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清華上的是經濟係,在人民大學畢業時是在對外貿易係,畢業後又長期在經濟部門工作,直到40歲之後才進入出版界,而且在翻譯出版這一完全陌生的領域從頭學起。曆經坎坷的二十多年編輯生涯,有人說,我是“歪打正著”,幹得還可以;也有人說,我是機遇好,跟著《譯林》沾了光。其實呀,酸甜苦辣自己知道,是非功過任人評說。人人都說,當編輯是為他人做嫁衣,而我覺得,當嫁衣的“裁縫”也有一個難得的好處,就是見識的“新娘”多。當編輯當然要結交很多作者、譯者,因此認識的文人,包括一些名家,自然也多一些。如今我退休了,但一靜下來,許多名家的音容、談吐、學識和風範,仿佛都曆曆在目。我突然意識到,凝聚在記憶中的這些信息,體現了一種精神,承載著一種傳統,是一種有價值的精神財富。讓名家的風範傳播、擴展,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這豈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嗎!
基於上述認識,我著手把這些年發表在報刊上的與文壇名家交往、相聚、共事的文章整理出來,並選擇了部分與名家的通信,以及一些名家評述我的文章,一起輯錄成書。盡管這些文章,寫的大多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或者就某一件事偶發的一些感想,但是,它們都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名家做人的原則,做學問的態度和謙遜樸實的作風。正是這些優良的品德,教育了我,感染了我,啟發了我,才使得我實現了從一名翻譯出版的外行到“進入角色”的較快轉變,並在《譯林》雜誌和譯林出版社發展的道路上留下了我的一些足跡。本書中一些名家讚揚我的話,那是對譯林工作的勉勵,對我則顯然過譽了。在與一些名家的交往中,我當然有過不周到乃至失敬的地方,趁此書出版,我誠摯地表示歉意。
書中有少數幾篇文章,在我的前一本散文集《心曲浪花》中曾經用過。因為想到更集中一點展示我與名家交往的全過程,所以這次又再次收進來,對此也應該向讀者致歉。百花文藝出版社在出版散文方麵享有盛譽,這次我能在該社出版我的第三本散文集備感榮幸,也借此表示由衷的謝意。書中不妥之處,望讀者不吝指正。
李景端
2006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