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田宗一郎送走金六郎時,才順便說了一句,他不想買他的那塊地。如果本田宗一郎一開始就將自己的想法告訴金六郎,金六郎一定會問個究竟,並想方設法勸說本田宗一郎,讓他買下這塊地。本田宗一郎不直接言明的理由正是如此,他不想與金六郎為此爭辯什麼。拒絕對方的提議時,最好采用毫不觸及話題具體內容的抽象說法。
在與人交流時,我們一定要記住這些拒絕他人時的禁忌。
忌說話綿軟無力。拒絕別人時若說話綿軟無力甚至哼哼嘰嘰半天講不清楚,會讓人很容易產生一種厭惡,認為你不是幫不了他,而是根本不想幫他,因為一般而言隻有心虛的人才會如此吞吞吐吐。
忌熱情過頭。既是拒絕別人就認真說出理由,之後無論表示惋惜也好,無奈也好,別人不樂意,但也不能對你的拒絕妄加指責,但你若為了彌補對方,一個勁“可惜可惜”“下次下次”“一定一定”,則未免有些虛偽。
忌觸動感情。據心理學家研究,“觸動”是很容易產生共同感受的,故想說“不”時應注意避免給人以“敬而遠之”的態度,比較容易把“不”說出來並說得較好,或者說,對方試圖與你套近乎,你要保持頭腦清醒,以免做了感情俘虜,給對方可乘之機。一般說來,見一次麵就能記住別人名字的人,常容易與人接近,故此,在交談中不斷稱呼別人名字,並冠之以“兄”“先生”等常能產生親近感,那麼,反過來你想說“不”時,便應杜絕這種親密的表示,即對方的名字一概不提,這樣加大和對方的心理距離,容易說“不”。還有談話時盡量距離對方遠些,使其不容易行使拍、拉等觸動性的親密動作。另外,最好也不要觸摸對方遞出來的東西。東西也和人一樣,一經“觸摸”就會產生“親密感”,想要拒絕就不容易了。
忌借口不當。有些人不想直接說“不”,便隨便找些不值一駁的理由來暫時搪塞對方,以求得一時的解脫。這個方法並不好,因為對方仍可以找理由跟你糾纏下去,直到你答應為止。
比如你不想答應幫某人做事,推說:“今天沒有時間。”他就會說:“沒關係,你明天再幫我做好了,事情就拜托你了。”又如你要拒絕對方想轉讓給你的一件衣服,你推說:“錢不夠。”那麼對方會說:“錢夠了再說好了。”就把你輕易應付過去了。或者你不願意和對方跳舞,推說:“我跳不好。”那麼他一定會說:“沒關係,我慢慢帶著你跳好了。”因為這些都是小小的謊言,一經反駁,你定有所慌亂,“不”的意誌便很難貫徹了。所以對付這種情況,你倒不如直截了當地用較單純的理由明確地告訴對方:“你托辦的這件事辦不到,請原諒。”“這件衣服的顏色我不喜歡,很抱歉。”“我已經另約了舞伴,不能跟你跳,對不起。”等等。這樣雖說顯得生硬些,但理由單純明快,不會給對方可乘之機,倒可以免除後患。
另外,當我們麵對他人的善意要求,而既比想傷害對方又不想答應對方時,就還得學會下麵謝絕他人的多種技巧。
試著先同意。
這似乎聽上去有點自相矛盾,但是我把這看作一場心智的柔道。你可以同意要求(假設你的情況是你想接下這個活但是手頭沒有足夠的時間),然後做下麵兩件事之一:1)你可以說:“沒問題,但是我現在的任務多的像山一樣。你能不能過一個月左右再來找我?除非我真能幹的非常出色我是不會這麼打包票的。”或者2)你可以說:“當然可以,但是你能不能先去做x,y,z,這樣我們才能看出這件事到底是否可行。”無論你選擇上麵兩個中的哪一個,你都沒有斷然的拒絕他們,而是把主動權交回到他們的手中。我覺得你在真心想要這件活但是實在抽不開身的情況下才這樣說,這樣說幫你解決了主動權給你帶來的壓力,讓你用不著真正說出那個“不”字。
了解你曾做出的承諾。
為了知道什麼時候用得著說“不”,你得了解你現在已經攬了哪些活了。你得給你現在所有的項目和任務建一張流動的列表,同時也為你在一個星期左右時間內的不屬於那些項目的活動列一張活動任務表。有了這兩張列得滿滿的表你就可以決定眼前這個任務能不能擠進去,小心保管這張表,隻有在事出必要的情況下才在上麵添加項目。
拖延。
與上麵的策略1有點類似,如果你選用這招的話你用不著下決定,用不著點頭或者搖頭,而隻是讓來請求你的人遲些再來。例如,你可以說:“我的任務現在排的滿滿的,你能不能兩個禮拜以後再來找我?”如果這個人不錯的話,他會把兩星期後再來找你這件事加進自己的備忘錄裏。要是這人不地道,他們肯定早把你忘了。有的時候如果你連著拖延了兩回,那個人就會放棄了,當然老是拖延一件事也不好,這會讓別人覺得你人品有問題。一般在兩次拖延之後,在別人第三次求你的時候,你就應該給出個明確的答複了。
