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浙江的城市化與城鄉統籌(3 / 3)

[5]JacobsJ,TheEconomyofCities.NewYork:Vintage,1969.

[6]ArthurO·Sullivan.UrbanEconomics.TheMcGraw·HillCompanies,Inc.2000.

[7]JessGasper,EdwardL,Glaeser.InformationTechnologyandtheFutureofCities.JournalofUrbanEconomics,1998(43):136·156.

[8]StuartS.Rosenthal,WilliamC.Strange,Geography,IndustrialOrganization,andAgglomeration.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May2003,85(2):377·393.

[9]SukkooKim,UrbanDevelopmentintheUnitedStates,1690—1990.NBERworkingpaper,7120,1999.

[10]BarroRobertJ.andSala·i·Martin,X.,Convergenc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2,100(2):223·251.

[11]FriedmanJohn,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ACaseStudyofVenezuela.Cambridge:TheMITPress.

[12]GottmanJ.,Megalopolis,ortheUrbanizationoftheNortheasternSeaboard.EconomicGeography,1957,33(7):31·40.

[13]HirschmanAlbertO.,TheStrategyofEconomicDevelopment.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1958.

[14]MyrdalGunnar,EconomicTheoryandUnderDevelopedRegions.London:Duckworth,1957.

[15]PerrouxFrancois,NoteSurLaNotionDePoleDe.Croissance.EconomiqueAppliquee,1995(1·2):307·320.

[16]AdamsD.,MobilizingHouseholdSavingsthroughRuralFinancialMarkets.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1978(26):547·60.

[17]AvishayBravermanandJ.LuisGuasch,RuralCreditMarketsandInstitutionsinDevelopingCountries:LessonsforPolicyAnalysisfromPracticeandModernTheory.WorldDevelopment,Volume14,1986,Issues10·11:1253·1267.

[18]BellC.,Srinivasan,T.N.UaryC,.Rationing,Spillover,andInterlinkinginCreditMarkets:TheCaseofRuralPunjab.OxfordEconomicPapers,1997(49):557·585.

[19]FloroM.S.andP.Yotopoulos,InformalCreditMarketsandthe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TheCaseofPhilippineAgriculture.Boulder,CO:WestviewPress,1991.

[20]KurupT.V.N,PriceofRuralCredit:AnEmpiricalAnalysisofKerala.EconomicandPoliticalWeekly,1976,11,July3.

[21]PatrickH.T,FinancialDevelopmentandEconomicGrowthinUnderdevelopedCountries.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1996(14):174·89.

[22]SanjayJain,SymbiosisVS.Crowding·out:TheInteractionofFormalandInformalCreditMarketsinDevelopingCountrics,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1999(59):419·444.

[23]XeiPing,ReformsofChina·sRuralCreditCooperativeandPolicyOptions.ChinaEconomicReview,2003(14):434·442.

[24]董大敏.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研究綜述,商業經濟,2004(10).

[25]高慧、王桂新.發達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市化發展研究——以浙江省柯橋、柳市兩鎮為例.西北人口,2005(1).

[26]黃勇、楊周順.浙江城市化進程的回顧與展望.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0(1).

[27]黃勇、朱磊.大都市區:長江三角洲區域城市化發展的必然選擇.浙江社會科學,2003(2).

[28]李建軍.中國地下金融調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9]李建中.推進浙江城市化進程的戰略思考.浙江社會科學,1999(3).

[30]李揚、楊思群.風險投資:為中小企業加油.銀行家,2002(10).

[31]李永剛.民營企業群落式聚集演進與浙江城市化發展.經濟問題研究,2004(1).

[32]李植斌、汪偉新.浙江省90年代區域經濟差異變動研究.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3).

[33]劉鋒.浙江省區域經濟差異探究.經濟論壇,2007(9).

[34]劉平量、曾賽豐.製度創新與道路選擇:城市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5]劉亭、倪樹高.試論浙江城市化的特殊性研究,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04(2).

[36]呂燕萍、王麗華.浙江區域經濟差異成因及對策研究.特區經濟,2007(9).

