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過寒徹透骨的一月,經過春寒料峭的二月,度過乍暖還寒的三月,終於迎來雜花生樹的四月,這是2006年前四個月的歲月冷暖流轉,更是我論文寫作最後四個月內心感受的記錄。在這江南草長春意鬧的季節,我迎來了期盼已久的論文殺青日期。此時,首先應該深深感謝我的導師張節末教授三年多來對我的悉心教育,其中有循循善誘的教誨,有不厭其煩的講解,也有觸及靈魂的直斥。導師在論文選題中給予我到位的啟發,在思路和方法論上給我以良多教益,在具體行文過程中給我以熱情鼓勵,這些彌足珍貴的指導將照亮我未來的學術之路。在過去的三年多時間裏,導師一次次耳提麵命的教導、一回回電話的督促、一封封電子郵件的提醒,使我為學不敢有些許懈怠。值得提及的一個細節是,2005年下半年遠赴英倫訪學的導師,曾多次從倫敦打來國際長途給正值博士論文寫作關鍵時期的我以指導和勉勵,這些場景無疑將是我記憶中的永久珍藏。總之,在張師門下三年多時間,無論是知識學養還是精神境界,都得到了極大提升,使我形成了為人為學的兩大重要品格:自信和從容。
在浙大求學三年間,我還有幸受到王元驤教授、徐岱教授、李詠吟教授、楊大春教授、龐學銓教授等先生的教澤,在此亦表示謝意。
同時,還想對生我養我的父母表示感謝!他們不僅給了我強健的體魄和夠用的智力,年近六旬的雙親還在為培養我的下一代發揮餘熱,而我能給予他們的回報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可憐天下父母心!對於我妻子尹美林近九年來為我們這個小家的真誠付出,在此亦表示謝意和歉意。你辛苦了!
還有在浙大讀博期間結交的摯友們,在此恕不一一具名,我們時常坐而論道,散步砥礪思想,把盞插科打諢,這些無羈而富有人情的交流使艱深的學術之旅充滿趣味而值得懷念。
以上文字是我五年前博士論文完稿後的“原版”即興感言。離開師門的五年間,在導師的敦促、勉勵下,我斷斷續續對論文進行了多個回合的整體思考完善和局部補充修改,但是基本結構和框架一如本文作為博士論文提交時的樣子。
此處,有必要提到本論文的五位校內外匿名評審專家。他們不吝給予本論文極高的評價(四個優秀、一個優良),並提出了善意的、建設性的評審意見,在這次修改中我已盡可能地吸收了。在此,我向這五位至今還不知道姓甚名誰的學者表達真誠的敬意和誠摯的謝意!同時,還應該對出席我博士論文答辯的諸位先生表達我的敬意和感念,他們是徐岱教授、高力克教授、毛丹教授、項義華研究員和張節末教授,他們的博學與嚴謹令我在此後的為學之途永遠保持敬畏之心。
受惠於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欒棟教授對拙作的賞識和對我個人的錯愛,本書有幸列入欒先生主持的“人文學中心建設”項目的學術專著係列叢書。“人文學中心建設”項目是欒教授領銜主持的廣東省“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資助的重大項目。在學術著作出版難的現實當下,這份“淡如水”的知遇之恩顯得彌足珍貴而值得長久銘記!
暨南大學出版社的工作人員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對本套叢書的組稿人、暨南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史小軍先生以及所有工作人員一並表示感謝。
五年的時光流逝,使在杭州求學的那段日子漸行漸遠,記憶規律勢必使許多細節日漸模糊、淡忘。但是,在杭三年多的學術曆練及其所賦予的象征資本時至今日直指未來成為我衣食所依的飯碗、職業生涯的資質和精神世界的信念,這種體用、道器的常新組合使其意義變得清晰、現實而綿長。然而,作為那段生涯的“成果”問世的本書,它所承載的使命似乎純粹得多,它隻是一次近乎極限的曆險、挑戰與掙紮的訓練。因此,得益於眾多襄助和機緣而得以出版麵世的本書,我更願意視之為對這次現在看來還不失學術意義的嚐試的歲月紀念、心理慰藉和美學總結!
何國平謹識
2011年清明時節·廣州白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