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碰見青山部
1946年4月間,我在臨師上學時,清明節請假回家。回到汾西城後,得知勍香河一帶已解放,便沒有回家,直接走到張家莊二姐家住了兩天就返校。
返校時,要經過桑原村,心裏就怕有部隊,驟然間把人嚇一下。我就不停地唱著,但還沒有消除恐懼。走到一個岔口時,突然跳出三四個端著上了刺刀的槍的兵,對著我大喊一聲:“不要動。幹什麼的?到哪裏去?”
我看見這些兵的徽章上是“青山部”幾個字,定不了是什麼部隊,隻好實說:“念書的。到臨汾念書去。”“有路條嗎?”“有。”我把學校的路條給了一個兵,不知是他認不得字還是怎麼的,那兵看都沒看,揉成一團就撂了。“把你的包袱打開。”我把包袱打開,裏邊是書。幾個兵把我的書用刺刀挑了一地,說:“到了桑原不要進村。”我說:“行。”
到了桑原,村口的哨兵不讓進村。我說:“我和衛正三有事,非進村不行,”並問那個哨兵:“衛正三在哪個院住的?”哨兵說:“在那個高碉堡底下的院裏。”我進了村,徑直從東邊出了村就往臨汾走。
為什麼要從村中走?因當時要是從村外繞,讓頑固兵看見了,頑固兵耍高興,敢拿槍打人,打死白死。再是衛正三在新安住過,我知道這個名,但和人家沒一點交情。這次正是拿這個人蒙混過關的。
二、我念書時考學校的情況
我沒有念過初級小學,因到了念書年齡的時候,正值日寇侵占了我們汾西,象我這樣年齡的孩子,那時都沒有正式學校讓我們念書,都是十幾歲了,才念的書。而我把該念書的時間放了羊,隻是靠放羊時自學的一點知識考上了三高三班。
三高在北沙堰,離新安隻有八裏來路。我在家吃了飯,到北沙堰參加考試。那時考試很簡單,共考三門——語文、算術、常識。上午考語文、算術,下午考常識,當天就出榜公布錄取的學生。我們近處的考生,看了榜才回家吃飯。遠處的考生看了榜回不了家,就在北沙堰住一夜。沒有親戚的,村裏人誰家都讓住,既不收住宿費,還讓吃飯。但考生都有幹糧,隻喝點水,吃自帶的幹糧就行了。
考試時,除學校的幾個教室外,其餘的都在空窯洞裏或場房裏。考生們都是拿上塊磚頭或石頭當凳子,腿當桌子放卷子,都覺得這樣考試很痛快。
我們三班共錄取了50名學生,都是男生,沒有女生。那時考三高沒有什麼手續,隻要去參加考試就行了。錄取了的考生,開學時帶上通知報到就上學了。
考二簡師時(原名山西省立第二簡易師範學校),由考生原來的高小,開一證明書,證明考生的年齡。因簡師的招生布告要求考生年齡都是17歲以下的,所以我們到毛家莊考試時,證明書上的年齡都是17歲(舊社會招生時和現在不一樣,由各學校自行出題,自行確定招生日期。考試後,將錄取的學生出榜公布)。
毛家莊(原屬汾西,現屬洪洞)是一個小村子。參加考試的學生共五百多名,分九個試場,除兩個教室外,都是窯洞和場房子,考生也是進考場時,先找一塊半磚當凳子坐,考卷放到腿上。初試考語文、算術兩節。考試結束後,出榜公布了57名(內有備取7名,我們三高複試錄取了6名)。
在毛家莊考試時,因當時沒有開店的,也沒有賣飯的,考生都要自帶幹糧。學校備有開水,考生們饑了吃幹糧,渴了喝開水。晚上住宿,有同學的住同學宿舍。我們沒有同學的,都擠到教室裏。去得早的,兩三個占一個桌子,去得遲的,就在教室裏坐的說笑,不覺天就明了,再準備考試。
沒考上的同學,還得回家帶幹糧再去別的學校參考,直到考上或沒學校招生為止。
我們考毛家莊簡師時,都是步行,因當時的學校都在山裏,沒有車,非走不行。路上也沒有店,住宿要找民房,吃自帶的幹糧,就是有錢也沒處買東西。
三、要明德老師
1942年(民國31年)我17歲時,才考入汾西縣二區北沙堰村第三高小的第三班。我們的語文老師是要明德老師。要老師講課時深入淺出,簡明易懂,真是我這種半路上學的學生的好老師。我開始正式歸班學習時,最怕的就是作文。老師出下作文題,不是不知該怎麼作,就是一寫幾句就沒話可寫了。在要老師的講解和具體的指導下,雖寫不好文章,準會寫了。最少是心裏怎麼想,筆下怎麼寫,總不至於沒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