[37]孟國梁.以市場化融資推進城市化進程——對紹興市政府投資類公司的調查.2003(3).

[38]寧登.21世紀中國城市化機製研究.城市規劃彙刊,2000(3).

[39]寧越敏.新城市化進程——90年代中國城市化動力機製和特點探討.地理學報,1998(5).

[40]潘雲鶴、史晉川.浙江省“十五”至2015年經濟社會發展前瞻.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41]錢陳、史晉川.浙江城市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浙江社會科學,2006(5).

[42]史晉川.浙江省改革開放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43]史晉川、羅衛東.浙江現代化道路研究(1978—1998).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44]史晉川、謝瑞平.長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的市場基礎.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7).

[45]童宗煌、周武夫.浙江省地級市行政區劃調整探討.規劃師,2004(11).

[46]“推進浙江城市化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課題組.推進浙江城市化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統計研究,2001(12).

[47]王自亮、錢雪亞.從鄉村工業化到城市化——浙江現代化的過程、特征與動力.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48]吳莉婭.生產要素市場化與江蘇城市化動力機製演變.地理科學,2006(5).

[49]肖六億.勞動力流動與城市化的地區差異.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5/26/32431.html.

[50]許兵.浙江工業化結合城市化的發展道路.浙江統計,2006(9).

[51]許曉華、章明卓.浙江城市化機製與對策.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52]薛鳳旋、楊春.外資:發展中國家城市的新動力——珠江三角洲個案研究.地理學報,1997(3).

[53]張建華、徐維祥、俞靜、林文武.基於區域塊狀經濟差異下的浙江省城市化差異研究.經濟論壇,2007(11).

[54]張明舉、耿黎.市場化與農村城市化.國土經濟,2002(3).

[55]張鬱、周慧秋.論民營經濟對浙江省城市化進程的推動作用.邊疆經濟與文化,2004(7).

[56]周一星、曹廣忠.改革開放20年來的中國城市化進程.城市規劃,1999(12).

[57]朱冰心.浙江民間金融發展現狀及其規範.地方經濟,2007(11).

[58]曹永森.美國市政體製改革:背景、過程與發展趨勢.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2(5).

[59]陳武明.浙江的現代化與城市化理論研討會綜述.浙江社會科學,1999(2).

[60]陳自芳.論近代杭州城市化的創新動力,浙江社會科學.1999(6).

[61]葛立成.產業集聚與城市化的地域模式——以浙江省為例.中國工業經濟,2004(1).

[62]郭占恒.浙江省土地征用與工業化、城市化、非農化進程.經濟研究參考,2002(42).

[63]金祥榮、朱希偉.專業化產業區的起源與演化——一個曆史與理論視角的考察.經濟研究,2002(8).

[64]卡蘿塔·佩蕾絲著.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65]劉亭、金新仁.城市化:我國跨世紀發展的戰略選擇.浙江經濟,1998(11).

[66]劉亭、倪樹高.試論浙江城市化進程.浙江社會科學,1996(4).

[67]史晉川、金祥榮、趙偉.製度變遷與經濟發展:溫州模式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68]史晉川、汪煒、錢滔等.民營經濟與製度創新:台州現象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69]推進浙江城市化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課題組.推進浙江城市化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統計研究,2001(12).

[70]徐和平、李明秀、李慶餘等.公共政策與當代發達國家城市化模式:美國郊區化的經驗與教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1]劉亭.城市化:一石激起千層浪.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72]浙江省計經委綜合篇課題組.浙江工業的崛起和富有特色的發展道路.浙江工業發展五十年:1949—1999,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0.

[73]浙江省經濟研究中心.浙江省情(1949—1984).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74]浙江省統計局.新浙江五十年統計資料彙編.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

[75]浙江省委政研室、浙江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浙江經濟年鑒(1986—1991).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76]周振華.論城市綜合創新能力.上海經濟研究,2002(7).

[77]蔡秀玲.論小城鎮建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8]陳振光、胡燕.西方城市管治:概念與模式.城市規劃,2000(9).

