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坦的大橋,走起來當然舒服多了。可是,山裏的小溪,多得就象老爺爺臉上那繁密的皺紋,條條道道數不清。總不能處處架橋呀。再說,老山頂頂上一不通汽車,二不過馬車,小溪的跨度不很大,水也不太深,若要架橋,那才不合算哩。所以,搬幾塊石頭擱在溪上,這小跳石兒就起到橋的作用了;它們同樣能將行人送到對岸去。
我們學校的前麵,就有一條清清的小溪。溪上的幾塊跳石,就是閉上眼睛,我也能說得出它們是什麼形狀、什麼顏色,共有多少……第一次去學校報名,是媽媽領著我去的。她給我穿上新衣服,挎上新書包,拉著我的手兒出了門。路上,我嘴裏念念不絕地數著數兒,害怕報名時在老師麵前數不準而入不了學。過小溪時,媽媽要抱我。我不同意,堅持要自己過;並且一邊在跳石上往前跳躍,嘴裏一邊數著:“一、二、三、四……”正跳著,“撲通”一聲,我一腳踩偏,踏進水裏。媽媽急忙上前拉住我。可是我的褲腿已經被水浸濕了。媽媽給我擰幹了褲腿,然後向學校走去。我的嘴撅得能掛個葫蘆,有點兒害羞,怕老師和新夥伴們笑話我笨。
從那以後,我就和小跳石天天見麵了。慢慢地,我有了過跳石的經驗。這些跳石麵積不大,隻能踩上一隻腳,要想兩隻腳都踩在上麵,半途中休息一會兒是不可能的。因此,過溪時必須精神集中,眼瞅準,腳踩穩,鼓足勇氣往前跳,才不至於跌在水裏象個落湯雞,逗人笑話啦。
時間長了,我對小跳石發生了特殊的感情。每次過溪時,我都好象在和小跳石拉著手兒玩耍;過了溪以後,我從心底裏對小跳石發出真摯的感謝。小跳石啊,你每日每時,總是那麼謙遜安穩,踏踏實實站在水中,與激流搏鬥,讓行人踩踏你前進。
你在我們生活中起了這麼大的作用,可你從不誇耀自己。你的精神多麼高貴啊!
卣小跳石,我想起了吳老師有時下大雨,溪裏漲了水,班主任吳老師對我們這些剛入學的娃娃很不放心,他便親自送我們過溪回家。到了溪邊,隻見溪水比平時大亍幾倍,已經淹到了小跳石的頭頂。小跳石被水包圍了,眼看就要被淹沒。我的心中產生了一種恐懼感,嚇得不敢過溪了。可是吳老師卻笑著說:
別害怕,勇敢些認準目標,不要左顧右盼,不要停止,隻管往前跳吧,一定能到對岸在吳老師的鼓勵下,我下定決心,攢足勁兒往前跳了一腳一塊跳石,步步準確穩當,終於跳到對岸這無形中鍛煉了我們堅強勇敢的鬥爭意誌……
有時洪水太大,把一些較小的跳石衝跑了,這當口,吳老師便跳下水去,把我們一個一個背到對岸。真難忘啊,多少個百鳥蘇醒的早晨,他在溪邊迎接我們去學校;多少個夜幕降臨的傍晚,他送我們過溪流回家去。吳老師那寬闊的脊背,成了我們往返學校的橋梁。那時候,我們爬在他的背上,眼含著激動的熱淚,從他那鬢發半白的後腦上,讀出了人間的溫暖;讀出了做人的道理,讀到了課本上讀不到的許許多多的東西……
洪水落潮以後,小溪又恢複了它平靜的麵容。吳老師便從山上搬些石塊來,重新擱好跳石,於是我們又能自由自在地去學校了敬愛的吳老師,他當時已經年近半百了,卻不知疲倦地、長年累月地教我們讀書學習。我們這些當時不懂事的小娃子,如今已長成年富力強,可以獨當一麵的青壯年了。可是,學問之山的第一把。土,卻是吳老師撒下的,我們怎能不感激他啊。所以我每一次回家鄉,同學們都要去拜望吳老師。他現在六十多歲了,頭發完全白了,但仍然手握粉筆,給又一代接班人傳授知識;仍然挽起褲腿,在跳石被洪水衝跑的時候去溪邊迎接小學生們。他早該退休了,卻不願退;鄉親們也舍不得他,他年輕時從城裏的師範學校一畢業,就來到了山區。他把一生的精力和青春,都獻給了山區的教育事業。他教出了一批又一批學生。我們看望他的時候,他叫不出我們姓甚名誰,但是,我們卻永遠記著他,尤其是他在歡送我們畢業離校時講的一番話,記憶猶新地回響在耳邊:
“今天,你們要畢業離校了,我希望你們上了中學,去上大學,去當科學家、教授,為建設祖國貢獻力量。看到你們大有作為,我這個小小的跳石,就非器滿意了。”
我們沒有使他失望。盡管我們各個人千的工作不一樣,但我們人人力爭用小跳石的精神要求自己:為建設祖國發揮一磚一瓦的作用,為人類的進步去鋪路搭橋,英勇獻身!
無論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忘不了溪流上那些小小的跳石兒,也忘不了敬愛的吳老師!
小跳石啊,你是我們做人的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