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第五輯秋天詩緣(2)(1 / 3)

兩岸同胞不僅可以通郵、通航、還可以通商。《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即將噴勃而發,讓我們共同期待吧,期待兩岸和平統一的那一天早日到來。

時值夏日,時間老人又將走進一個新的秋天。我不知道,在新的秋天裏,“親親”河邊老太太守望的故事,是否還會激發我的創作靈感,我是否還會繼續在秋天寫詩,寫秋天的詩,在秋天寫秋天的詩。不過,秋天詩緣,業已在我詩歌創作的曆史上定格。

2009年夏,於武漢

森林

真奇怪,一連五個晚上做夢,夢到的都是森林,簡直成了一部森林夢的連續劇了。

夢中,好大好大的一片森林啊。森林裏,每棵樹木,都挺拔偉岸,高聳入雲,枝繁葉茂。樹木與樹木之間,它們又都相互攀附,牽手搭背,鬱鬱蔥蔥,把整個森林的地表,遮蓋無遺,黑蒙蒙的,陰森森的,連明媚的陽光都好像沒有能力擠進去似的。真的好威嚴,好莊重,好龐大,好神秘…第一個晚上夢見森林,不以為然;第二個晚上夢見森林,也淡然處之;第三個晚上夢見森林,感覺有點奇怪了,怎麼老是夢見森林?第四個晚上夢見森林,已坐臥不安了,大白天滿腦子晃蕩的都是森林;昨夜又夢見森林,夢中醒來,已不能入眠,流漣夢中,回味夢中,一直到天亮,都似醒非醒,似夢非夢,朦朦朧朧中,從那遙遠的森林裏,仿佛傳出一種聲音—在這片森林中,每一棵樹木,都在競爭陽光、競爭雨露、競相成才、競相成林。

真不可想象,同一個夢,竟然連做五次!且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內容,不知是否還要做下去!

其實,有生以來,我都沒有見到過真正的森林。森林的模樣,間或在畫中和電視裏,在不經意間,曾與之擦肩而過。現在回想起來,就連那不經意的間接印象,也淡然無存了,惟有這夢中的森林,難以釋懷。

夕陽西照,帶著森林的夢,踱步來到村東小溪旁的一片小森林裏,雙手抱合…。驟然間,我仿佛明白了什麼,你看:“三木”為“森”,二“木”為“林”,“二木下夕”不是“夢”嗎?啊,森林與夢,竟還有這麼多的禪機呢!

夕陽下,在這片涓涓流水旁的小森林裏,對於森林夢的詮釋,依稀找到了注腳。

在這個大千世界上,人頭攢動,熙熙攘攘,我們每一個人又何嚐不是一棵流動的樹木呢?同樣吸收空氣,同樣競爭雨露,同樣競爭陽光,同樣競相成才。

物以聚為大,不是嗎?“二木”才能為“林”,“三人”方能為“眾”。驀然,我不禁想起五年前的今天,我曾寫過的一首小詩《獨木林》:

我是一株獨木樹

來自遙遠的森林

風兒告訴我

是一捧濕土給了我生命

等我漸漸長大

急著要回歸屬於我的森林

可是腳下的根已深

有一天風雨來臨

牧歸人攜著羊群匆匆奔向我的懷抱

牧鞭聲聲才知曉自己周圍已成林啊,難怪呢,原來五年前我就曾經做過“森林夢”啊!

多麼的巧合,五年前的《獨木樹》與五年後連做五次的《森林》夢!

歲月記憶

——跋陳貞詩集《三品人生》朱廣輝

深夜,捧讀陳貞兄這本還散發著墨香的《三品人生》詩集(清樣),我的內心不禁泛起了波瀾——欣喜、激動、欽佩、祝願。幾重感慨,幾多驚歎,一如錢塘江的浪潮在心靈的堤岸洶湧澎湃。

繼2001年黃河出版社出版陳貞的詩集《陳貞情懷》十年後,詩人陳貞——十年積累,十年沉澱,十年汲取,十年升華。他的第三本詩集《三品人生》,即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並再次成為詩人獻給廣大讀者和詩友最真誠的禮物。

我和陳貞是摯友。從他的詩集《潮》到《陳貞情懷》再到《三品人生》,我們共同見證了陳貞詩歌的成長。用陳貞兄自己的話說:“大千世界,一事一物,一言一行,無不是一首流動的詩……詩人的工作就是:用犀利的目光去觀察;用滴著血的心去感知;用口叼著的刀去挖掘;用建築師的匠心來砌築詩歌這座神聖的殿堂”。在詩歌的殿堂裏,陳貞的詩,可以說已經超越了詩的自身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