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宗弼的眼中,隨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日益地鞏固,以前在朝廷上呼風喚雨的漢族文官集團越來越成為政權穩固的障礙。宗弼認為,金朝的江山都是女真戰士拚命才打下來的,但是由於金朝初年女真族人才的嚴重匱乏,漢族的文官集團卻是混得風生水起,成為金朝中央政權中的主力。
漢族官員在朝廷中最大的領袖人物就是官居尚書右丞相的韓企先。
韓企先是漢族人,他的祖先是遼國名相韓德讓。聽過評書《楊家將》的人應該記得,故事中楊家將最大的敵人就是“大耳賊”韓昌,他的原型就是韓德讓。韓德讓作為漢族人卻受到著名的“蕭太後”蕭燕燕的寵信,韓德讓集遼軍政大權於一身,官拜大丞相,封齊王,還兼任著總二樞密府事。至此,韓德讓集遼軍政大權於一身。後來,蕭太後又賜韓德讓皇姓耶律,名隆昌。
韓德讓在遼國為官32年,是遼朝曆史上最受寵信的漢人,他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使遼中期出現了興旺繁榮局麵,史稱“遼代中興”,後人甚至將他比作“伊尹匡周”。野史中有許多韓德讓與皇太後蕭燕燕的關係不一般的緋聞,作為漢族而在遼朝享有如此巨大的恩寵,也確實是不一般的事情。
韓企先也繼承了祖先善於治政的優良傳統,曾經也中過遼朝的進士,但是當時的遼朝政治上已經高度腐敗,他這樣的人才根本得不到重用。金太祖天輔五年(公元1121年)宗翰攻克遼國中京,韓企先投靠到宗翰的旗下,開始為金國效力,並且成為宗翰手下政治治理方麵的核心人物。金太宗天會十二年(公元1134年),韓企先被任命為尚書右丞相,從此成為金朝中央政權中的實力派人物。
說句題外話,就連“宗弼”的名字都是韓企先起的。金朝初年,即使連金太祖阿骨打也沒有名字,“阿骨打”也隻不過是小名而已。金太祖覺得這樣有失大國體統,要求韓企先按照漢族的標準給大家“訓字”,也就是起大名。於是乎,完顏阿骨打的漢名就是“完顏旻”,金太宗就成了“完顏晟”,宗幹、宗翰、宗望、宗輔、宗弼這些人的名字也就隨之出現了。
雖然韓企先是宗翰一手發現並提拔重用的,但是他卻是一位標準的“職業經理人”,隻是忠實於金朝,而不是死心塌地地追隨著宗翰。金熙宗上台後,金國上層貴族之間爆發激烈的政治鬥爭,宗翰一派的勢力受到了沉重打擊,宗翰憤懣而死,但是作為宗翰一派的主要人物的韓企先在這場滿腥風血雨的鬥爭中卻安然無恙,還是牢固地坐著尚書右丞相的高級崗位。
這倒不是因為韓企先善於“隨風倒”,在治理國家上韓企先的確有過人之處,金朝離不開這樣的人才。韓企先學識廣博、貫通經史,對於前代舊製有的繼承有的更改,都使之調和中正、沒有偏頗。韓企先做宰相沒有私心,每次都要選拔有才能的人出任官職,專門以培植和獎掖晚輩後生為自己的責任。韓企先對於讀書人十分尊重,敢於推薦有德行的讀書人為官,不考慮什麼政治派別,一時間金朝中央和地方官員大多由有德行的君子擔任官職。
在處理金朝內部紛繁複雜的政治鬥爭中,韓企先對於金朝政治特點領悟很深,再加上自己的非女真人身份,從來不參與任何的金朝內部鬥爭,即使在進行正常的政事時,也分別征求各個派係領袖人物的意見,避免出現大的政治分歧,當時的人稱他為賢明的宰相。
在任用官員上韓企先還是很有魄力的,他有意識地大規模提拔有知識、有道德的漢族官員,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尚書省吏部侍朗田玨,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孟浩、左司郎中奚毅、翰林待製邢具瞻等人,這些人都是治理國家能力很強的人,為金朝初年的政治穩定和經濟恢複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但是貢獻歸貢獻,對於已經掌握政治經濟大權的宗弼來說,掌握中央政權的整個尚書省官員一大半都出自韓企先的門下,並且主要都是來自於原來遼朝時期的漢族知識分子,這就是個巨大的威脅。再說宗弼在外多年征戰,周圍也有一些能力超群的漢族官員,這些官員並沒有得到韓企先的重用,這使得對政權十分敏感的宗弼是個十分巨大的威脅。
宗弼周圍漢族官員主要來源於原來的宋朝投降過來的知識分子,他們的核心人物是蔡鬆年,還有兩位是曹望之和許霖。蔡鬆年這個人物前麵提到過,他的父親就是當年宗望率領金軍攻打燕京時的燕山府知府蔡靖,由於郭藥師臨陣投敵,蔡靖被俘降金,年僅十八歲的青年才俊蔡鬆年也就此成為了金國的官員。
蔡鬆年自此在宗弼軍中作幕僚,特別受宗弼的賞識。順便說一下,此時宗弼的軍中還有一位未來的皇帝海陵王完顏亮,他是宗幹的兒子,年僅十八歲在宗弼軍中為將,此時也已經和負責軍中文字工作的蔡鬆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為將來蔡鬆年在完顏亮朝主持經濟工作奠下了基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