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從創作衝動到集中寫作,3年的心靈感動,3個月的心路曆程,《腳手架》終於脫稿了,談不上特別興奮,倒覺得相當欣慰。報告文學是青睞名人大事的,而我卻將它用來歌頌一群普通人,為社會的一批草根們著書立傳,難度可想而知。創作中,我感到是一件難事。寫完後,又覺得是一件好事。偉人毛澤東說過: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創造了真正的曆史。我寫的這一群草根們,他們適應改革形勢,順應時代潮流,投身社會發展,為社會進步添磚加瓦,在辛勤勞動中付出自己的心血,增加自己的財富,提升自己的地位,並引得社會民眾的跟隨和仿效。在我的心中,他們就是一群真正的社會英雄。

他們是樸實的。從一文不名的拾荒者、破爛王到身價千萬的小富翁、大老板,憑的是一種求生本能和求財智慧。從一個人的單打獨鬥到一群人的整體聚合,靠的是一種親鄰情緣和和諧根本。

他們是原生態的。身上既閃耀著時代的光芒,鐫刻著時代的烙印,又反映著民眾的艱辛,映襯著底層的粗俗,有血有肉,有靈有智,生龍活虎,樸素可愛。

他們是偉大的。選定《腳手架》為題,是因為在我心中,中國農民工是新時代特有的社會群體,他們走進大中城市,走進廠礦企業,他們將中國最粗最重的活扛在肩上,握在手中,他們是社會中積極向上、日新月異的一個階層,為社會做著不可替代、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是中國城市發展的腳手架,是共和國的腳手架。

30年來,6萬湖南零陵人遷徙廣西南寧,無論從社會學,還是從經濟學來說,都是一種現象、一股潮流,作為中國農民工在改革開放政策下的一個縮影,我不得不為之感動,不得不掩卷深思。近3年來,由於工作原因,我走近並走進這個群體,與他們當中的一些骨幹、精英有了麵對麵的交談和應酬,讓我深深地感受到這個群體是了不起的,這些精英們是了不得的,盡管他們身上有著這樣那樣的不足和欠缺,但這個群體是值得驕傲的。為此,我選擇了他們的一些代表人物,以他們的奮鬥曆程為主要素材,適當加工了一些其他人的奮鬥事例,將這一個群體、一個個人物立起來,以此來反映中國農民工的形象和蛻變曆程,反映中國改革發展的富強之路。作品立意的“野心”是大的,想以湖南永州和廣西南寧兩大空間和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本世紀初三大時段為大背景,“出去”篇以腳手架人生活的地理、經濟、文化背景為主題,表現改革開放初期的思想湧動;“立足”篇以腳手架人個體艱苦奮鬥為典型,表現改革開放中的創業曆程;“騰飛”篇以腳手架人生活巨變為主題,表現改革開放獲得的巨大實惠。因自己長年在黨政機關工作,思想、文字定勢的“官腔”太重,加之操作文學語言的機會太少,實際表達效果隻好請讀者老師們點評指教。

但無論效果如何,我都得感謝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感謝《腳手架》的主人公們,感謝李建華、魏劍美教授,感謝《腳手架》創作和出版過程中給我幫助的所有人,我將銘記在心。因為沒有這一切,《腳手架》是無法麵世的。

劉翼平

2008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