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順昌之戰(1 / 3)

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宋高宗紹興十年),宗弼為總指揮的金軍在短短兩個月內就基本收複了河南、陝西兩地,宋高宗趙構萬萬沒有想到“天眷和議”的墨跡未幹,宗弼就開始了新一輪的軍事進攻,並且從金軍的進攻勢頭來看,目的不僅想收複以前白白送給自己的陝西和河南,甚至還有滅亡南宋的意圖。

宋高宗趙構得知這次進攻的主謀就是宗弼,於是他下發了命令諸激昂準備迎敵的招數之後,還為宗弼量身訂做了一個捉拿宗弼的“賞格”:

“兩國罷兵,南北生靈方得休息,兀術不道,戕殺其叔,舉兵無名,首為亂階。將帥軍民有能擒殺兀術者,見任節度使以上,授以樞柄:未至節度使者,除節度使;官高者除使相;見統兵者仍除宣撫使餘人仍賜銀絹五萬匹兩,田一千頃,第宅一區。”

皇帝竟然屈尊為了一個敵人的主帥而下“賞格”,可見趙構對宗弼重新挑起戰爭的憤恨之情。此時的南宋由於前些年金朝內部忙於內鬥,再加上偽齊對南宋的軍事威脅不大,趙構基本上已經平定了南方的內亂,軍事實力已經大為增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高宗的周圍已經有了一群優秀的將領,嶽飛、韓世忠等也正在當打之年,並且求戰欲望強烈,所以趙構在排兵布陣上還是很有舒展的餘地的。

在陝西,雖然吳玠已經去世,但是留下的吳家軍戰鬥力還是不錯的,再加上陝南秦嶺一帶原本就是易守難攻之地,趙構對於這裏還是很放心的,大不了把陝西還給金朝,但是金兵也別想攻進四川。

宗弼親自率領主力部隊在東路,針對南宋展開了三路大軍。但是中原一帶是金軍的主攻方向,並且黃淮地區大體上都是平原,無險可守,特別有利於金軍的騎兵,一旦失守會對南宋在長江流域的統治產生直接的威脅。

好在趙構手頭很寬裕,偽齊將領李成率領的金軍右路軍由荊襄製置使嶽飛負責對付,畢竟這些年嶽飛保持著對李成的全勝記錄,可以說是李成生命中的大克星,由他對付李成應該是很有把握的事情。

宗弼的左路軍主要負責進攻山東南部以及淮河東部,駐紮在楚州一帶的韓世忠在對付金軍上很有心得,並且韓世忠看到後起之秀嶽飛上升勢頭很猛,風頭已經超過了自己,心頭還是有一些不舒服,一心想找機會打一個打勝仗來轉轉運,所以韓世忠負責這一路也沒有多大問題。

至於宗弼親自率領的最關鍵的中路軍,按理說應該派遣德高望重的張俊來領銜,因為“中興四將”中的“逃跑將軍”劉光世此時已經退居二線,嶽飛與韓世忠也是各自領兵護衛左右兩翼,張俊還沒有用上。但是這一次,他決定選派的將領不是張俊,而是劉錡。

劉錡就是在前麵富平之戰曾經一度把宗弼打得很狼狽的將領,但由於“書生”張浚的指揮不當,導致富平之戰宋軍先勝後敗。

富平之戰後,劉錡由於戰敗被貶為綿州兼沿邊安撫。不過金子總有發光的一天,劉錡由於在富平大戰中的勇猛表現,被宋高宗趙構召回臨安擔任提舉宿衛親兵統領,也就是皇帝的護衛隊長。宗弼這次南侵,趙構任命劉錡擔任汴京副留守,率領三萬多“八字軍”向汴京進發設防。劉錡開始了又一次和宗弼的硬碰硬的對抗。

此時的劉錡也很興奮,自己一直與金朝勢不兩立,上次在富平,如果不是友軍過於廢物,再加上張浚的智商過於低下,可能就把金軍打敗了。現在皇帝任命自己擔任敵人主攻方向上的迎戰將領,這次一定要好好跟金軍幹一仗,把富平大戰失敗的惡氣吐出去。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他率領三萬軍隊威風凜凜地向汴京進發。

但是在河南,南宋的官員投降的速度相當快,宗弼不費吹灰之力就基本上占領了整個河南。當劉錡的大部隊剛由水路抵達順昌(今安徽省阜陽市)時,汴京失守的消息便已傳到劉錡耳朵裏,也就是說,他要去當官的地方已經被宗弼占領,作為新官也沒有地方去上任了。

三天之後,攻陷東京的金軍繼續向南進軍,距東京不遠的陳州(今河南淮陽)也被順利攻占。離陳州僅一百多公裏的順昌成了宋金對峙的前沿陣地。

順昌北瀕潁水,南有淮河,東接濠州(今安徽鳳陽)、壽州(今安徽壽縣),西接河南的蔡州、陳州,是屏障淮河的重要關口,也是水路通汴京的交通要道。

若是普通的南宋將領,此時肯定會撤軍南返了,畢竟金軍進攻勢頭太猛,並且順昌位居平原地區,無險可守,就憑劉錡這點人馬能擋得住宗弼的十幾萬金國騎兵確實勉為其難,保存實力是最重要的。

但是劉錡可不是一般的將領,他準備依托順昌與金軍決一死戰。劉錡也有自己的信心,其一就是順昌的糧草十分充足,還有就是他手裏也有自己的“王牌”,那就是“八字軍”。“八字軍”是金兵第一次進攻北宋時,在河北和山西等地崛起的敵後抗金武裝,在王彥的領導下,在麵部刺著“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以表示他們誓與金人血戰到底的決心。他們官兵團結,作戰英勇,同甘共苦,進行了英勇的抗金鬥爭,使金兵聞風喪膽。

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八字軍”的戰鬥力,在一次金軍的軍事會議上,一個被指定擔任指揮的金軍將領,一聽說要他和王彥的“八字軍”交戰,嚇得連忙下跪,哭著說:“王都統的兵力強如鐵石,不能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