[79]戴韞卓、丁菡.浙江省縣級以上城鎮建成區規模擴展研究.浙江國土資源,2007(7).

[80]鄧宏圖.曆史上的“官商”:一個經濟學分析.經濟學(季刊),2003(3).

[81]傅崇蘭、陳光庭、董黎明等.中國城市發展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82]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課題組.浙江工業園區建設和城市化互動研究.http://www.raresd.com/20080110200687.htm.

[83]黃設等.浙江省工業園區發展及績效評估研究.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84]景普秋.產業演進、勞動力轉移與城市化發展——對中國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探索.廈門大學博士後論文出站報告,2005.

[85]劉世錦等.傳統與現代之間——增長模式轉型與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選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86]麻土華、張芸、王建國等.浙江省城鎮空間擴展與經濟發展關係的遙感研究.浙江國土資源,2002(2).

[87]馬裕祥、毛必林.浙江城市.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

[88]盛世豪.浙江工業結構演變過程的基本特征.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0(1).

[89]田明、常春平.小城鎮發展存在的障礙及製度創新的要點.城市規劃,2003(7).

[90]徐維祥.產業集群與城鎮化互動發展機製及運作模式研究.浙江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91]楊瑞龍.我國製度變遷方式轉換的三階段論——兼論地方政府的製度.經濟研究,1998(1).

[92]葉裕民.中國城市化之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93]趙燕菁.從城市管理走向城市經營.城市規劃,2002(11).

[94]趙玉閣.浙江小城鎮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和對策研究.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04(5).

[95]浙江省計經委社會發展處課題組.浙江小城鎮建設研究報告.研究與建議,1999(16).

[96]浙江省計經委綜合篇課題組.浙江工業的崛起和富有特色的發展道路,載浙江工業發展五十年:1949—1999,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0.

[97]浙江省經貿委課題組.先進製造業基地的重要依托——浙江省“塊狀經濟”發展報告.載浙江區域經濟發展報告,2007.

[98]浙江省統計局課題組.我省民營經濟發展的曆史沿革及變化特征.今日浙江,2004(3).

[99]鄒兵.漸近式改革與中國的城市化.城市規劃,2001(6).

[100]陳誌昂、繆仁炳.浙江省市場化水平的測度和評估.浙江社會科學,2001(1).

[101]崔功豪、馬潤潮.中國自下而上城市化的發展及其機製.地理學報,1999(2).

[102]傅允生.浙江市場化進程的路徑選擇與特點分析.商業經濟與管理,2003(10).

[103]顧海兵.中國經濟市場化程度測定不要陷入誤區.價格理論與實踐,2003(5).

[104]顧海兵.中國經濟市場化的程度判斷.工商行政管理,1995(6).

[105]郭金喜.都市型工業集聚效應的動態分析:以上海為例.上海經濟研究,2006(3).

[106]黃毅.浙江市場化研究,史晉川、羅衛東等浙江現代化道路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07]黃勇.浙江城市化道路及其政策選擇.宏觀經濟研究,2000(7).

[108]李俊傑.浙江經濟市場化程度度量與分析.商業經濟與管理,1999(6).

[109]林長興、王雅紅.對浙江經濟市場化程度的初步判斷——基於非行政管製標準的總體度量.浙江社會科學,2000(6).

[110]劉傳江.中國城市化的製度安排與創新.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111]陸立軍、,白小虎、王祖強.市場義烏——從雞毛換糖到國際商貿.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12]史晉川、李甫軍.龍港城鎮化中的製度創新與政府角色,載史晉川,金祥榮,趙偉等.製度變遷與經濟發展:溫州模式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113]汪水波、馬力宏.浙江農村城鎮化道路探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14]汪煒.政府主導下的民資建城——台州新中心城區建設的案例研究,載史晉川、汪煒、錢滔等.民營經濟與製度創新:台州現象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115]王雪亮、錢雪亞.從鄉村工業化到城市化:浙江現代化的過程、特征與動力.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116]王雅莉.城市化經濟運行分析:一個城市化經濟的均衡模型及其應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

[117]徐劍鋒.城市化:義烏模式及其啟示.浙江社會科學,2002(6).

