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全性,1925年生。電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居武漢。
小瀅回憶
查家記憶
查全性大哥1925年出生,安徽人。他的父親查謙先生是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的創始人之一,首任院長,為這所大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根基,形成了醇厚活潑的教學學風。
查大哥是我小時候的好朋友,他們哥仨(其愷,其恒)都是很不簡單的人物。查全性和他的弟弟全是我從小最熟的人,我常去他們家蹭飯。因為查伯母喜歡女孩兒,她生了三個男孩兒。查大哥195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係,後來又到莫斯科學習,從事電極過程研究。現在是“文革”後最早任命的中科院院士。他主編了我國第一部有關電極過程的專著《電極過程動力學導論》。查全性大哥還是第一個在“文革”後提議恢複高考的學者,由於他的呼籲,高考恢複了。
查大哥給我題詞的時候還很年輕,但是那時他就像我的親哥哥一樣鼓勵當年想學醫的我,做南丁格爾和居裏夫人一樣偉大的人,做對國家有用的人。還開玩笑似的希望我發明一種如糖一樣好吃的藥,使小孩兒吃藥別像我小時候一樣要讓大人捏著鼻子灌。今天讀到這些,我想其實這也是查大哥一生的追求,他刻苦鑽研自己的學科,不斷創新人生,並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績。二十多年前他去英國時專門去我家看望我。今年我們還在一起聚會,八十多歲的他從武漢趕到北京和我們團聚,現在也關心著本書的出版。請看下麵這篇文章,此文詳細介紹了查大哥在中國“文革”後建議恢複高考問題上的過程,反映出恢複高考的決策對於中國教育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產生的巨大影響。
特邀解讀
查全性院士——倡導恢複高考的功臣
龔向前
(原文:一聲春雷滿園綠)
1977年8月初,盛夏的北京有些悶熱,走在街道上的行人不斷拿出手帕擦拭臉上的汗珠。老人們則搖著扇子,哼一曲京調,想驅散這炎熱帶來的煩躁。隻有偶爾吹來的微風搖響樹葉,給北京市民帶來一絲涼爽。就在這時候,人民大會堂裏的一群知識分子卻在緊張地忙碌著他們的會議,當時,誰也沒有料到這是一次改變中國科學和教育形勢的會議。
此時,第三次複出的鄧小平組織召開了這次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是中國教育史上一次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會議。參加這次座談會的都是來自中科院和名牌大學的學術、科研帶頭人,還有許多中外聞名的大科學家。座談會沒有確定主題,就是要大家暢所欲言,談談我國科學界和教育界存在的問題。小平同誌每天都準時到會,並認真聽取每一位同誌的發言。會議越開越活躍,大家打開天窗說亮話,把一個個問題擺出來,一個個點子獻出來。查老回憶道:“會議有點‘神仙會’的味道,涉及的內容很廣泛。”此前,教育部曾召開了粉碎“四人幫”之後的第一次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座談會。與會者聲討“四人幫”,批判“白卷英雄”,但在討論中心議題時卻一籌莫展。當時高等教育領域還籠罩著兩片烏雲:一是“七二一道路”,一是“兩個估計”。“七二一道路”,即大學要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兩個估計”,即“文革”前17年教育戰線是資產階級專了無產階級的政和知識分子中的大多數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次招生會議基本維持前幾年“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複審”的老辦法。
8月6日,查全性談及招生一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對祖國未來的憂慮驅使他勇敢地站出來,大膽倡言:從今年起就要改進招生辦法,不能再忽視新生質量了。他說:“招生是保證大學質量的第一關,像工廠的原材料一樣,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產出合格產品。當前新生質量沒保證,主要矛盾是招生製度。不是沒有合格人才招收,而是現行招生製度招不到合格人才。”他還列舉了當時招生製度的種種弊端:既埋沒了人才,又敗壞了社會風氣,還影響了中小學教育;有培養前途的青年選不上來,而一些不想讀書、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卻占據了招生名額;招生還沒開始,已經有人在請客、送禮、走後門了,甚至連小學生都知道:“上大學不需學文化,隻要有個好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