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趙構登基,南宋建立(1 / 2)

北宋屈辱地滅亡了,宋徽宗與宋欽宗的皇帝名號也被宗翰與宗望廢掉了,但是廣袤的中原大地由誰來繼續掌管?金朝由於幾年之間得到了遼朝和北宋的大片土地,根本沒有時間去消化,由金朝直接來掌管還不穩定的中原大地時機還不成熟。

東路軍主帥宗望提出,由金人直接管理黃河以北的土地,而將黃河以前的地區交給一個受金人控製的漢人幫助管理,意思就是在黃河以南扶植一個聽命於金朝的傀儡,作為金朝與宋朝剩下的抵抗力量的“緩衝國”。宗望提出的這種“以漢治漢”的政策,確實有其獨到之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麻痹宋朝軍民的抵抗意誌,並且可以分化抵抗力量,盡快讓金人穩定住在河北以及山西的統治,畢竟在這兩塊地方抵抗力量目前還是很強大的。這個建議得到了西路軍的統帥宗翰的同意,於是這兩位“將在外,君命從來不受”的金軍主帥開始選擇人眩

按理說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活人有的是,並且還是去當皇帝,但是對於宗翰與宗望來說,新任的皇帝也確實不好找,此人必須有一定的威望,必須對金朝言聽計從俯首貼耳,就是一個標準的傀儡,由以前的宋欽宗繼續擔任顯然是不合適的。盡管被俘後的宋欽宗一再表示願意繼續做宋朝的皇帝,可以向金朝稱臣納貢,惟命是從。

金人雖然準備在原來宋朝的大臣中選擇一個傀儡來管理黃河以南的地區,但是堅決不同意趙氏的皇族來擔任,理由就是像宋徽宗、宋欽宗那樣的皇族,向來不遵守諾言,金人不能信任。

實際上,金人已經選擇好北宋的前太宰兼門下侍郎張邦昌做這個傀儡,這位金人屬意的張邦昌在當時也是北宋朝堂上的響當當的人物,自踏入了官場以後,盡管沒多少真才實學,但是一筆好字也讓他在當時贏得了不少的讚譽,“瘦金體”的創立者宋徽宗對他極其欣賞,北宋末年曆任禮部侍郎、少宰、太宰等職,不到十年的時間便升遷為權傾一時的朝廷大員,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

公元1125年11月,金國大軍第一次南下攻宋,一路上勢如破竹直搗京城汴梁。作為當時主和態度最堅決的大臣之一,宋欽宗欽點張邦昌負責陪同康王趙構前往金營充當談判的人質。靖康元年二月,北宋大將姚平仲輕率決定率兵偷襲金營大敗,這一下可惹惱了宗望,他提審康王趙構和張邦昌,怒責宋方“背信棄義”違反和約,有誌青年康王趙構冷冷地看著宗望,什麼話也不說。張邦昌以為必死無疑,手足無措,痛哭流涕,連說夜襲絕非朝廷本意。宗望覺得這個軟骨頭日後尚可為金人所用,就饒過了他,讓宋朝派遣另一個親王替代趙構。

當被告知將成為皇帝候選人時,張邦昌是明確反對並堅決拒絕的,甚至以自殺來抗爭。張邦昌知道這時候做皇帝肯定是要留下千古罵名的,並且金兵撤退之後,自己的能力根本不能控製局麵。當皇帝是封建社會多少人的終生夢想,很多人不惜為此拋頭顱灑熱血,自古以來,恐怕再沒有第二個人像他當時那樣視送來的皇位為畏途了。

雖然中國曆史上,大的姓氏中隻有張姓從來沒有沾過皇帝的邊兒,但是他本人還是很理智的,不想給老張家“光宗耀祖”,畢竟這個皇帝絕對是一個傀儡皇帝。

宗翰與宗望可不管這套,威脅他如果不同意當皇帝,就要是把東京城內的所有人都殺掉,並且包括張的全家,他才被迫答應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