[118]徐劍鋒.中小城市的爆炸性發展———以浙江省義烏市為例.城市發展研究,2003(3).

[119]葉建亮.政府、市場與公共產品——溫州舊城改建的案例分析及其啟示,載史晉川等製度變遷與經濟發展:溫州模式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120]趙紅軍.交易效率、城市化與經濟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21]朱康對.來自底層的革命——從龍港農民城看溫州模式城市化中的市民社會成長.戰略與管理,2003(6)

[122]陳武明.浙江的現代化與城市化理論研討會綜述.浙江社會科學,1999(2).

[123]鄧月仙.加快麗水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考.麗水學院學報,2008(1).

[124]杜能.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125]馮垚.城市群理論與都市圈理論比較.理論探索,2006(3).

[126]李駿陽、夏惠芳.開發區“飛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2).

[127]林毅夫.發展戰略、自生能力和經濟收斂.經濟學(季刊),2002(2).

[128]陸大道.二○○○年我國工業生產力布局總圖的科學基礎.1984年全國經濟地理和國土規劃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地理科學,1986(2).

[129]陸大道.區域發展及其空間結構.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130]陸大道.論區域的最佳結構與最佳發展——提出“點—軸係統”和“T”型結構以來的回顧與再分析.地理學報,2001(2).

[131]陸立軍.加快“浙中城市群”建設.浙江經濟,2007(3).

[132]羅金良.構建城市群實現浙中崛起浙江省金華市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梅州日報,2008·04·03.

[133]錢陳、姚如青.城市空間拓展與發展模式轉型.2006年浙江大學工作論文.

[134]宋鄂平等.麗水區域塊狀經濟地理分布特征、績效與形成機製研.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5(4).

[135]楊守春.對浙中城市群的幾點認知和建議.金華日報,2008·05·12.

[136]葉裕民.中國城市化之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137]張玲耕.試論台州撤地設市對台州區域經濟的推動作用.台州社會科學,2002(3).

[138]張濤、王建偉.金華攻略:浙中城市群悄然崛起.麗水日報,2008·04·03.

[139]浙江省發展改革委員會.麗水城市化發展戰略的探討,2002.

[140]莊育平、董樹榮,盧朝升.關於麗水經濟發展模式的思考.麗水學院學報,2004(6).

[141][美]德布拉吉·瑞.發展經濟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142]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北京市城鄉社會保障統籌發展的思路.中國經濟導刊,2007(10).

[143]曹力群.農村金融體製改革與農戶借貸行為研究.課題報告,2000.

[144]陳運國、陳和平.新農村建設的問題與思考.宏觀經濟管理,2007(12).

[145]程漱蘭.農村金融體係設計別忘了農民才是主角.經濟學消息報,1997·02·07.

[146]丁少群、林義.農村醫療保障模式比較與製度選擇.改革,2005(9).

[147]杜曉山.農村金融體係框架、農村信用社改革與小額信貸.中國農村經濟,2002(8).

[148]段世江、付羽、胡倩茹.城鄉統籌框架下的河北省農村社會保障體係模式.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

[149]高帆.新農村建設:一個政治經濟學視角的解析.當代經濟科學,2007(1).

[150]高帆.我國農村中的需求型金融抑製及其解除.中國農村經濟,2002(12).

[151]高亮.規範農村民間金融發展的思考與建議.農村經濟,2007(6).

[152]葛兵.發展產業集群是實現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路徑.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2).

[153]韓俊.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製度體係.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9).

[154]黃陽平.論城鄉勞動力市場的統一性.中國經濟問題,2007(3).

[155]賀振華.農戶外出、土地流轉與土地配置效率.複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156]薑作培.建立城鄉統籌發展的政府運作機製.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4(3).

[157]景天魁.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思路與對策.思想戰線,2004(1).

[158]康高波.農地股份製:我國農村土地流轉製度的優化選擇.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159]賴瓊玲、董健.建立新型農村社會保障製度的構想.現代財經,2005(3).

