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卷三十四 聞人生野戰翠浮庵 靜觀尼晝錦黃沙巷(1 / 3)

詩雲: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

不是三生應判與,直須慧劍斷邪思。

話說世間齊眉結發,多是三生分定,盡有那揮金霍玉,百計千方圖謀成就的,到底卻捉個空。有那一貧如洗,家徒四壁,似司馬相如的,分定時,不要說尋媒下聘與那見麵交談,便是殊俗異類,素昧平生,意想所不到的,卻得成了配偶。自古道:“姻緣本是前生定,曾向幡桃會裏來”。見得此一事,非同小可。隻看從古至今,有那昆侖奴、黃衫客、許虞侯,那一班驚天動地的好漢,也隻為從險阻艱難中成全了幾對兒夫婦,直教萬古流傳。奈何平人見個美貌女子,便待偷雞吊狗,滾熱了又妄想永遠做夫妻。奇奇怪怪,用盡機謀,討得些寡便宜,在玷辱人家門風。直到弄將出來,十個九個死無葬身之地。

說話的,依你如此說,怎麼今世上也有偷期的倒成了正果?也有奸騙的,到底無事,怎見得便個個死於非命?看官聽說,你卻不知,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夫妻自不必說,就是些閑花野草,也隻是前世的緣分。假如偷期的,成了正果,前緣湊著,自然配合,奸騙的保身沒事,前緣償了,便可收心。為此也有這一輩,自與那癡迷不轉頭送了性命的不同。

如今且說一個男假為女,奸騙亡身的故事。蘇州府城有一豪家莊院,甚是廣闊。莊側有一尼庵,名曰功德庵。也就是豪家所造。庵裏有五個後生尼姑,其中隻有一個出色的,姓王,乃雲遊來的,又美麗,又風月,年可二十來歲。是他年紀最小,卻是豪家生意,推他做個庵主。元來那王尼有一身奢嘛的本事:第一件一張花嘴,數黃道白,指東話西,專一在官室人家打踅,那女眷們沒一個不被他哄得投機的。第二件,一付溫存情性,善能休察人情,隨機應變的幫村。第三件,一手好手藝,又會寫作,又會刺繡,那些大戶女眷,也有請他家裏來教的,也有到地庵裏就教的。又不時有那來求子的,來做道場保禳災悔的;他又去富貴人家及鄉村婦女誘約到庵中作會。庵有淨室十六間,各備床褥衾枕,要留宿的極便。所以他庵中沒一日沒女眷來往。或在庵過夜,或兒日停留。又有一輩婦女,赴庵一次過,再不肯來了的。至於男人,一個不敢上門見麵。因有豪家出告示,禁止遊客閑人。就是豪家妻女在內,夫男也別嫌疑,恐怕罪過,不敢輕來打攪。所以女人越來得多了。

話休絮煩,有個常州理刑廳隨著察院巡曆,查盤蘇州府的,姓袁,因查盤公署,就在察院相近不便,亦且天氣炎熱,要個寬敞所在歇足。縣間借得豪家莊院,送理刑去住在裏頭。一日將晚,理刑在院中閑步,見有一小樓極高,可以四望。隨步登樓,隻見樓中塵積,蛛網蔽戶,是個久無人登的所在。理刑喜他微風遠至,心要納涼,不覺遷延,佇立許久。遙望側邊,對著也是一座小樓。樓中有三五個少年女娘,與一個美貌尼姑,嘻笑玩耍。理刑倒躲過身子,不使那邊看見。偷眼在窗裏張時,隻見尼姑與那些女娘或是摟抱一會,或是勾肩搭背,偎臉接唇一會。理刑看了半晌,搖著頭道:“好生作怪!若是女尼,緣何作此等情狀?事有可疑。”放在心裏。

次日,喚皂隸來問道:“此間左側有個庵是甚麼用?”皂隸道:“是某爺家功德用。”理刑道:“還有男僧在內?女僧在內?”皂隸道:“止有女僧五人。”理刑道:“可有香客與男僧來往麼?”皂隸道:“因是女僧在內,有某爺家做主,男人等閑也不敢進門,何況男僧?多隻是鄉室人家女眷們往來,這是日日不絕的。”理刑心疑不定,恰好知縣來參。理刑把昨晚所見與知縣說了。知縣分付兵快,隨著理刑,抬到尼庵前來,把前後密地圍住。

