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對於偶然選擇的專業,並不掉以輕心。經過刻苦攻讀,於1951年完成《低碳鋼的時效硬化》博士論文,答辯獲得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個用透射電子顯微鏡研究金屬材料的科學家)。為排除當時國際反華勢力的阻撓,沒等拿到博士學位證書,她在論文答辯後的第二天便獨自一人乘船經瑞典、蘇聯回國。事隔30年後的1981年,李林的導師納丁教授來華訪問,才把劍橋大學頒發給李林的博士學位證書帶到北京交給李林。
李林回國後,和丈夫鄒承魯都在上海工作,李林在中國科學院冶金研究所為周仁所長、吳自良先生做助手,先後完成:球墨鑄鐵的研究(其成果於1956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包頭鐵礦耐火材料抗腐蝕問題研究(其成果獲198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硼礦的研究等。1958年李林調北京到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開始了為開拓我國反應堆材料研究這個新領域的工作(之後工作調動多次,她無條件地以國家的需要為自己誌願)。
李林調北京後,我才和她見麵,但都是星期天的間隙瞬間,因為一個星期她隻回家探視父母和小女兒一次,星期六晚上趕回來,星期日下午匆匆走。1961年地質力學研究所搬遷,李四光老師臨時住在北京東城西總布胡同,李老師感冒發燒,住進醫院,李林先生從醫院回來住在西總布胡同,我也住在西總布胡同,此時我問過李林先生一些往事。她海闊天空,無所不談。
我的生活清貧、衣著儉樸,寡言少語,她常主動問我需要什麼?家裏情況怎樣?需要什麼幫助等等。之後的多次接觸使我深深感到李林先生平易近人,關心人,平等待人,踏實工作,熱心助人,毫無怨尤。
1958年至1998年李林先生被聘為全國政協第三屆青年委員,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婦女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科技委員,全國“三八”紅旗手。
1980年鄒承魯、李林先生被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
一家三口同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又同為全國政協委員,在中國也就是李四光和他的女兒李林、女婿鄒承魯。
這樣一位不平凡的女科學家,我們不能忘記。
2007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