[160]李陳華、柳思維.城鄉勞動力市場的二元經濟理論與政策.中國軟科學,2006(3).

[161]李厚廷.新農村建設:戰略目標與策略選擇.宏觀經濟研究,2007(12).

[162]李景韜.我國城鄉社會保障統籌謅議.蘭州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163]李景韜.政府在城鄉社會保障統籌建設中的作用分析.發展月刊,2007(2).

[164]林梅.城鄉統籌發展與農村社會保障製度建設.科學社會主義,2007(2).

[165]林毅夫.建設新農村既是目標又是手段.改革,2006(3).

[166]林毅夫.關於農村勞動力向非農轉移是解決“三農”問題核心的演講.“三農”問題國際會議,2004.

[167]陸鬆福.浙江農地土地流轉的主要模式.浙江經濟,2005(11).

[168]陸磊.以行政資源和市場資源重塑三層次農村金融服務體係.金融研究,2003.

[169]羅來武等.從“機構觀”到“功能觀”:中國農村金融製度創新的路徑選擇.中國農村經濟,2004.

[170]馬曉河.統籌城鄉發展、建設新農村及其政策建議.改革,2006(1).

[171]裴勁鬆、宋瑞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構建和諧社會新農村.生產力研究,2007(11).

[172]彭紅利.金融抑製背景下農村金融體係的重構.農村經濟,2007(2).

[173]全廣明.城鄉統籌發展視角的農村製度創新.浙江學刊,2005(5).

[174]施從美、倪慧.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體製創新.統計與決策,2008(3).

[175]史清華.農戶借貸行為演變趨勢比較研究.中國經濟問題,2006(3).

[176]譚向勇、辛賢.農業經濟學(第二版).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5.

[177]萬廣華、史清華、湯樹梅.轉型經濟中農戶儲蓄行為:中國農村的實證.經濟研究,2003(5).

[178]吳光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的完善.農村經濟,2007(7).

[179]吳雲勇、梁峰.中國農村社會保障模式及資金來源的路徑選擇.農村經濟,2007(5).

[180]謝平、徐忠、沈明高.農村信用社改革績效評價.金融研究,2006(1).

[181]謝平.中國農村信用合作社體製改革的爭論.金融研究,2001(1).

[182]徐忠、程恩江.利率政策、農村機構行為農村信貸短缺.金融研究,2004(12).

[183]許玉明.中國二元戶籍製度下不公平分配現實的批判和改革.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7(6).

[184]楊繼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探討.農村經濟,2007(10).

[185]楊立新、彩玉勝.城鄉統籌發展的理論輸理和深入探討.稅務與經濟,2007(3).

[186]餘麗生.浙江省農村社會保障製度建設的實證分析.財政研究,2006(8).

[187]曾康霖、王豔嬌.有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10).

[188]張傑.解讀中國農貸製度.金融研究,2004(2).

[189]章奇.中國農村金融現狀與政策分析.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工作論文,2003.

[190]趙春玲.地方政府主導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探討.經濟體製改革,2007(5).

[191]周天芸、李傑.農戶借貸行為與中國農村金融二元結構的經驗研究.世界經濟,2005(11).

[192]鄒欣.“準入開放”後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的思路.財政研究,2007(11).

1978—2008/後記

後記

《空間轉型:浙江的城市化進程》一書是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招標課題“改革開放30年來浙江的城市化進程”的最終研究成果。

本書也是合作研究的學術成果,全書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由史晉川教授和錢陳博士共同研究、設計和確立,各章內容由課題組研究人員分工協作寫出初稿,然後在反複討論的基礎上,由史晉川教授提出各章具體修改意見,進一步修改擴充完善,最終由史晉川教授負責修改統稿。全書各部分內容的研究和撰稿人員及署名順序如下:前言部分由史晉川教授撰寫,第一章由王爭博士研究生與史晉川教授合作研究撰寫,第二、三章由錢陳博士與史晉川教授合作研究撰寫,第四章由白小虎副教授與史晉川教授合作研究撰寫,第五章由金戈博士與史晉川教授合作研究撰寫,第六章由戰明華博士研究生撰寫。