理刑親自進庵來,眾尼慌忙接著。理刑看時,隻有四個尼姑,昨日眼中所見的,卻不在內。問道:“我聞說這庵中有五個尼姑,緣何少了一個?”四尼道:“庵主偶出。”理刑道:“你庵中有座小樓,從那裏上去的?”眾尼支吾道:“庵中隻是幾間房子,不曾有甚麼樓。”理刑道:“胡說!”領了人,各處看一遍,眾尼臥房多看過,果然不見有樓。理刑道:“又來作怪!”就喚一個尼姑,另到一個所在,故意把閑話問了一會,帶了開去,卻叫帶這三個來,發怒道:“你們輒敢在吾麵前說謊!方才這一個尼姑,已自招了。有樓在內,你們卻怎說沒有?這等奸詐可惡,快取拶來!”眾尼慌了,隻得說出道:“實有一樓,從房裏床側紙糊門裏進去就是。”理刑道:“既如此,緣何隱瞞我?”眾尼道:“非敢隱瞞爺爺,實是還有幾個鄉室家夫人小姐在內,所以不敢說。”推官便叫眾尼開了紙門,帶了四五個皂隸,彎彎曲曲,走將進去,方是胡梯。隻聽得樓上嘻笑之聲,理刑站住,分付皂隸道:“你們去看!有個尼姑在上麵時,便與我拿下來!”皂隸領旨,一擁上樓去。隻見兩個閨女三個婦人,與一個尼姑,正坐著飲酒。見那兒個公人驀上來,吃那一驚不小,四分五落的,卻待躲避。眾皂一齊動手,把那嬌嬌嫩嫩的一個尼姑,橫拖倒拽,捉將下來。拽到當麵,問了他臥房在那裏,到裏頭一搜,搜出白綾汗巾十九條,皆有女子元紅在上。又有簿藉一本,開載明白,多是留宿婦女姓氏,日期,細注“某人是某日初至,某人是某人薦至。某女是元紅,某女元係無紅”,一一明白。理刑一看,怒發衝冠,連四尼多拿了,帶到衙門裏來。庵裏一班女眷,見捉了眾尼去,不知甚麼事發,一齊出庵,雇轎各自回去了。

且說理刑到了衙門裏,喝叫動起刑來。堅稱“身是尼僧,並無犯法”。理刑又取穩婆進來,逐一驗過,多是女身。理刑沒做理會處,思量道:“若如此,這些汗巾簿藉,如何解說?”喚穩婆密問道:“難道毫無可疑?”穩婆道:“止有年小的這個尼姑,雖不見男形,卻與女人有些兩樣。”理刑猛想道:“從來聞有縮陽之術,既這一個有些兩樣,必是男子。我記得一法,可以破之。”命取油塗其陰處,牽一隻狗來舔食,那狗聞了油香,伸了長舌舔之不止。元來狗舌最熱,舔到十來舔,小尼熱癢難煞,打一個寒噤,騰的一條棍子直統出來,且是堅硬不倒,眾尼與穩婆掩麵不迭。理刑怒極道:“如此奸徒!死有餘辜。”喝叫拖翻,重打四十,又夾一夾棍,教他從實供招來蹤去跡。隻得招道:“身係本處遊僧,自幼生相似女,從師在方上學得采戰伸縮之術,可以夜度十女。一向行白蓮教,聚集婦女奸宿。雲遊到此庵中,有眾尼相愛留住。因而說出能會縮陽為女,便充做本庵庵主,多與那夫人小姐們來往。來時誘至樓上同宿,人鄉不疑。直到引動淫興,調得情熱,方放出肉具來,多不推辭。也有剛正不肯的,有個淫咒迷了他,任從淫欲,事畢方解。所以也有一宿過,再不來的。其餘盡是兩相情願,指望永遠取樂,不想被爺爺驗出,甘死無辭。”

