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熙宗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南宋紹興十二年)二月,在宗弼的支持下,金國和南宋達成了和平共處的友好條約“皇統和議”,雙方決定結束長達十五年的軍事對抗,金國的南線戰場終於呈現了和平的局麵,並且這樣的和平局麵維持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
宗弼回到金上京之後,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金熙宗大加封賞,宗弼也到達了人生的一個新的高度。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回到京城的宗弼上表請求退休,是多年來的在外征戰和內部殘酷鬥爭使這位沙場老將身心疲 憊而激流勇退?還是假裝謙虛裝裝樣子?筆者翻遍了各種史料也沒有找到確定的說法。
但是唯一確定的事情就是,金熙宗拒絕了宗弼的請辭。對於金熙宗來說,宗弼簡直是太重要了,因為自己的養父宗幹已經去世,自己能依靠的也就是這位叔叔了。
金熙宗深深知道,自己今天能夠坐上皇帝寶座全靠的是太祖一係力量的支持。由於金朝是由部落聯盟發展壯大起來的,所以在金朝初年內部鬥爭很殘酷,宗翰、宗磐、希尹、完顏昌都代表了各自的家族勢力。現在好不容易把皇權僅僅掌握在太祖一係的手裏麵,如果現在的掌門人宗弼退居二線,金熙宗還真的挑不起大梁來,隻能靠著自己的叔叔宗弼主持大局,自己逐漸培養政治上的經驗。
此時的金朝在內憂方麵不是很嚴重,但是外患還在繼續存在。從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它正好處於一個四麵都是敵人的中間位置,對於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非常不利。
金國的南麵與剛剛簽署完和平協議的南宋接壤,西邊在陝西、山西等地與西夏國為鄰,東邊是朝鮮半島上的高麗,而北方則是散居在蒙古草原上的大量遊牧部落。
朝鮮半島上所建立的國家基本上永遠都是臣服於曆代中原王朝的,高麗先是臣服於遼國,後來又很自然地臣服於遼國的繼任者金國。
西夏國雖然在軍事上也有一定的實力,也曾經幫助遼朝跟金國打過幾次仗,但是都被打得一敗塗地。遼國滅亡後,麵對新崛起的金國,以前對北宋稱臣的西夏轉而對金國俯首稱臣。
南宋已經與金朝簽訂了稱臣的“皇統和議”,就憑著宋高宗的“雄才偉略”,根本不可能主動去尋找金國的麻煩,能夠偏安南方就已經謝天謝地了。所以金國南方的危險暫時可以解除了。
現在對金國構成威脅的也隻剩下來自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了。我們從中國曆史中可以學習到,自從西周最後一個皇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發生以後為犬戎所滅,中原王朝就一直在同同北方遊牧民族做著生死博鬥,但是一直也沒有什麼好辦法解決北方問題。
秦始皇應該算是很厲害的封建帝王,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對秦朝的搔擾,他一度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裏長城,而長城從此便成為北方遊牧民族同中原王朝實際上的軍事分界線。
到了漢武帝時期,靠著多年的努力,再加上衛青、霍去病等人的軍事才幹,才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騷擾。
到了東漢時期,隨著竇固、竇憲等人的多次對外進攻,匈奴逐漸衰弱並西走,但是新的草原上的霸主鮮卑橫空出世,取得了對北方草原的統治地位。鮮卑族更厲害,在北方草原整整統治了將近四百年,還一度入主中原地區,建立了北魏王朝和北周王朝。
在北周王朝的基礎上,中原王朝建立了隋朝和唐朝。但是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隋朝的建立者楊堅本身是鮮卑族人,唐朝的建立者李淵也是鮮卑族,我們今天一直還頂禮膜拜的唐朝,至少皇帝的血統不是漢族人,而是鮮卑族人。
在隋唐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繼續猖獗,突厥和回紇都曾經在草原上稱霸一時,但是隨著時間的鬥轉星移,最後都消失於曆史長河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