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張浚入陝(1 / 2)

金軍的主要將領都已經就位了,南宋的那邊誰是主事的人呢?很不幸,在如此重要的戰略方向,要麵對宗輔、宗弼、婁室這樣有勇有謀的金軍統帥,宋高宗竟然派了一位書生來主持陝西的軍事行動,他的名字叫做張浚。

張浚是四川綿竹人,父親是中了進士之後作了州官,但是這位仁兄的先祖是赫赫有名的唐朝名相張九齡。張浚在宋徽宗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靠著妙筆生花的文章中進士,北宋末年官至太常寺主簿,也親身經曆了慘痛的“靖康恥”,對於深陷於災難之中的國家和民族有切膚之痛,從此他成為堅定的主戰派。

在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五月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前夕,張浚自汴京前往投奔,參與宋高宗登基儀式,被任命為任樞密院編修官。由於他的主戰派色彩,被當時掌權的投降派所打擊,官職上的進步也不明顯,後來擔任禦營使司參讚軍事,從此參與抗金的軍事活動。

但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有朝一日時運到,拔劍可斬海底蛟”,張浚迎來了生命中的璀璨時刻。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初,金軍突襲揚州,宋高宗倉惶出逃到杭州。三月,對於宋高宗軟弱無能已經忍無可忍的部分軍隊在護衛軍指揮官苗傅、劉正彥率領下發動軍事政變,逼迫高宗退位,立宋高宗皇子魏國公趙旉(三歲的小孩)即位,隆佑太後垂簾聽政,史稱“苗劉之變”。

控製了杭州形勢後,苗、劉二人以太後和皇子的名義給東南各地的南宋守城發出改元赦書。此時張浚正在駐守平江,接到詔書後斷定朝廷有變,立即召集可以軍隊準備勤王護駕。與此同時,韓世忠、劉光世、張俊也斷定宋高宗肯定是被脅迫退位的,這幾個人決定以張浚為首,組織勤王軍隊,打出“擁立建炎天子複位”的旗號,兵進杭州進攻反叛軍隊。在勤王軍的軍事壓力下,苗、劉二人率兵南逃,被軟禁的宋高宗複位。

張浚在宋高宗複辟中立下大功,宋高宗十分感激他,想立即拜他為宰相。但張浚很謙虛,說自己乃“新進”,年資不夠當宰相。但是宋高宗也沒有虧待他,任命他為知樞密院事,也就是現代意義上的國防部長。

書生當國防部長,這個是宋朝的曆史傳統。宋朝一貫是“重文輕武”,總是怕武將專橫跋扈危害國家,一直采取各種措施來限製武將的發展,知樞密院事基本上都出自於文官係統,即使在外敵壓境大緊張形勢下,這個惡劣的傳統還繼續保持。在皇帝的眼中,文官即使再厲害,也不至於跋扈到爭奪自己皇帝寶座的地步,本朝太祖趙匡胤就是憑借著掌握中央禁軍的控製權才“黃袍加身”的,這樣的事情不能在自己的子孫身上重演。

張浚這個人確實是響當當的主戰派,不是那種畏敵如虎的人,擔任樞密院長官後,立即提出了他的中興戰略。他上書宋高宗:“漢沔為形勢之地,前控六路之師,後據兩川之粟,左通荊襄之財,右出秦隴之馬,天下大計,斯可定矣”,以及“中興當自關陝始,慮金人或先入陝取蜀,則東南不可保”。

他的文章確實寫得不錯,確實打動了宋高宗。並且,他還不是那種做官樣文章的人,自己申請去陝西主持軍事,這樣與在長江中下遊負責軍事的韓世忠、張竣劉光世首尾相連,共同防禦金軍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