禮貌,但要堅決。
很多人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太好了,或者太優柔寡斷了。他們可能雖然拒絕了別人但是他們的拒絕聽上去有些動搖,如果你這樣回應別人的話,會有更強的人來向你施壓,直到你點頭答應為止,這是因為他們覺得事情還有商量的餘地。因此如果你要拒絕的話,你就得讓別人清楚的知道你不會再改變主意了。但是別表現的粗魯,一句簡單的“不,我現在實在無能為力”就夠了。
搶先一步。
如果你覺得將有人會有求於你,你可以在別人向你請求之前告訴他們你很忙。如果你與那人碰麵,你可以說“話說在前頭,我得讓你知道我的日程表裏這一個月裏都排的滿滿的,所以我們別談關於30天內的什麼新計劃。”這相當於對那個將有求於你的人做了一次警告,因此事後他們也無法怪罪你拒絕他們的請求。
“我很樂意,但是……”類似於第一個方法,這招表現出你對這項計劃很感興趣,但是你因為日程安排或者有其他的任務而實在無能為力。
如果這個計劃聽上去真的很有趣的話,我會經常說些如“這聽上去確實很棒,我多希望自己能加入進來啊。”如果可能的話,我也會推薦一些其他的適當人選或者可行想法。一些人實際上覺得這種被拒絕的方式還不錯,至少你也幫他解決了難題。
永遠別說抱歉。
還是得珍惜自己的時間,如果你道歉的話,就好像是在為做錯一件事而道歉,這樣一來你拒絕的理由也就顯得不甚充分了。我知道,在這種場合下,說“對不起”這三個字是很有誘惑力的,我們常常說“對不起,但是……”或者“我多希望能幫你,但是很對不起,我沒辦法幫你。”這類的話,這是因為我們拒絕別人的事後會覺得很不舒服。但是,還是那個問題,這樣一來,你會向別人傳達錯誤的信息。
8、玩笑話,也不能開過火
有新聞報道,黔江區城南派出所民警處理了一起毆人至傷事件,受害人居然是因為自己無意說了一句玩笑話。
據派出所民警介紹,幾天前,三輪摩的司機朱某騎車到二十七隊修理廠維修,前後一起去的還有兩位騎著人力三輪收廢舊的徐某和王某。兩收廢舊的將三輪擱置在修理場上便去找老板談生意,等他們出來時,發現三輪車不見了蹤影,便問同在修理場的朱某。“有個人騎著三輪車往黑山大橋方向去了!”朱某告訴他們。兩收廢舊的慌了,以為有人將三輪車偷走,當即打車追趕。其實,朱某也知道,人力三輪車被修理廠一工人騎出去買菜去了。
“英雄白跑路”,還花了近20元的打的費。兩收廢舊的回來知道真相後,非常氣憤,認為被朱某耍弄。任憑朱某怎麼解釋,徐某和王某仍難消心頭怒火,抓住朱某便打,並將其打傷。經過城南派出所民警調解,徐某和王某為朱某賠償醫療費,朱某以自己不該開那麼大的玩笑而向對方道歉。
一句玩笑話,讓年愈50歲的朱某遭來一頓暴打。本是開開玩笑,卻釀成了糾紛。由此看來,朋友之間開玩笑應該注意分寸,不要因為小小玩笑話而傷及對方,更別說是陌生人。
說話,要懂得言辭分寸,盡可能避免說出令人厭惡的話,倘若是為了營造歡愉、熱鬧的氣氛而刻意製造幽默,卻弄巧成拙地讓人生氣,那就得不償失了。
在重慶舉行的第17屆全國書市“中國出版高層論壇”上,名嘴崔永元為活躍現場氣氛,先是調侃於丹,說她現在引起爭議的原因是因為書賣得大好,如果隻賣幾千冊就沒有爭議了,這番話立刻引來了觀眾的陣陣掌聲。接著,小崔提到他製作的節目《我的長征》,“去年我和夥伴:長征’,‘長征’一線的讀書人不多,‘長征’一線打麻將的很多,到處都有,我從來沒有見到過這樣的場麵。有一個城市,我就不說這個城市是成都了。傳說,成都的麻將是坐飛機還差2()()米落到機場就聽到嘩啦嘩啦打麻將的聲音。”此言一出,場下一片嘩然。小崔又說,他在“長征”路上還問過一個地方的老鄉,為什麼天天打牌?結果他說了一句“著名”的話:“看書有什麼用?”說完,觀眾議論紛紛,場麵變得有些混亂。小崔隻好嘿嘿地幹笑幾聲,轉入其他話題了。
名嘴崔永元主持的論壇為什麼前後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呢?關鍵是沒有把握好分寸。前麵調侃於丹,看似貶低,其實是讚美她書賣得好,人氣旺,觀眾很容易接受。後麵就不同了,小崔估計是想借巴蜀地區的特色休閑文化——打麻將來活躍現場氣氛,然而事與願違,觀眾並不買小崔的賬,誰願承認自己天天打麻將、白己的城市沒有文化水準呢?
