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1923—2002)著名的物理學家李四光的女兒,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曾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全國青聯副主席等職。
小瀅回憶
有關李伯伯和小林姐的回憶
這個留言的李姐姐,叫李熙芝,是李四光的女兒,她也叫李林。李姐姐是我從小就習慣對她的稱呼。她是科學院院士。她生前很長時間身體不好,我們在電話上常聊天,她結婚時是在英國的一座海濱城市,是1949年夏天。我們一家都去了,還照了相,沒有別人參加。我很小的時候就認識他們一家了。有一張照片在廬山照的,有她和我,在瀑布旁邊。那時李林在珞珈山。李林告訴我說,早年我的父親和她母親曾經被人介紹,如果他們結了婚,那麼就沒有她,也就沒有我了!她母親是無錫人。我最後看到李林差不多是十年前,她去世之前我們曾經通過電話,她在電話裏還唱了我小時候她給我唱的童謠!我父親和李四光夫婦認識了差不多一輩子!父親當年是幫助李四光夫婦從英國回中國的。李四光伯伯早年是中國同盟會當時最小的會員,孫中山很賞識他。他也是多學科的強人。臨終前半年他還同醫生說再給他半年時間地震預報就有結果。他也是武大的功臣,當年武漢大學建校選址他是騎著毛驢去到珞珈山這個地方的,他認為這裏的風水好,是個好地方。武大由此在珞珈山上發展起來,成為今天中國高校中一座最美麗的校園。
李林有一個女兒現在美國。
特邀解讀
我所了解的李林
馬勝雲
我1955年秋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被分配到原地質部李四光部長辦公室,從事地質力學研究工作。從此,就在李四光教授耳提麵命之下,開始了我地質力學生涯。由此我也有機會接觸和了解到李四光的女兒李林先生的一些情況:李林先生是1923年10月底出生的,取名熙芝。母親許淑彬原本想讓獨生女兒熙芝(李林)在鋼琴方麵有所發展,不巧熙芝六歲那年左手食指長了一個瘡,瘡傷愈合後,指頭明顯的短了一點。因此,要女兒熙芝從事鋼琴的願望隻好作罷。此期她受父親李四光的影響也不小,她經常聽到父親嘴邊的是地質構造、礦產資源、第四紀冰川、古生物化石及岩石標本,還有顯微鏡等等,這些對女兒產生了不小的誘惑。李四光雖然喜歡獨生女兒,但他從事著教學和艱苦的野外地質調查研究工作,常年奔波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的山野,風餐露宿,就是回到家裏,還要繼續野外工作的整理、分析、實驗等工作,很難抽出時間,無憂無慮地和女兒玩玩。所以能真正和女兒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的時候並不是很多。但是,正是父親從事科學研究中那種不畏困難、堅毅執著的精神與工作作風潛移默化中在女兒的心底紮下了根。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李四光帶著全家在兵荒馬亂之中曆盡艱辛、顛沛流離。14歲的李熙芝初中未畢業,就從北京到上海又從上海到南京、武漢,隨父母曆盡艱辛輾轉遷到了桂林。當時生活極為艱苦,由於過度辛勞,李四光的心髒病複發,但卻無醫院可救治,李四光忍痛到附近一個茶館借一個竹靠椅,躺著休息,他努力支撐,仍然以高昂的愛國熱情和嚴謹的科學態度教育學生、堅持工作。李四光的言傳身教深深地教育著女兒熙芝,促使她在非常困難的抗戰條件下堅持刻苦學習。熙芝決定提前報考高中。按規定未畢業的學生不能報考,她巧用了她母親名字許琳(許淑彬又名許琳)的“琳”字,去掉“王”,既諧音,又同字,改名為李林,報名、考試通過,上了高中。1939年高中畢業後,李林又考上貴陽醫學院,李四光及夫人不放心體弱的女兒去貴州遠離自己,執意要她就近在廣西大學就讀。但廣西大學沒有醫學係,卻有地質係,李四光考慮到女兒的身體等情況,覺得學地質也不合適,就鼓勵她學機械,李林是個孝順的好女兒,她遵從父母親的意願,就讀了廣西大學機械係。機械係畢業後,當時抗日戰爭剛剛結束,國內缺少工作和進一步深造的機會,李林於1946年由李約瑟推薦並申請獲得英國文化委員會的獎學金赴英國留學。被介紹到伯明翰大學深造,在選擇專業時,她向父親征求意見。李四光希望女兒在力學方麵有所造詣,因此建議她專攻彈性力學(Elasticity)。可是,打字員不小心,將Elasticity的E字錯打成了P字,變成了Plasticity塑性力學,因時間緊迫,未經李四光過目,就將信發走了。於是,李林就讀了理論金屬學係師從漢森(D。Hanson)教授。李林依靠堅韌不拔的努力學習,一年半的時間學習了必要的學位課程,完成《高純鋁的蠕變》碩士論文,獲英國伯明翰大學理論金屬學係碩士學位。又經父親介紹到劍橋大學冶金係奧斯丁(G。W。Austin)教授實驗室任實驗員。李林在實驗工作中的誠懇、勤奮,得到奧斯丁教授推薦為英國劍橋大學金屬物理的博士研究生,她又靠自己的努力獲得英國金屬學會一份獎學金。開始潛心學習研究用電子顯微鏡觀察金屬材料表麵的結構和性能。在劍橋一次同學的聚會上李林和鄒承魯(江蘇無錫人,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化學係,次年他以中英庚子賠款公費留學化學類考試第一名的成績被劍橋大學錄取,直接攻讀生物化學博士學位。他1951年回國後,一直從事酶學研究,成績卓著。)相識,不久相戀,雖然他們各自的學業都很忙,卻以學子的獨特表達方式傳述著愛的信息。1948年李四光到英國參加第18屆國際地質學會議,知悉女兒的近況後,很欣賞女兒的眼光,十分喜歡思維縝密、學業奮進的鄒承魯。1949年8月25日,李四光在英國一個海濱城市主持了他們的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