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宋金之間的“海上之盟”(1 / 2)

公元1118年8月的一天,一隊金兵押解著八十多個宋朝人打扮的人向金朝的首都上京趕路,這些宋朝人一路上一言不發,顯得心事重重。到了上京之後,為首的宋朝人馬政才急切地大聲叫喊:“我們是大宋的使者,要見你家皇帝!”

已經作了三年皇帝的阿骨打不知道這些人葫蘆裏麵賣的是什麼藥,不肯接見這些來路不明的宋朝人,隻是讓宗翰等人接待了一下。在雙方交談之後,宗翰等人大吃一驚,這些人確實是宋朝皇帝派來的使者,他們肩負的使命就是謀求與金朝聯合滅遼。但是由於擔心在路上被遼朝軍隊抓獲,因此他們沒有攜帶國書,僅僅口頭傳達宋朝皇帝的旨意。

宋朝皇帝為什麼不遠萬裏地派遣使者冒著被遼朝發現破壞盟約的風險趕赴金國去商量聯金滅遼的事情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宋朝一直對遼朝占領漢族傳統領地“燕雲十六州”耿耿於懷,想趁著金國與遼國的戰爭中“趁火打劫”,找機會奪回這片失去了一百多年的土地。

燕雲十六州是一個統稱,包括:幽州(今北京)、薊州(今天津薊縣)、瀛州(今河北河間)、涿州(今河北涿州)、莫州(今河北任丘)、檀州(今北京密雲)、順州(今北京順義)、新州(今河北涿鹿)、媯州(今河北懷來境內)、儒州(今北京延慶)、武州(今河北宣化)、雲州(今山西大同)、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縣東北)、朔州(今山西朔縣)、蔚州(今河北蔚縣),是五代十國時期著名的壞蛋後晉石敬瑭為了取得遼朝皇帝對他稱帝的支持割讓出去的,另外一個可恥的條件就是他還對小自己十幾歲的遼朝皇帝耶律德光自稱“兒皇帝”。

從軍事角度來看,燕雲十六州就像天然的長城一樣屏蔽著華北大平原,保衛著中原腹地,實際上是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一道分水嶺,曆代中原的漢族王朝無不在此設關守險,這樣可以免除派出很多兵士鎮守平原地區的關口要隘,省去了好多軍費開支。

但無恥的石敬瑭將河北、山西北部的幽雲十六州割讓給遼朝後,漢族的中原王朝從此失去這一天塹,自燕京往南直至黃河的華北平原上,一馬平川,極利於遊牧民族的騎兵馳騁。中原王朝失去了地利險要,再加上從唐朝末期失去了塞北的傳統養馬的基地,缺少良馬精騎,難以同遼朝爭鋒,也無法阻擋遊牧民族縱馬南侵。

燕雲十六州掌握在北方的異族手中,等於把自己的命根子送到對手的手裏,有氣魄的中原王朝不可能不會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峻性和重要性,因此收複燕雲十六州始終是每一個中原王朝夢寐以求的理想,也是曆代的中原地區統治者為了恢複漢唐的疆域不得不傾盡全力來爭取的。但是可悲的是,直到明朝徐達北伐成功才最終解決了這一問題,在此期間,燕雲十六州一直掌握在漢族之外的民族手中。

收複燕雲十六州對於宋朝君臣以及士大夫們也是一直不敢放棄的夢想,畢竟那個地方主要的居民是漢族。但是在那個時期沒有現在的聯合國安理會可以去協調處理,收回被奪走的土地必須要靠自己的拳頭說話,不打敗遼朝肯定就不行。於是,後周世宗柴榮、北宋太宗趙光義都曾經幾次率領大軍北伐遼朝,但是結果都不是很美妙,費盡周折但是卻無功而返。

北宋幾次進軍都不能收複燕雲失地,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戰略被動局麵,也不可能阻止遼國的軍事騷擾,遼朝的騎兵就象是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懸掛在宋朝皇帝的頭上,好日子也過得不安穩。趙宋王朝為了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隻得忍辱負重簽訂“澶淵之盟”而與遼朝結為“兄弟”之國,並且在華北平原上部署重兵防守,兩國勉勉強強維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

宋徽宗是曆史上著名的昏庸皇帝,這位仁兄在書法藝術上很有天賦,並且文學造詣很高。雖然在政治上是個昏庸的皇帝,但是智力上也沒有多大的障礙,也很看重燕雲十六州,命令宦官童貫全權負責同金朝聯係合作滅遼,收回魂牽夢係的燕雲十六州。順便說一下,這位童貫可不是一般的人,屬於宦官中的極品,在與西夏的戰爭中領兵打仗屢立戰功,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在中國的宦官界應該可以算得上是一個打仗最牛的人。

童貫拿到了這個爛活兒,順手就把把這個差使交給了馬政。1118年8月,馬政以武義大夫的身份,以去金國買馬的名義出使金國。因為陸路的交通是無法到達金國的,他們從山東半島橫渡渤海灣到達遼東半島,一下船就被巡邏的金兵抓獲,差點因為間諜的嫌疑被殺,經過再三的解釋,才得以在金兵的押解下去上京見已經稱帝三年的阿骨打。

馬政一行走了三千餘裏,曆經千辛萬苦,終於見到了金太祖阿骨打。阿骨打得知宋使者的意圖之後,可能是出於對當時的“天朝大國”宋朝的敬畏,類似於一個大家閨秀非要嫁給一個窮小子一樣的心情,怕是這個大國來忽悠自己的,半信半疑,沒有當場明確表態,但是也不願意放棄機會,就派出一個使者,帶著東北大地的特產如貂皮、人參、鬆子之類的禮物隨同馬政赴宋朝通好,借機探聽宋朝的虛實底細。宋金的外交關係就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