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中有一個極偏僻遙遠的小地方,名叫赤岩。赤裸裸的山岩,那兒的地理麵貌、經濟狀況及自然環境,想必從這地名上便可初知一二了。那地方雖貧困閉塞,關山重重,雲遮霧掩,但卻出產一種品種優良的牲畜赤岩牛。
赤岩牛個高體壯,性敦實而力雄厚,心強遠而誌堅毅,乃山地耕作之絕好的活工具,頗受農戶的歡迎。於是這個地方,便也依牛而聞名於遠近了。
山道上,我們常常可以看見一些頭圍白帕,腰勒藍帶,足蹬草鞋的農民,手揮柳條兒,趕著赤岩牛從遠遠的山裏來,往遠遠的山外去。赤岩牛沉穩有力地往前邁著步子,不慌不忙,不緊不慢,仿佛它對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胸有成竹了。有時,天近黃昏,它體雖疲憊卻仍不歇憩,隨主人的意願而奔海角天涯。那傍晚的夕輝,從一側映襯著長長的山梁,映襯著高高在上的牛身,便出現了一幅優雅和諧的剪影,如詩如畫,令人印象深刻。
不知怎麼,望著赤岩牛和大巴山,我常常把它們混為一體了。由赤岩牛粗壯結實,四麵分立的長腿,我看到了大巴山八方縱橫,上下凸起的脈崗;由赤岩牛繁密硬朗的毛發,我看到了大巴山蔥蘢茂盛的植被;由赤岩牛起伏有致的脊骨,我看到了大巴山渾厚蒼莽的頂梁;由赤岩牛頭上尖立的犄角我看到了大巴山主坡拔兀聳起的石峰……赤岩牛象一個縮小了的大巴山,大巴山又象一個放大了的赤岩牛,它們兩者之間,是不是有些聯係呢?
眼下,大巴山深處仍十分荒涼空漠,原始落後。但它又非常豐富多彩,蘊滿寶藏,象赤岩牛、金絲猴、茶葉、木耳、生漆等珍貴動物和土特產品,真是應有盡有,充滿生機,有些剛被發現,有些還潛埋在山中,需要進一步開發和利用。不過我相信,赤岩牛步履雖緩慢,卻一直不停地往外走著,大巴山也會象它養生的驕子那樣,堅定不移地向前、向前。
聽說,赤岩牛現在已經遠銷省外,受譽他鄉所以我暗暗地想,它大概把大巴山的形象,大巴山的風格,大巴山的心聲也帶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