浙江省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化進程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曆史,全方位和深入地研究浙江改革開放30年來的城市化進程是一項巨大的社會科學研究工程,在這層意義上,本書隻是一項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於作者學術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局限,本書定會存在一些不足甚至缺憾之處,也可能會無法避免掛一漏萬之情形的發生,本書作者真誠希望學界同仁和讀者提出寶貴的批評意見,以改進我們的研究。同時也期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將浙江城市化進程的研究進一步推向深入,取得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史晉川

2008年7月6日於杭州南都德加公寓

空間轉型:浙江的城市化進程

史晉川錢陳等著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空間轉型:浙江的城市化進程/史晉川,錢陳等著.—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11

(浙江改革開放三十年研究係列·理論篇)

ISBN978·7·308·06357·9

Ⅰ.空…Ⅱ.①史…②錢…Ⅲ.城市化-研究-

浙江省Ⅳ.F299.275.5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08)第170497號

空間轉型:浙江的城市化進程

史晉川錢陳等著

出品人傅強

叢書策劃徐有智

叢書主持袁亞春王長剛

責任編輯朱玲

封麵設計俞亞彤

出版發行浙江大學出版社

(杭州天目山路148號郵政編碼310028)

(E·mail:[email protected]

(網址:http://www.zjupress.com

http://www.press.zju.edu.cn)

電話:0571-8892559288273066(傳真)

排版杭州中大圖文設計有限公司

印刷杭州杭新印務有限公司

開本787mm×1092mm1/16

印張13

字數250千

版印次2008年11月第1版2008年11月第1次印刷

書號ISBN978·7·308·06357·9

定價26.00元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印裝差錯負責調換

浙江大學出版社發行部郵購電話(0571)88925591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導委員會

主任趙洪祝

副主任夏寶龍王國平巴音朝魯李強

黃坤明鄭繼偉張曦

成員胡慶國馬林雲陳一新胡堅

金興盛劉希平錢巨炎樂益民

楊建新鍾桂鬆陳榮林呂建

鄭倉元童健胡祖光梅新林

許江邵占維張金如陳德榮

孫文友徐止平孫建國梁黎明

張鴻銘陳榮高

“浙江改革開放三十年研究”係列叢書編輯委員會

主任黃坤明

副主任沈立江陳永昊胡堅陳榮

成員舒國增陳一新顧益康姚先國

史晉川馬力宏盛世豪朱家良

葛立成毛丹汪俊昌曾驊

浙江改革開放三十年研究係列·理論篇

空間轉型:浙江的城市化進程/1978—2008

1978—2008/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總序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總序

有人將文化比作一條來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來的河,這是說文化的傳統,通過縱向傳承和橫向傳遞,生生不息地影響和引領著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有人說文化是人類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載體、方式和方法,這是將文化作為人們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的整體。我們說,文化為群體生活提供規範、方式與環境,文化通過傳承為社會進步發揮基礎作用,文化會促進或製約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力量,已經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人類文化演化的進程中,各種文化都在其內部生成眾多的元素、層次與類型,由此決定了文化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來源於其內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國文化的曆久彌新,取決於其變遷過程中各種元素、層次、類型在內容和結構上通過碰撞、解構、融合而產生的革故鼎新的強大動力。

中國土地廣袤、疆域遼闊,不同區域間因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麵的差異,建構了不同的區域文化。區域文化如同百川歸海,共同彙聚成中國文化的大傳統,這種大傳統如同春風化雨,滲透於各種區域文化之中。在這個過程中,區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國文化的共同價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獨特個性支撐著、引領著本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從區域文化入手,對一地文化的曆史與現狀展開全麵、係統、紮實、有序的研究,一方麵可以藉此梳理和弘揚當地的曆史傳統和文化資源,繁榮和豐富當代的先進文化建設活動,規劃和指導未來的文化發展藍圖,增強文化軟實力,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輿論力量;另一方麵,這也是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研究中國文化、發展中國文化、創新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如今,區域文化研究日益受到各地重視,成為我國文化研究走向深入的一個重要標誌。我們今天實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其目的和意義也在於此。