紀曉嵐中進士後,當了侍讀學士,陪伴乾隆皇帝讀書。
一天,紀曉嵐起得很早,從長安門進宮,等了很久,還不見皇上到來,他就對同來侍讀的人開玩笑說:
“老頭兒怎麼還不來?”
話音剛落,隻見乾隆已到了跟前。因為他今天沒有帶隨從人員,又是穿著便服,所以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皇上聽見了紀曉嵐的話,很不高興,就大聲質問:
“‘老頭兒’三字作何解釋?”
旁邊的人見此情景都嚇了一身冷汗。紀曉嵐卻從容不迫地跪在地上說:
“萬壽無疆叫做‘老’,頂天立地叫做‘頭’,父天母地叫做‘兒’。”
乾隆聽了這個恭維自己的解釋,就轉怒為喜,不再追究了。
紀曉嵐成功地運用自己的機智和口才,隨機應變,終於化解危機,幫助自己走出困境。紀曉嵐正是運用了曲意直解,將對乾隆有不尊性質的“老頭兒”三字巧釋為“萬壽無疆”、“頂天立地”、“父天母地”。這樣不但化險為夷,而且變辱為恭。
在生活中也難免會遇到類似紀曉嵐的尷尬,自然也需要適當的方法予以彌補。
王科長下午要主持一個大型的企劃會議,需要準備一些資料。於是就把這件事交給小陳去辦,由於小陳處理這類事很有經驗,沒多久就把資料交給科長了。
王科長翻閱著資料並慎重地問:
“這件事上麵的人很重視,資料內的數字,你是不是都詳細校對過?”
不料小陳卻好像滿不在乎地嬉笑著說:
“大概不會錯吧?”小陳的話說完,就見王科長把資料重重地往桌上一丟,並怒氣衝衝地說:
“你都幹什麼了?怎麼可以說‘大概’呢?”
小陳覺得有些委屈,心想:“開個玩笑也不行呀?”
明明是一句玩笑話,對方卻信以為真,結果就造成說者不快、聽者生氣的後果。這種情形的發生原因,大致有下列三種:
一是以對方用心思考、重視的事開玩笑。
小陳的事例就是這種情形。王科長命令小陳替他準備資料,是以一種一絲不苟的心情,而陳卻嬉皮笑臉,毫不在乎。所以,王科長會動氣發怒。
二是個性耿直的人經常會把別人的玩笑話當真。
三是對方有心事,沒有心情聽玩笑話。
由於焦躁不安、過度疲勞、精神過於緊張等因素,也會使一個正常人的精神或肉體陷入緊繃狀態,而聽不下任何玩笑話。
另外,有強烈自卑感和被害者意識的人,也是開不得玩笑的。
如此一來,或許你會懷疑:“那麼,玩笑話是說不得了嗎?”其實也不盡然。一般而言,玩笑話大多具有使工作場所變得活潑,化解呆板氣氛的功用。問題在於我們是否看準當時對方的心情罷了!
那麼,開了不適宜的玩笑以後,該怎麼彌補呢?比如上麵小陳的例子,既然上級已經生氣了,如果他也默不作聲,更容易造成對方的誤解。
在氣氛不對時,小陳應該把語氣一轉,用嚴肅和充滿自信的口氣說:
“科長您放心,這些資料絕不會有問題的。”
科長可能會問:“那麼,你剛才為什麼說‘大概’呢?”
“對不起,不過,請檢查這些資料看看,一定不會有錯的!”小陳說話時除了語氣要有自信外,還要麵帶一點微笑,聽了小陳的補充說明和看到他的態度後,王科長的心情和語氣應該會緩和下來。
通常朋友間的談話較不必拘小節,即使夾雜些諷刺性的話或略帶調侃時,彼此也會不以為然。不過,不論本意如何,適度地收斂這種行為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工作場所更應該多加注意。因為在工作場合自我意識較強,彼此間也難免有利害關係,哪怕隻是一句無意的調侃之詞,有時也會造成不愉快的芥蒂。因此,有些話是不能說的,有些玩笑是千萬開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