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部孔子其人(一)(1 / 3)

一、孔子的生平

本書是想在正確詮釋《論語》的基礎上,讓讀者更加走近孔子和他的思想主張,為此,有必要先介紹一下孔子的出身和遭際。

(一)出身和少年時代

匡亞明先生說:“敘述孔子生平,看來容易,其實很難。”(《孔子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以後凡引匡先生文字,皆出自此書,不再作注。)情況確實如此。這是因為,論及孔子身世、經曆的著作也是很多的,人們對材料真偽的判斷、選擇不一樣,有人還不惜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而有意歪曲、附會,甚或把公認為確鑿的史實硬說成前人的虛構,於是,盡管孔子隻有一個,作為“客觀存在”的他的生平事跡,要講得準確,得到公允,卻很難了。本書不想對存在爭論的諸多說法進行辨析和考證(這也是我力不勝任的),而是貫徹三個原則:①宜粗不宜細,就是說,隻選擇對於孔子思想、主張的形成可能有影響的事實加以敘述,無關乎此的,就不多涉及了。②從眾不求奇。關於孔子的傳聞、逸事、趣談,很是不少,大多真偽難辨,我隻選取那些得到較多的人認可的加以介紹,不追求所謂的“可讀性”。③講述務求達到既合事理又合邏輯,即對於“可靠文獻”中記載的孔子的言論、表現,也必須判定為切合當時的情境,亦不和孔子的其他說法與行事相抵牾之後,才予以采納。憑著這三個原則,我估計下麵的介紹將得到學界的首肯。

關於孔子的生卒年月,文獻記載不一,以致後人長期爭論不休,其實相距時間不足一年,對於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可說毫無影響。我選取《史記·孔子世家》中“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和《春秋穀梁傳》中“冬十月庚子,孔子生”的說法,將孔子出生日定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至於去世時間,則據《左傳·哀公十六年》中的記載“夏四月己醜,孔丘卒”,認定為公元前479年3月4日。人們都說孔子享年73歲,大概是不錯的,這在他那時代是難得的高壽了。

據《史記》記載,孔子的祖先是宋國人。宋國的始祖是商朝末代君主紂王的同胞兄長微子啟,其母生他時隻是帝乙的妾,生紂王時已升為妻,所以是作為正妻之子的紂王繼承了王位。但這大概也不是當時禮製的硬性規定,按長子繼位的傳統,由微子繼位也是可以的。微子不願與弟弟爭奪王位繼承權,目睹紂王殘暴,也不想取而代之,隻是離開紂王他去,因此受到後人的讚譽,孔子更將他與箕子、比幹並列為商朝的“三仁”。

微子啟死後,由其弟微仲繼任宋國國君。孔子是微仲的第十五代孫,但早在微仲子的第十代孫,即孔子的第五代祖,已為躲避宮廷內訌而逃難到比鄰魯國來定居了,所以孔子曆來被認為是魯國人。孔子隻是遠祖顯赫,前四代祖先都默默無聞,直到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才開始又在政界有所作為,小有名氣。叔梁紇身材高大,又頗有武功,據說是個大力士,《左傳·魯襄公十年》還記載說,他曾參加作戰,立過戰功,後人據此評價他“以勇力聞於諸侯”,但未見有人說他因此得到提升、做了大官;從史料看,叔梁紇終其一生隻有個武士(貴族中很低級的官職)身份,和做過一次郰邑大夫——相當於今天的鎮長。

關於孔子的出生,《史記》中的說法是:“(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野合”,按後來流行的用法,是指“在野地裏交配”。據這理解,孔子就是個私生子,而且是個比一般私生子更不尋常的私生子。這對於作為兒子的孔子來說,理當無所損害,但在把孔子視為自己學派開創人的儒家看來,是大失體麵的,因此人們大多都不從此解,而據理力爭說,這“野”是與“文”對言的,《史記》用了“野合”一詞,隻是要指明孔子父母親的結合、婚姻不合當時的禮儀。據說,孔子父親叔梁紇先娶有妻子施氏,但隻生了一個殘疾的兒子,據說是個跛子,不堪繼嗣,因此他決心納妾,希求再生一個健全的兒子,來繼承他雖已沒落但畢竟還有點社會地位的貴族身份,就於63歲時娶了一顏姓人家的小女兒顏徵在為妾。她就是孔子的母親,當時還不到20歲。年過六十的老頭兒娶一個不到20歲的妙齡女郎,這頗不正常,在古人看來也是不夠“文”的,所以司馬遷采用了“野合”的說法。這是否可信,尚有待考證,但對《史記》說的“野合”取後一理解,我認為還是比較恰當的,因為叔梁紇身為貴族和小官,是有資格和能力納妾的,既然可以光明正大地“明媒正娶”,就無須苟行前一意義的“野合”之事,並且那種事情是既“不足與外人道”,也不大會被外人發現的,太史公哪會知道?設想他使用“野合”這樣一個很文雅的說法,是為了暗示地交代孔子父母的婚姻不合禮儀,比之認定他是用這個含混的字眼來隱諷孔子是一對品行不端的男女的私生子,明顯合情合理得多。

