事理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層次清晰,條理分明。所以,在交談以前,必先在腦子裏將所要講的事物好好地整理一下,分成幾個清楚明確的段落,摒除許多不重要的細節。不然的話,說起話來就會拖拖拉拉,繁雜不清了。特別是當一個人敘述自己親身經曆的時候,巴不得一吃就能把所見所聞全盤托出,結果卻叫人聽起來非常吃力。
矯揉造作。
矯揉造作有多種形式的表現,有的人喜歡在交談中加進幾句英文或法文;有的人喜歡在談話中加進幾個學術性的名詞;有的人喜歡把一些流行的字眼掛在口頭;有的人又喜歡引用幾句名言,放在並不適當的地方。這會讓人覺得你在賣弄學識,故作高深,還不如自然、平實的言語更容易讓人接受。
必須克服的語病。
有的人在說話過程中相同的詞會反複地使用,時間久了,不知不覺就成為語病。某大學的講師,在講話中老帶“嗯——”這一口頭語,有人用心數了一下,30分鍾內共用了60多個“嗯——”。連傳道授業的人都如此,何況是一般的人了。
口頭語最多的恐怕是連接詞“嗯”“這個”等,雖然聽者對帶口頭語的人不一定會起反感,有時甚至會覺得怪好玩的,但是一般人都會覺得酰唆、幼稚。
除此之外,還有“所以”“總而言之”“尤其是”“可是”“也是”“絕對”“必須”“不”“豈有此理”等口頭語,上述口頭語中不管哪一種均很強硬、刺耳,也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一位銷售業績很好的經理對他的員工就這個問題專門強調過:
“我就曾經有過,‘追根究底地說一基本上來說’‘我還是想冒昧問您一下行不行’等口頭語。比如有一次,我與某客戶商談得很愉快,快結束前我的老毛病又犯了,忍不住說:“追根究底地說您買還是不買呢?”那位客戶原本笑著的臉一下變了,繃著個臉冷笑著說:“對不起,盡管我們談得很好,但我的結論是NO。”這一些口頭語一是顯得目的性太強,二是含有責備對方或大吹大擂的口氣,因此很容易得罪對方,一旦得罪了對方,要消除對方的反感就需要很長的時間了。
像“是啊”“的確是那麼回事”這種肯定對方意見的口頭語是容易被對方所接受的,一般來說也不會引起麻煩,但像“可是”、“不”、“豈有此理”等否定性的口頭語或像“總而言之”、“無論如何”之類吹毛求疵的口頭語就很容易被對方誤解。
有的人喜歡把同一件事嘮叨地說個沒完,本人雖想把意思表達清楚,但聽的一方則早已厭煩了。好話說三遍也會令人生厭的。
作為一名推銷人員,說話噦唆是不夠格的,應該徹底地糾正過來。治療這種毛病,開始的時候需小心,哪怕講話生硬了點也沒有關係,要抓住要點反複練習。
必須優雅地用詞。
在溝通過程中除了要注意嗓音和語氣,說話時的用詞造句同樣也會影響你的語言表達。說話時若能運用恰當的詞彙,並將聲音的魅力顯現出來,自然會讓人忽略嗓音不太好的缺陷,而想繼續聆聽。
優雅用詞造句的要點包括:第一,說完整的詞句,不要吞吞吐吐或欲言又止,否則會讓人覺得不爽快,嚴重些還會讓你溝通的對象對你的人格產生懷疑。第二,不說粗話。說粗話的情況並非僅存於中低勞動階層,有許多學識深、地位高的“高級人士”也認為,當自己遇到稍微不順心的事時,說一句“他×的”、“狗屎”並無傷大雅。其實不然,在公眾場合說粗話是對個人的形象的很大傷害,更是一種聽覺上的汙染,給聽者帶來不快。第三,避免冗長無味或意思重複的言語,如:“你明白我的意思嗎?”“你說好不好?”“你知道嗎?”也不要采用流行語、口頭禪作為開場白,如:“哇噻”有些父母從孩子身上學到青少年所慣用的流行語,以為說了這些話就代表跟得上潮流,實則不然,畢竟年長者說著一口年輕人的流行語,既幼稚又有失身份。第四,不要用“嗯”、“喔”等鼻子發出的聲音來表達個人意見的同意與否(別忘了鼻子是用來呼吸的,不是用來答話的)。這些音調雖非粗話,卻是懶惰的表現,會令談話者有不受重視的感覺。
但是使用優雅的詞彙進行交流並不是鼓勵使用那些極為拗口的書麵語,甚或文言文,這樣容易給人賣弄的感覺,也會給溝通造成障礙。還要注意不要在談話中夾雜半生不熟的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