千百年來,浙江人民積澱和傳承了一個底蘊深厚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的獨特性,正在於它令人驚歎的富於創造力的智慧和力量。

浙江文化中富於創造力的基因,早早地出現在其曆史的源頭。在浙江新石器時代最為著名的跨湖橋、河姆渡、馬家浜和良渚的考古文化中,浙江先民們都以不同凡響的作為,在中華民族的文明之源留下了創造和進步的印記。

浙江人民在與時俱進的曆史軌跡上一路走來,秉承富於創造力的文化傳統,這深深地融彙在一代代浙江人民的血液中,體現在浙江人民的行為上,也在浙江曆史上眾多傑出人物身上得到充分展示。從大禹的因勢利導、敬業治水,到勾踐的臥薪嚐膽、勵精圖治;從錢氏的保境安民、納土歸宋,到胡則的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從嶽飛、於謙的精忠報國、清白一生,到方孝孺、張蒼水的剛正不阿、以身殉國;從沈括的博學多識、精研深究,到竺可楨的科學救國、求是一生;無論是陳亮、葉適的經世致用,還是黃宗羲的工商皆本;無論是王充、王陽明的批判、自覺,還是龔自珍、蔡元培的開明、開放,等等,都展示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浙江人民求真務實的創造精神。

代代相傳的文化創造的作為和精神,從觀念、態度、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上,孕育、形成和發展了淵源有自的浙江地域文化傳統和與時俱進的浙江文化精神,她滋育著浙江的生命力、催生著浙江的凝聚力、激發著浙江的創造力、培植著浙江的競爭力,激勵著浙江人民永不自滿、永不停息,在各個不同的曆史時期不斷地超越自我、創業奮進。

悠久深厚、意韻豐富的浙江文化傳統,是曆史賜予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開拓未來的豐富資源和不竭動力。黨的十六大以來推進浙江新發展的實踐,使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與國家實施改革開放大政方針相伴隨的浙江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深層原因,就在於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傳統與當今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就在於發展先進生產力與發展先進文化的有機結合。今後一個時期浙江能否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繼續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文化力量的深刻認識、對發展先進文化的高度自覺和對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工作力度。我們應該看到,文化的力量最終可以轉化為物質的力量,文化的軟實力最終可以轉化為經濟的硬實力。文化要素是綜合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文化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文化素質是領導者和勞動者的首要素質。因此,研究浙江文化的曆史與現狀,增強文化軟實力,為浙江的現代化建設服務,是浙江人民的共同事業,也是浙江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使命和責任。

2005年7月召開的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作出《關於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決定》,提出要從增強先進文化凝聚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社會公共服務能力入手,大力實施文明素質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護工程、文化產業促進工程、文化陣地工程、文化傳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項工程”,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教育、科技、衛生、體育等“四個強省”。作為文化建設“八項工程”之一的文化研究工程,其任務就是係統研究浙江文化的曆史成就和當代發展,深入挖掘浙江文化底蘊、研究浙江現象、總結浙江經驗、指導浙江未來的發展。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將重點研究“今、古、人、文”四個方麵,即圍繞浙江當代發展問題研究、浙江曆史文化專題研究、浙江名人研究、浙江曆史文獻整理四大板塊,開展係統研究,出版係列叢書。在研究內容上,深入挖掘浙江文化底蘊,係統梳理和分析浙江曆史文化的內部結構、變化規律和地域特色,堅持和發展浙江精神;研究浙江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的異同,厘清浙江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和相互影響的關係;圍繞浙江生動的當代實踐,深入解讀浙江現象,總結浙江經驗,指導浙江發展。在研究力量上,通過課題組織、出版資助、重點研究基地建設、加強省內外大院名校合作、整合各地各部門力量等途徑,形成上下聯動、學界互動的整體合力。在成果運用上,注重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充分發揮其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谘政育人、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

