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在深圳開了間規模很小的公司。憑著我對行業的了解,公司的業務發展得還不錯。為了能夠在市場上迅速站穩腳跟,我對公司的每一個細節都非常關注,到了事必躬親的地步。
我的經理李建是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頭腦靈活,辦事能力很強。在同一間辦公室時,我經常給他講一些創業和待人接物方麵的故事,並在業務上手把手地帶他。
公司發展到第二年,有了一些經濟實力。我在市區租了層寫字樓,將公司搬了過去。我和李建也開始分開辦公,但對他能否獨當一麵,我還是有點不放心。好在他辦公室就在我隔壁,加上他天生是個大嗓門,說話聲音洪亮,激情洋溢,每次他在辦公室打電話處理事務,我都能聽見。
這天,公司運營上遇到了一件較為棘手的事,我把李建叫到辦公室,讓他去和相關部門電話協調。因為事情比較重大,我交代了他以後,就側耳聽他怎麼說。沒想到,李建和那個部門負責人通話時,完全沒有按照我的意思去說。等他放下電話,我立即打了過去,將他狠狠地說了一通。李建爭辯道:“這個人,我和他打交道較多,我這樣說可能會好些。”我見他還不服氣,便怒氣衝衝地說:“好,這事要辦不下來,你負責!”
這件事後來費了些周折才辦下來。由此,我認為這都是李建不會說話惹的禍。事後,又批評過他兩回。
沒多久,公司的一個客戶來投訴產品質量問題,雖然反映的情況屬實,但我想這事決不能認賬,否則客戶可能會要求產品降價。作為公司的老板,我不好出麵,就讓李建去處理。李建了解到事情的來龍去脈後,說:“小事一樁。”
看著他很有信心地回到辦公室給客戶打電話,我便注意聽。
誰知,這家夥接通電話就給客戶認錯,我氣不打一處來,連忙喊:“不能這樣說!不能這樣說!”可李建好像沒聽見似的,隻顧說他的話,我怒氣衝衝地進了他的辦公室,他剛好放下電話。
我說:“你怎麼能這樣說呢?這是砸公司的牌子!”
李建的臉漲得通紅,說:“劉總,每個人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同,我誠意的道歉客戶已經接受,隻是讓我們下次注意一點而已。”唉,這家夥就是缺根筋,做生意哪能這麼實在呢。
從那以後,我更加留意起李建打電話了。沒留意還好,一留意,我又發現他的兩次錯誤,每當他放下電話,我都毫不客氣地打電話過去,指出他說話的方式和內容存在哪些問題。
李建不敢吱聲,但我知道他心裏很不服氣。越是這樣,我越要說出來。不然,他以後怎能挑起公司的大梁?
這天,有個客戶和我談生意,臨掛電話時,他對我說:“劉總,你公司的李經理怎麼這段時間沒以前那麼有朝氣、有魄力了,打電話聲音小了很多,是不是有什麼事?”有什麼事,我想了想,沒有發現一點征兆。
我找來李建問:“李經理,這段時間,你有什麼事嗎?怎麼客戶都說你說話有氣無力的。”李建笑了笑,說:“沒什麼事,那下次我注意好了。”
下午,在辦公室裏,我又聽到了李建接聽電話洪亮的聲音。一刹那,我突然明白了,李建放低聲音,是不想讓我聽到他的說話內容,免得我又指責他。我一下子內疚起來,並注意聽他講話。
那邊,他電話一放下,我便迫不及待地打過去。可沒等我話說出口,李建便咆哮起來:“劉總,你能不能不要聽我打電話?
我們每個人有不同的處理問題的方式,我是你的下屬,也要有起碼的尊重。夠了,我受夠了,我不做了……”
我拿著話筒,半天說不出話來。其實我想說的是:“李經理,這個電話,你處理得非常好……”
三年後,在省電視台的一個《商界名家》訪談節目中,作為被邀嘉賓,當主持人問我,作為一名有成就的商界人士,有哪些成功經驗時,我說:“成功的經驗有很多條,在我看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給你的下屬一個充分發展的空間,特別是別聽你的下屬打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