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生日時的回憶。

今天是2011年農曆七月初十,父親八十五歲的生日。我們都到了新安給父親做生日。時間雖已是立秋了,可比平時還熱得難受。這誰都不在乎,因為多日不見,大家聚在一起非常高興,包餃子的包餃子,炒菜的炒菜,插不上手的就在院子裏玩樂著。很久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給老人過生日主要的就是兒女、兒媳、孫子、孫女、女婿、孫女婿等,誰都不會改變的。

小孩子們都穿著新衣服,在院子裏追逐打鬧。院子依然是幾十年前我小時候的老樣子,一點沒變。兄妹七個,我是老大,弟弟妹妹們有的住在縣城,有的住在外地,有的在村裏另蓋起了新院子,隻有爸媽舍不得離開他們的老人留下的這座舊院子。我們讓他們在別處住些日子,時間長了他們還是想回這老院裏再住些日子。雖然院還是那個院,人卻變了,小孩變成了大人,大人變成了老人,弟弟妹妹們都變成爸爸媽媽了,有的已成了爺爺奶奶。

以前我回到娘家,什麼閑心也不用管,一切都由母親操辦。母親一生中最勤勞,最能吃苦。弟弟妹妹們還很小的時候,她除了做許多家務,還抽出時間紡線織布,給我們做衣服,一年四季,從來不得歇息。要跟現在的年輕媳婦比起來,母親在那個時代是多麼辛苦。沒錢買縫紉機,做衣服全靠手工;沒錢買鞋,也買不到,也是全靠母親的一雙手來做。

以前母親遠遠望見我來了,就急著出門迎接。進了院,先給我打掃身上的土,然後就倒水,好吃的放一大堆,才忙著做飯。我家離娘家遠,以前交通又很不便,一年難得來上這麼一兩次。住上幾天後,母親就非讓我和她一塊串門去不可,說,“多日子沒來了,和我到村裏串串去,不去越生得認不得人了。”我不願去,說,“人家各人有各人的做的,都忙得要死,去了又麻煩人家。”因此,我很少隨她出去。我要走時,母親總是戀戀不舍,在院外邊的高台上一直到望不見我了,才一邊擦眼淚,一邊往回走。

現在母親隻能坐在炕上,望著我們進了門,話也不多說,大小便還要別人護著,吃飯連筷子也不會拿,真讓人心寒。雖然吃得好穿得好,就是不會走路。可我又一想,人總是要老的,人人都是這樣,這是自然規律。我很後悔以前不聽她的話,和她一起去串門。

小時候,我和同齡的孩子比起來,誰都沒有我幸福。那時院裏住著一大家人,中間房裏住著爺爺奶奶,東麵住著伯父伯母,我們住的是西屋。他們都是大人,隻有我一個小孩會在院裏跑;弟弟還小,不會走路,所以大人們特別疼愛我,尤其是爺爺奶奶,對我非常親。父親雖然脾氣不好,但從來沒有打過我,罵我也很少。如果我丟了錢,他不會罵,並且還不讓母親罵。我在三年級念書時,有一回要買本子,把錢丟了,母親罵我不操心,父親對母親說:“她丟了錢心裏也不好受,罵有什麼用。”其實母親隻不過是說了我幾句,說錢來得太不容易。我親眼見過有的孩子丟了錢或壞了什麼的,他們的爸媽又打又罵,哪有我幸福。

勍香離我們村不遠,一年有四次古會,每次古會都有劇團來唱戲。看戲是要買票的,大人一毛五分,小孩一毛,再小就不要了。以前小時跟著爺爺奶奶或姑姑們看戲不用買票,慢慢的長成大孩子了,要看就得買票。而我有時就不願買,就在賣票的門外等著,等到不收票時才進去看,這時戲唱了已有三分之一了。就這我也高興。有一回我在戲院外等著時,正好碰見父親來了,看見我孤零零地等在門外,非給我買票不行。我說不看,父親還是把票給我買了。這雖是點小事,可我記得非常清楚,就好像剛發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