方在供招,隻見豪家聽了妻女之言,道是理刑拿了家用尼姑去,寫書來囑托討饒。理刑大怒,也不回書,竟把汗巾、簿藉,封了送去。豪家見了羞赧無地。理刑乃判雲:

審得王某係三吳亡命。憂仆奸徒。倡白蓮以惑黔首,抹紅粉以溷朱顏。教祖沙門,本是登岸和尚;嬌藏金屋,改為入幕觀音。抽玉筍合掌禪床,孰信為尼為尚?脫金蓮展身繡榻,誰知是女是男?譬之鸛入鳳巢,始合《關雌》之好;蛇遊龍窟,豈無雲雨之私!明月本無心,照霜閨而寡居不寡;清風原有意,入朱戶而孤女不孤。廢其居,火其書,方足以滅其跡;剖其心,刳其目,不足以盡其辜。

判畢,分付行刑的,百般用法擺布,備受慘酷。那一個粉團也似的和尚,怎生熬得過?登時身死。四尼各責三十,官賣了,庵基拆毀。那小和尚屍首,拋在觀音潭。聞得這事的,都去看他。見他陽物累垂,有七八寸長,一似驢馬的一般,盡皆掩口笑道:“怪道內眷們喜歡他!”平日與他往來的人家內眷,聞得此僧事敗,吊死了好幾個。這和尚奸騙了多年,卻死無葬身之所。若前此回頭,自想道不是久長之計,改了念頭,或是索性還了俗,娶個妻子,過了一世,可不正應著看官們說的道“叫騙的也有沒事”這句話了?便是人到此時,得了些滋味,昧了心肝,直待至死方休。所以凡人一走了這條路,鮮有不做出來的。正是:

善惡到頭終有報,隻爭來早與來遲!

這是男妝為女的了,而今有一個女妝為男,偷期後得成正果的話。洪熙年間,湖州府東門外有一儒家,姓楊,老兒亡故,一個媽媽同著小兒子並一個女兒過活。那女兒年方一十二歲,一貌如花,且是聰明。單隻從小的三好兩歉,有些小病。老媽媽沒一處不想到,隻要保佑他長大,隨你甚麼事也去做了。忽一日,媽媽和女兒正在那裏做繡作,隻見一個尼姑步將進來,媽媽歡喜接待。元來那尼姑,是杭州翠浮庵的觀主,與楊媽媽來往有年。那尼姑也是個花嘴騙舌之人,平素隻貪些風月,庵裏收拾下兩個後生徒弟,多是通同與他做些不伶俐勾當的。那時將了一包南棗,一瓶秋茶,一盤白果,一盤粟子,到楊媽媽家來探望。敘了幾句寒溫,那尼姑看楊家女兒時,生得如何:

休態輕盈,豐姿旖旎。白似梨花帶雨,嬌如桃瓣隨風。緩步輕移,裙拖下露兩竿新筍;合羞欲語,領緣上動一點朱櫻。直饒封陟不生心,便是魯男須動念。

尼姑見了,問道:“姑娘今年尊庚多少?”媽媽答道:“十二歲了,諸事倒多伶俐,隻有一件沒奈何處:因他身子怯弱,動不動三病四痛,老身恨不得把身子替了他。為這一件上,常是受怕擔憂。”尼姑道:“媽媽,可也曾許個願心保禳保禳麼?”媽媽道;“咳!那一件不做過?求神拜佛,許願禱告,隻是不能脫身。不知是什麼晦氣星進了命,再也退不去!”尼姑道:“這多是命中帶來的。請把姑娘八字與小尼推一推看。”媽媽道:“師父元來又會算命,一向不得知。”便將女兒年月日時,對他說了。