叔梁紇的長子(即孔子的同父異母兄長),名伯尼(又叫孟皮)。關於伯尼的情況,文獻上少有記載,《論語》11-6章說:“南容三複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如果“其兄”是指伯尼,則說明伯尼長大成人了,並且能夠娶妻生子。孔子排行第二,所以取名仲尼,後人謔稱他為“孔老二”。關於孔子的誕生,《史記》中隻有一句簡單的記載:“……禱於尼丘得孔子。”這是孔子又名孔丘的由來。後人據此演繹出許多故事,但不一定可信,我就不介紹了。

孔子3歲的時候,父親叔梁紇就去世了(年約70歲),不久,母親顏徵在帶著他遷居到了魯國國都曲阜城內的闕裏(現在曲阜城內的孔廟東側還有一條闕裏街,街北盡頭就是孔子的故居)。魯國是當時保存周禮最完善的地方,曲阜又是魯國的首都,這對於孔子後來的成長,應該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偉人之為偉人,可能都有其“家境根據”。

關於孔子的少年時代,文獻記載甚少,隻有以下這幾點值得一提。

一是孔子17歲時母親就過世了。據說,孔子隻好把母親的靈柩停放在“五父之衢”,即五父那地方的一個大路口子邊,原因是他不知道父親葬在何處,想以此引人注意,企望有人前來告訴他父墓所在之地,好把母親安葬在父親身旁。這說明孔子那時就很懂禮數,對父母很有感情和孝心,為了循禮和盡孝,也不惜張揚,並不因喪母的悲痛而慌張,仍能沉著冷靜地處理喪事。這對於一個17歲的孩子來說,可謂“少年老成”,使人自然地聯想到孔子後來在理性克製情感方麵的超常表現。如果說,一個人的務實精神,以及用理性克製感情,使情感的宣泄不致過頭所達到的水平,與他的先天素質有很大關係的話,那就必須說,在這方麵,孔子天生是一個高水平的人。

據說,孔子將母親靈柩停在“五父之衢”居然起了作用:一個陬邑車夫之母曾經是孔母搬家前的鄰居,她知道叔梁紇葬在何處,便告訴了孔子。孔子終於將父母合葬在一起了(這項記載見於《禮記·檀弓上第三》),地點是曲阜城東十餘裏地的防山,據說孔子的伯父也葬在那裏。

二是《論語》中的一個記載:“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3-15,即《論語·八佾第三》篇第十五章。以後本書征引《論語》中的文字,一律如此標記。)太廟是指周公廟,裏麵陳放許多禮器,魯國莊嚴隆重的祭祀儀式都在那裏舉行,所以是學習禮儀和印證所學關於禮製的知識是否符合實際的最好場所,孔子常去參觀並且“每事問”,足見他兒時就深受周禮的熏陶,積累了相當多的知識,在這方麵已小有名氣。“每事問”是表揚他虛心好學,還是諷刺他名不副實?從說者用的是“鄹人之子”這種代稱的說法看,後一可能性較大,即是暗示孔子對禮還知之甚少。孔子得知有人這樣看他後所作的回應是很機智的:“是禮也”既可解釋為“這正是我知禮的表現”,也可理解為“禮的知識是又豐富又深刻的,所以我應該見一樣問一樣”。《論語》編者把孔子少時的這個表現收集進來,一定是重在孔子所作的這個回應。

《史記》中記載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俎和豆都是商周時的用具,常用作祭祀和宴會時盛放祭品或食物的禮器,禮容是指禮儀形式。少年孔子竟以擺弄禮器、模仿禮儀場合的操作程式取樂,又足見他對禮有著天生的興趣。

三是關於孔子去參加一個宴會而被拒之門外的事。事情是這樣的:就在孔子喪母後不久的居喪期間,當時掌握著魯國國政的季孫氏舉行一個宴會,所有貴族,包括最低等的即士一級的,都可以參加,孔子也去了,但他到場後卻遭到季孫氏的家臣陽虎(也叫陽貨)的嚴詞拒絕,孔子隻好退回。這事隻有《史記·孔子世家》中有所記載:“孔子要絰,季氏饗士,孔子與往。陽虎絀曰:‘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孔子由是退。”後人對此作了各種推測和演繹——“要絰”是說腰部係著麻製喪帶,“絀”在這裏通“黜”,貶退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