我們希望通過實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努力用浙江曆史教育浙江人民、用浙江文化熏陶浙江人民、用浙江精神鼓舞浙江人民、用浙江經驗引領浙江人民,進一步激發浙江人民的無窮智慧和偉大創造能力,推動浙江實現又快又好發展。

今天,我們踏著來自曆史的河流,受著一方百姓的期許,理應負起使命,至誠奉獻,讓我們的文化綿延不絕,讓我們的創造生生不息。

浙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曆史悠久、人文薈萃,素稱“文物之邦”,從史前文化到古代文明,從近代變革到當代發展,都為中華民族留下了眾多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勤勞智慧的浙江人民曆經千百年的傳承與創新,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質的基礎上,兼收並蓄外來文化的精華,形成了具有鮮明浙江特色、深厚曆史底蘊、豐富思想內涵的地域文化,這是浙江人民共同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結晶,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如何更好地使這一文化瑰寶為我們所用、為時代服務,既是曆史傳承給我們的一項艱巨任務,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一項神聖使命。深入挖掘、整理、探究,不斷豐富、發展、創新浙江地域文化,對於進一步充實浙江文化的內涵和拓展浙江文化的外延,進一步增強浙江文化的創新能力、整體實力、綜合競爭力,進一步發揮文化在促進浙江經濟、政治和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曆屆浙江省委始終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早在1999年,浙江省委就提出了建設文化大省的目標;2000年,製定了《浙江省建設文化大省綱要》;2005年,作出了《關於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決定》,經過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浙江文化大省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浙江文化建設“八項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迄今為止國內最大的地方文化研究項目之一。該工程旨在以浙江人文社會科學優勢學科為基礎,以浙江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理論、現實課題和浙江曆史文化為研究重點,著重從“今、古、人、文”四個方麵,梳理浙江文明的傳承脈絡,挖掘浙江文化的深厚底蘊,豐富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推出一批在研究浙江和宣傳浙江方麵具有重大學術影響和良好社會效益的學術成果,培養一支擁有高水平學科帶頭人的學術梯隊,建設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當代浙江學術”品牌,進一步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提升浙江的文化軟實力,為浙江全麵建設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正確的價值導向和有力的智力支持,為提升浙江文化影響力、豐富中華文化寶庫作出貢獻。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開展三年來,專家學者們潛心研究,善於思考,勇於創新,在浙江當代發展問題研究、浙江曆史文化專題研究、浙江名人研究、浙江曆史文獻整理等諸多研究領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已設立10餘個係列400餘項研究課題,完成230項課題研究,出版200餘部學術專著,發表大量的學術論文,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社會影響。這些階段性成果,對於加快建設文化大省提供了新的支撐力和推動力。

黨的十七大突出強調了加強文化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極端重要性,並對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了全麵部署。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浙江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並堅持把建設先進文化作為推進創業創新的重要支撐。2008年6月,省委召開工作會議,對興起文化大省建設新高潮、推動浙江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行專題部署,製定實施了《浙江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綱要(2008—2012)》,明確提出:今後一個時期我省興起文化大省建設新高潮、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主要任務是,在加快建設教育強省、科技強省、衛生強省、體育強省的同時,繼續深入實施文明素質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護工程、文化產業促進工程、文化陣地工程、文化傳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文化建設“八項工程”,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文化產業發展體係等“三大體係”,努力使我省文化發展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在文化建設方麵繼續走在前列。

當前,浙江文化建設正站在一個新的曆史起點上,既麵臨千載難逢的機遇,也麵對十分嚴峻的挑戰。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始終保持浙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更好地發揮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作用,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不斷探索的重大新課題。我們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全麵實施“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以更深刻的認識、更開闊的思路、更得力的措施,大力推進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努力回答浙江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遇到的各種新問題,努力回答幹部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努力形成一批有較高學術價值和社會效益的研究成果。

繼續推進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我們熱切地期待有更多的優秀成果問世,以展示浙江文化的實力,增強浙江文化的競爭力,擴大浙江文化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