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李景端退休了,不斷有人約他合做生意,他一概謝絕。他說名利對他已經沒有吸引力了,隻想盡點餘力,能為翻譯出版事業做點實事。他長年同譯者打交道,深感譯書之艱辛,但遇到譯作被抄襲、剽竊時,肯用法律去追究的人卻很少。他覺得,文人這種怕麻煩、息事寧人的態度,隻會縱容和助長侵權現象的蔓延。於是2001年,他主動作為代理人,替季羨林等15位翻譯家打贏了一場維權官司,獲賠三十多萬元。這個行動,對於加強譯界的維權意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從多年的工作實踐中,他看到當前翻譯工作在認識上和現實中都存在不少問題,例如:翻譯人員的作用和地位不被重視;翻譯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機製嚴重滯後;對翻譯圖書的侵權行為打擊不力;不少翻譯作品質量明顯下降,有些甚至粗製濫造;翻譯領域的法規不健全,等等。為此,他一方麵寫文章為翻譯工作“叫喊”,先後在報刊發表了《外國文學出版要治散治濫》、《翻譯也要打假》、《呼喚職業翻譯家》、《透視劣質翻譯症結》、《把脈劣質翻譯症狀》、《治理劣質翻譯的遠景處方》等四十多篇,呼籲重視翻譯工作,改進翻譯教學,加強翻譯出版管理,規範翻譯市場;另一方麵又主動提供材料,幫助梅紹武等多位全國政協委員,提交全麵加強翻譯工作領導的提案。接著又協助《光明日報》以“構建與世界通道”為題,針對翻譯質量下降的現狀及原因,開展長達半年的係列討論;為此,還發起和聯絡季羨林、楊憲益等12位學者,公開發表倡議書。
李景端還十分關心出版學術研究和出版改革。他在擔任全國外國文學出版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任內,承辦了六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的評選工作,每年都組織行業的業務交流,前年更組織了跨行業的“出版決策與選題策劃論壇”,受到業內人士的好評。此外,他還發表了《出版擦邊球種種》、《出版改革的幾點遐想》、《強化成本觀念,建設節約型出版》、《重複出版名人舊作不可取》、《學術評論切忌“扣帽子”》等三十多篇出版論文和雜文,針對性強,言之有物,充分顯示了一位有眼光的出版家之事業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