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公亮,1925年生,《長江日報》資深記者。現在居住武漢。
小瀅回憶
皮大哥是我的好朋友
皮公亮大哥的父親皮宗石(1887—1976)是著名教育家,也是我父親的老朋友,字皓白,號海帆,長沙人。早年入長沙城南書院,1903年留學日本東京大學,1905年加入同盟會。1912年回國,曾從事反袁活動遭通緝。後赴英國留學。回國以後創辦《現代評論》,後來擔任湖南大學校長,全國解放後任中南財經委員會委員。皮公亮大哥是《長江日報》經濟版資深記者,曾任湖北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他是我多年的好朋友,從小我就很佩服和尊重他。我母親也很喜歡他,分別多年後,這幾年我們時而見麵。他現在還是武漢大學校友總會理事,武大武漢校友會副會長。他是武大校友中對武大校史較為熟悉的人之一。
留言者今讀
我和陳小瀅是世交
皮公亮
我沒想到小瀅小時候的紀念冊保存得這麼完好。2007年4月,我們當年武大教工的子女在北京聚會時,小瀅把紀念冊拿給我看,上麵竟還有我給她的題字:“不哭,不笑——理解人生”。這是引用的笛卡爾的名言。笛卡爾是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唯物論的奠基人。
我先認識小瀅的父母陳源、淩叔華。那是小瀅還沒有出生的1929年。她的父母新婚不久,從北京來武大。那時珞珈山的武大校舍還沒有蓋起來,他們剛到武昌,沒有租到房子,先暫住我家。我父親皮宗石與陳源在英國留學時是同學,回國後,又先後應北大校長蔡元培之聘同在北大任教,因誌同道合,與北大教授王世傑、周鯁生等共同創辦《現代評論》。陳源小我父親,我稱他陳叔叔,稱淩叔華為陳嬸嬸。
他們住我家時,我四歲,每到吃飯時間,我去請他們出來吃飯。有時大人還帶著我們小孩,在房前草坪上玩或照相。1932年,武大新校舍建成後,我們同時搬到一區(十八棟)教授住宅。這時,小瀅出世了。所以我是看著小瀅長大的。但她那時小,我們男孩子不會和她玩。
1936年,我父親調湖南大學任校長,我們家離開了珞珈山。1944年,我高中畢業,時逢日寇南進侵占湖南廣東廣西,我沿途逃難到樂山進了武漢大學。當時陳叔叔到國外去了,陳嬸嬸帶著小瀅在樂山,我去看他們,陳嬸很高興,過幾天陳嬸請我吃飯,小瀅當時是初中生,我們三人坐小板凳,圍著小方桌,陳嬸對我說:“皮先生,不客氣,隨便吃!”我吃驚地說:“陳嬸,怎麼這樣稱呼我?”她笑著說:“你長大了,上大學了嘛!”抗日戰爭勝利後的1946年,武大複員回武漢,陳嬸帶小瀅也去國外找陳叔叔了,我們從此分別。
1990年5月,我突然收到中國作協寄來的訃告,淩叔華在北京去世。我不知道陳嬸什麼時候回到北京,中國作協又怎麼知道我與她的關係,我猜想是她的幹女兒楊靜遠提供的線索。我立即拍去唁電。後來從楊靜遠姐那裏知道:陳嬸1989年底就回國在北京石景山醫院度過了最後的七個月,她患的是乳腺癌,幾年前在倫敦動了手術,這次複發並已擴散。
1996年4月中旬,小瀅第一次回到她的出生地——武漢,她有一個關係很好的小時同學郭玉瑛在這裏,她主要是來看她的。她讓郭玉瑛設法找到了我。我在高雄賓館等她。我與小瀅在樂山已分別五十年了,當她出現在我麵前時,我脫口而出:“你好像你爸爸!”她在武漢隻停留兩個晚上,她要去看武大周如鬆教授(周鯁生老校長的長女),已百歲的著名畫家端木夢錫(小學老師)。第二天,我從單位要了一個小車,陪同她去拜訪了這兩位長者。我還請她吃了武漢著名的小吃。小瀅的母親也是一位畫家,我嶽父劉永濟(武大教授、著名詞學家)的詩集中曾給她母親的畫上題過詩,我將這本在台灣出版的詩集送給她作紀念。
2004年,她再次來武漢,這次她與她的夫婿秦乃瑞先生同來,秦是英國人,但漢語說得很好,我請他們吃了隻有長江裏才有的魚,並合影留念。這以後我們常有信件、電話來往。早兩年我學會了電腦,E-mail來往就更方便了。
回到開頭我給小瀅的題詞“不哭,不笑——理解人生”雖已不記得當時提這句格言的用意,但總結自己的一生,我正是按這句格言去實踐的。我的體會是遇到挫折、遭遇困難時,不氣餒,始終保持樂觀的態度;取得成績,獲得讚揚時,始終保持冷靜平和的心態。我已82歲了,這也是我健康長壽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