尼姑做張做智,算了一回,說道:“姑娘這命,隻不要在媽媽身伴便好。”媽媽道:“老身雖不舍得他離眼前,今要他病好,也說不得。除非過繼到別家去,卻又性急裏沒一個去處。”尼姑道:“姑娘可曾受聘了麼?”媽媽道:“不曾。”尼姑道:“姑娘命中犯著孤辰,若許了人家時,這病一發了不得。除非這個著落,方合得姑娘貴造,自然壽命延長,身體旺相。隻是媽媽自然舍不得的,不好啟齒。”媽媽道:“隻要保得沒事時,隨著那裏去何妨?”尼姑道:“媽媽若割舍得下時,將姑娘送在佛門做個世外之人,消災增福,此為上著。”媽媽道:“師父所言甚好,這是佛天麵上功德。我雖是不忍拋撇。譬如多病多痛死了,沒奈何走了這一著罷。也是前世有緣,得與師父廝熟。倘若不棄,便送小女與師父做個徒弟。”尼姑道:“姑娘是一點福星,若在小庵,佛麵上也增多少光輝,實是萬分之幸。隻是小尼怎做得姑娘的師父?”媽媽道:“休恁他說!隻要師父抬舉他一分,老身也放心得下。”尼姑道:“媽媽說那裏話?姑娘是何等之人,小尼敢怠慢他!小庵雖則貧寒,靠著施主們看覷,身衣口食,不致淡泊,媽媽不必掛心。”媽媽道:“恁地待選個日子,送到庵便了。”媽媽一頭看曆日,一頭不覺簌簌的掉淚。尼姑又勸慰了一番。媽媽揀定日子,留尼姑在家,住了兩日,雇隻船叫女兒隨了尼姑出家。母子兩個抱頭大哭一番。

女兒拜別了母親,同尼姑來到庵裏,與眾尼相見了,拜了師父,擇日與他剃發,取法名叫做靜觀。自此楊家女兒便在翠浮庵做了尼姑,這多是楊媽媽沒生意,有詩為證:

弱質雖然為病磨,無常何必便來拖?

等閑送上空門路,卻使他年自擇窩。

你道尼姑為甚攛掇楊媽媽叫女兒出家?元來他日常要做些不公不法的事,全要那兒個後生標致徒弟做個牽頭,引得人動。他見楊家女兒十分顏色,又且媽媽隻要保扶他長成,有甚事不依了他?所以他將機就計,以推命做個人話,唆他把女兒送入空門,收他做了徒弟。那時楊家女兒十二歲上,情竇未開,卻也不以為意。若是再大幾年的,也抵死不從了。自做了尼姑之後,每常或同了師父,或自己一身到家來看母親,一年也往來幾次。媽媽本是愛惜女兒的,在身邊時節,身子略略有些不爽利,一分便認做十分,所以動不動,憂愁思慮。離了身畔,便有些小病,卻不在眼前,倒省了許多煩惱。又且常見女兒到家,身子健旺;女兒怕娘記掛,口裏隻說舊病一些不發。為此,那媽媽一發信道該是出家的人。也倒不十分懸念了。

話分兩頭。卻說湖州黃沙巷裏有一個秀才,複姓聞人,單名一個嘉字,乃祖貫紹興。因公公在烏程處館,超藉過來的。麵似潘安,才同子建,年十六歲。堂上有四十歲的母親,家貧未有妻室。為他少年英俊,又且氣質閑雅,風流瀟灑,十分在行,朋友中沒一個不愛他敬他的。所以時常有人齎助他。至於邀遊宴飲,一發罷他不得。但是朋友們相聚,多以聞人生不在為歉。

一日,正是正月中旬天氣,梅花盛發。一個後生朋友,喚了一隻遊船,拉了聞人生往杭州耍子,就便往西溪看梅花。聞人生稟過了母親同去,一日夜到了杭州。那朋友道:“我們且先往西溪,看了梅花,明日進去。”便叫船家把船撐往西溪。不上個把時辰,到了。泊船在岸,聞人生與那朋友,步行上崖,叫仆從們挑了酒盒,相挈而行。約有半裏多路,隻見一個鬆林,多是合抱不交的樹。林中隱隱一座庵觀,周圍一帶粉牆包裹,向陽兩扇八字牆門,門前一道溪水,甚是僻靜。兩人走到庵門前閑看,那庵門掩著,裏麵卻象有人窺覷。那朋友道:“好個清幽庵院!我們扣門進去討杯茶吃了去,何如?”聞人生道“還是趁早去看梅花要緊。轉來進去不遲。”那朋友道:“有理,有理。”拽開腳步便去,頃刻間走到,兩人看梅花時,但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