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紹鞋楦時,已經對楦體長、楦麵長、楦底樣長有過介紹,楦長與腳長的關係,主要是指楦底樣長與腳長的關係。楦底樣長度,決定著楦底樣板的設計,在楦型設計、幫樣設計、底部件設計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楦底樣長與腳長的關係用。楦底樣的長度來源於腳長,從穿鞋的經驗看,楦底樣的長度肯定大於腳長。
從圖中可以看到:AB的長度是楦底樣長,A1A0的長度是腳長,顯然楦底樣長大於腳長。其中AA1的長度是放餘量,BA0的長度是後容差。腳在行走時,總會有一定的前後變化量,所以在腳的前端要有放餘量,這樣鞋子才不會頂腳磨腳。後容差表現在楦的後跟弧上,在楦底樣上是看不到的,後容差的存在可以使鞋的後幫很好地包容腳後跟。
一、楦底樣長與腳長的關係式
楦底樣長與腳長可以用一個關係式來表示:楦底樣長=腳長+放餘量-後容差
為了使用方便,也可以用符號來表示:L=l+m-n
其中L:楦底樣長,l:腳長,m:放餘量,n:後容差
在使用這個公式中,常遇到的問題是忽略後容差的存在。比如:男250#素頭楦的楦底樣長是265mm,問楦底樣長比腳長大多少?是15mm嗎?由於後容差的存在,使得測量腳長與楦底樣長度的後端起始長度並不在同一位置上,是錯位排列,所以要減掉後容差來修正。也就是腳長與楦底樣長相差一個放餘量長度。正確的答案是m=L-l+n=265-250+5=20(mm)。
如果問腳趾端點在楦底樣上的長度是多少?也就是A1點在楦底樣上的位置,正確的答案是A1A0=L-m=265-20=245(mm)。
二、放餘量
放餘量是指楦底前端點和腳趾前端點在底中線上投影間的距離,用字母m表示。
放餘量圖中AA1的長度盡管不同,但都是放餘量。放餘量的大小,是根據感覺極限試驗的結果測到的。選擇同樣型號腳長的人群,穿同樣型號的鞋子,通過不斷改變放餘量的大小,測定出腳趾前端點需要加放餘量的最小數值。測得的結果是男鞋不少於10mm,女鞋不少於8mm,這種直接用腳來比較的放餘量稱作基本放餘量。
在鞋楦的設計中,基本放餘量是保持穿用合腳的最低限度,為了使楦頭的造型變化多一些、美觀一些,通常還要在基本放餘量的基礎上再增加一些修飾量,從而形成具有不同長度的放餘量。
男女皮鞋素頭楦的放餘量被當作一種標準放餘量,比標準放餘量大的稱為超長量,比標準放餘量小的稱為縮減量。在設計尖頭、小方頭、鏟頭等楦型時,常用到超長量;在設計寬頭、厚頭等楦型時,就用到縮減量。
三、後容差
後容差位置圖後容差是指楦底後端點和楦後跟凸度點在底中線延長線上投影間的距離。常用字母n表示。
楦底樣的後端點B,正好在腳印圖上後跟邊距的1/2處,後容差的大小BA0長度正好等於後跟邊距的一半。也就是說,後容差是根據腳型後跟邊距規律計算出來的。
根據腳型規律可知:後跟邊距=4%腳長
所以:後容差=1/2後跟邊距=2%腳長
計算結果:男250#腳長250mm後容差n=250×2%=5(mm)
女230#腳長230mm後容差n=230×2%=4.6(mm)用4.5mm
大童215#腳長215mm後容差n=215×2%=4.3(mm)用4mm
中童180#腳長180mm後容差n=180×2%=3.6(mm)用3.5mm
小童145#腳長145mm後容差n=145×2%=2.9(mm)用3mm
為了使用的方便,把後容差數值近似成整數或半整數。其中,成年男女的前後空涼鞋的後容差比較特殊,在滿幫鞋後容差的基礎上減1mm,來增加楦底盤的寬度,便於托住腳底。
男涼鞋250#楦n=4mm女涼鞋230#楦n=3.5mm兒童涼鞋楦後容差同滿幫鞋。
規定後容差時利用的是腳印圖,是在底中線上測得的BA0長度。所以在測量楦體的後容差時,應該在底中線的延長線上測量,不能在水平線上測量後容差的投影長,如果楦跟增高,會引起較大的測量誤差。測量後容差的方法如圖所示,女子230#鞋楦的後容差是4.5mm,在鞋跟高度發生變化時,後容差的數值並不變化,因為後容差表示的是腳型規律,在腳型不發生變化時,後容差也不變。如果測量後容差的投影長度,該數值會隨著楦跟高的增加而逐漸變小,甚至於會出現負值,這顯然與腳型規律不符。