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宗弼渡江(1 / 2)

宋高宗趙構一行逃跑到了杭州,為了進一步獲得苟安,派遣使者去金軍大營,送去了至今仍然“流芳百世”的《致大元帥書》。書雲:

“古之有國家而迫於危亡者,不過守與奔而已。今大國之征小邦,譬孟賁(古代的一個大力士)之搏僬僥(傳說中的不滿三尺的短小人物)耳。偏師一來則束手聽命而已,守奚為哉!建炎二年之間,無慮三徙,今越在荊蠻之域矣。所行益窮,所投日狹,天網恢恢,將安之耶。是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此所以朝夕(言思)然惟冀閣下之見哀而赦已也。前者連奉書,願削去舊號,是天地之間皆大金之國,而無有二上,亦何必以勞師遠涉然後為快哉”。

這封《致大元帥書》至今讀起來真的令人作嘔,其厚顏無恥的程度在中國曆史上少有其人能匹敵。堂堂君臨天下的一國之君,竟然要對敵國皇帝的臣子如此卑躬屈膝,就差直接管人家叫爺爺了,不是到了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境地,那真的是無法想象。這封書信也算是宋高宗趙構無恥妥協的一大罪證之一,被當今史學家們廣泛引用。

雖然宋高宗趙構言辭卑下地聲稱要去掉自己的皇帝尊號,尊金朝為上國,苦苦哀求金國不要再費心費力地追殺自己了。但是,宗翰一眼就看穿了宋高宗趙構的謀略,和宋人打了多年交道的宗翰,對宋朝君臣的工作作風是完全了解。他知道宋朝君臣一般是在形勢不好的時候先裝孫子,在形勢好轉的時候裝爺爺,用好聽一點的詞語表示就是“韜光養晦”。宗翰的想法就是趁著你狼狽不堪的時候將你打倒在地,再踏上一隻腳,叫你永世不能翻身。

占領了南宋的臨時首都揚州,宗弼的大軍可沒有閑著,畢竟千裏奔襲的同時後方還不穩固。於是,宗弼率領大軍在長江北岸的廣大地區開始了眼花繚亂地攻勢,把進攻江南的後方逐漸地穩固了下來。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九月,宗弼在勝州擊敗宋軍,迫使其城中守軍投降。隨後,宗弼攻克宋軍水軍的主要駐紮地曹州、泗州、濟州,繳獲了南宋軍隊沒有來得及燒毀的船隻一千餘艘。宗弼率領軍隊包圍了當時的軍事重鎮歸德府(今河南商丘),守城的將領迫於金軍的壓倒優勢,打開城門投降。隨後,宗弼又大破梁山泊的幾萬宋軍,打敗海州(今江蘇連雲港)的八萬多宋軍,在幾個月內轉戰淮河兩岸,在沒有經過任何激烈戰鬥的情況下順利占領了長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縣)。

和州是南宋長江防線的重鎮,有重兵在把守。宗弼輕視宋軍已經很習慣了,不管什麼重兵,率領大軍在和州附近的采石磯強渡長江。但是,這一次進攻並沒有見到宋軍一貫保持的望風而逃的風格,遭到了南宋太平州將領郭偉的強力阻擊,三天之內五次進攻都沒有成功渡江。宗弼作為成熟的軍事指揮者,看到采石磯渡口地勢險要,一時難以攻下,即使通過血戰強渡過江,也恐怕會遭到對岸宋軍的埋伏,本著“聖人不凝滯於物”的原則,也就是大人物從來不認死理,於是率領軍隊轉向了馬家渡。

宗弼接連五次進攻失利,心中十分焦躁,命令下屬行軍萬戶渤海人率領部署強渡長江,必須成功,否則軍法從事。親率一千精兵,分乘二十艘船,馳向對岸的馬家渡。知道宗弼的脾性,不敢怠慢。船隻還未靠岸,他就下令涉水登岸,並且第一個跳下舟船,涉水而進。

宋軍根本沒有把馬家渡作為防守的重點,在渡口隻駐守五、六百人,並且都在睡夢中。殺到。金軍輕而易舉地擊潰這些宋軍,占領了馬家渡,但船隻不多,後續部隊分批渡江,費時頗久。

金軍在馬家渡渡江的消息傳到了建康府,此時南宋的建康最高軍事長官是杜充,就是這個人接替了老將宗澤的東京留守的職務,很快就把汴京城丟給了金國,自己也跟隨著宋高宗趙構跑到了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