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小烘籠兒 (1 / 1)

我們山區的學校沒有高大的教學樓,教室裏也沒有暖氣,更沒有來來往往的大小車輛;有的隻是山頂上低矮的教室,山花夾映的羊腸小道;隆冬時節,小烘籠兒是我們日夜相隨的伴侶。

小烘籠兒是用竹子編成的。外邊有許多花邊似的框眼,裏邊放著一個泥做火燒的小碗兒,燃燒著的碎木炭,就放在小碗裏。頂上邊的拱形寬篾片,便是提手。

山區的冬天冷得出奇,風象刀子似地割人肉,空氣能凍破石頭。早晨,我從酣睡中醒來,一伸頭,直打冷顫!於是我又躺下去,望著窗外飄飛的鵝毛大雪,樹枝上的冰掛,心中便敲起退堂鼓兒,不想到學校去了。

這時,看見媽媽正手捧小烘籠兒,鼓起腮幫吹著火。那欲燃不旺的碎木炭,眼見著慢慢地紅了。我這才下定決心,一令鯉魚打挺,翻了起來。

我穿好衣服,背上書包,手提烘籠出了門。

風兒拉著號子,雪花漫天飛揚,到處是灰瀠漾韻。蜿蜒的山邊小路上,積著厚雪,好象鋪了一層自氈。出門不久,便與同學們彙合了。越往前走,我們的隊伍越壯大,人數越多。大家側著身子,躲著風頭,說說笑笑地往前走,全然不知遣寒冷。有一個同學沒帶小烘籠兒,我們便爭著把自己的讓給他,他卻誰的也不要。於是,我們使提著烘籠兒圍著他,直向山頂上的學校爬去。

薄牆大窗子的教室,本來象個冰窖,可是,當我們到齊以後,教室裏便立刻暖和了。那一個個小烘籠兒,散發出一股股熱氣,彙成了一股熱流,烘暖了我們的身子,也烘暖了牆壁。

很多同學離家遠,翻山越嶺回家吃飯來不及,就將幹糧帶到學校來。上完半天的課以後,就將小烘籠的火吹旺,在上麵溫千糧。有人帶的是苞穀江耙、洋芋紅苕,有人帶的是酒米粽子、烙餅燒饃。先是在烘籠裏烤著,燒著,然後互相交換津津有味地嚼咽著,品嚐著,臉上露著笑容,嘴巴抹得烏黑,個個象嘴饞的貓子。有的同學還從家裏帶來小鐵碗兒,放在火上,炒起苞穀花來,苞穀。崩崩崩“地在烘籠裏炸開了,濺起一陣煙灰,給我何的”會餐添了不少樂趣。

就這樣,小烘籠兒伴隨著我們度過了寒冷的一大。放學以後,大家結伴走出校門。風停了,雪住了,天氣暖和了一點兒,下坡路又比較好走,我們便快步如飛。走著走著,突然覺得手涼了,低頭一看,才發現烘籠裏的火兒快熄滅了。可不能讓火熄滅了晚上,小烘籠兒還要為我們烘熱被窩,伴我們安眠入睡呢。於是,我們找個背風的山崖,蹲在地上,捧著烘籠,鼓起小嘴幾狠勁兒地吹起來,個個小臉脹得通紅,象打足了氣的小皮球兒。

快熄滅的火,愈使勁吹,愈不旺了。我們垂頭喪氣,幹著急莫辦法。這時,有個同學想出了主意。隻見他揮動胳膊,提著烘籠掄起圈子來。為了鼓勁兒,嘴裏還發出“嗷——”的叫聲。這法子真靈驗,快熄滅的火又慢慢地燃旺了。

我們興奮起來,都掄著烘籠兒,一邊往前走,一邊“嗷嗷”叫。對麵山上的同學們,聽見聲往這邊張望,立即明白是怎麼回事,也應和地掄起烘籠兒,呼叫起來。頓時,自皚皚的山坡上,到處出現火光,遠遠望去,簡直象一朵朵紅梅綻放在潔白的雪野之中。這歡快的叫聲,此起彼伏,在山穀裏久久回蕩……

火兒更紅了,人心更樂了。啊,小烘籠兒天天伴隨我們攀登山峰去上學,也天天伴隨我們去攀登文化科學知識的高峰。從一隻隻溫暖的小烘籠兒,可以看見二顆顆火熱的心!

後來,我們一個個長大了,雖然有的走到外地工作去了,有的至今沒離開家鄉,但是,誰都忘不了那小小的烘籠兒。現在,有多區的弟弟妹妹們。又提著它,在繼續不畏艱辛地攀登……

小烘籠兒啊,你真是我們山區孩子的好夥伴!

小跳石兒無論走到什麼地方,我都忘不了大巴山裏的那些石兒。

我們山區的孩子,出門就見山,抬腳就下坡,下了坡後就過水,而過水呢,則要依靠那些把立在溪流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